在崇阳县青山镇铺前村4000余亩低洼地里,村民们在全国种粮大户吴正刚的带领下种粮油、办工厂,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让曾经的贫瘠土地流金淌银。
吴正刚,一位土生土长的咸宁农民,15年逐梦稻田,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组建崇阳县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依靠机械种田,成为全国闻名的种植大户,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湖北省劳动模范”、“咸宁市劳动模范”、“最美农机人”等荣誉。
从“全县种粮状元”到“全国种粮大户”
21日,崇阳县青山镇铺前村八组一望无垠的稻田里,吴正刚手握遥控器操作着,远处的无人机来回盘旋飞行喷洒杀虫剂,青青秧苗迎风舞蹈着。
“农业机械化才能给大家带来更多收益,一台农机能顶十几人,种地用农机省时省力,农田施药环节用无人植保飞机,高效又安全。”短短两分钟,吴正刚便完成了面前三四亩秧苗的喷洒任务。
凝望着眼前这片长势喜人的中稻秧苗,吴正刚道出了自己的故事。
今年45岁吴正刚,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在他的童年记忆里,全家人经常过着忍饥挨饿的日子。12岁的吴正刚因家贫主动放弃上学机会,在家跟着父母干起了农业,长大后,他也像其他人一样出门在外打拼,在外辛苦拼搏多年,吴正刚一直都非常想回乡创业。
2005年,吴正刚凭借自己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执着,自购2台大型农业机械,运用现代农业的科技与技术,帮助当地人耕种收割农作物。2010年,吴正刚建立崇阳县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崇阳县为民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由15位社员组成,有19台农业机械,每年经营收入达200万元。2011年,吴正刚利用农机合作社的优势,集中连片承租420亩农民土地,当年产出35万斤粮食,收入40余万元。
吴正刚先后购进各类高新先进农机具308台(套),流转承包农民土地4000余亩种粮油,建起了3600平方米的办公楼和粮油加工厂……通过多年土地流转承租大量农田,进行科学种植水稻,吴正刚成为全县“种粮状元”。2014年12月,他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种粮大户”荣誉称号。
从“荒废”田地到绿色海洋
每天早上5点,吴正刚就骑着三轮车奔走在几千亩田地间,仅仅沿路边边走边看,一圈下来就要用上三个小时。十几年的种植经验已练就了吴正刚“望”的本领,只要远远地看到稻苗,他就能准确判断出稻苗的长势情况和问题,并以此进行正确种植和养护方式,确保稻苗能茁壮成长和饱满挂穗。
眼里的这片绿色海洋,10年前却是一片被村民们“抛弃”的荒废田地,就如家乡其他季节性抛荒和长年撂荒的田地一样。
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吴正刚一度感到可惜。吴正刚一边承包撂荒农田办作业基地,种植起油菜、水稻等农作物,一边成立个体粮油贸易公司,扩大农业机械化在周边乡镇的影响。
2012年,为扩大种植规模,吴正刚马不停蹄与相邻的三个村联系,连片流转承包800亩农民土地,经营总面积达1200亩,推广“油—稻—稻”以及“麦—稻—稻”三季连作,全部实行机械化作业,实行“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产销一条龙。
眼看着抛荒的土地渐渐肥沃,周边几个村原先在观望的村民,纷纷主动将土地流转给吴正刚。
如何从“荒废”田地到绿色海洋?吴正刚深知要用好高科技产品的重要性,吴正刚不断钻研学习,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对农业科技的学习和使用却是非常用心。他先后多次参加由省、市、县农业部门组织的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种植大户培训,同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经过多年的起早摸黑,钻研磨砺,积累经验。“为民合作社”坚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机械助力发展现代农业,依靠科技农机,吴正刚大大提升了土地的价值,增加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亩能多几百元收入。如今合作社种植机械化达到90%,年产粮食3000余吨,年粮油生产收入达到900余万元。”吴正刚种植的钻石水米申请到“雨会”商标,由武汉一家科技有限公司销往全国。
从农田“保姆”到致富带头人
52岁的程四兵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他和妻子两人到合作社打工,学习新技能,每年有5万元的收入,家庭条件大大改善。
为支持贫困户无机具入社,吴正刚成了田间地头里的“保姆”,给予农户免费技术培训。
几年来,吴正刚带领周边农户320余人脱贫致富。吴正刚还帮本村和周边村缺劳户开展农田“保姆式”服务,农机服务区域由本地800余农户扩大到青山、天城、石城、港口四个乡镇2800余农户,服务项目由开始时的耕、收两项,扩大到耕作、育秧、插秧、播种、直播、机收六项,年机耕种面积达到3.5万亩,年服务收入达到320万元。
去年疫情发生后,吴正刚连夜加工15吨大米和2500公斤菜籽油,送往地处偏僻的高枧乡、铜钟乡大岭村、青山镇尺冲村,解决了村民缺粮缺油的困境。
“吴正刚踏实肯干,大胆创新,成立的为民农机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脱贫致富,起到了一个党员先锋模范带头的作用,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铺前村党支部书记程军说。
谈起将来的发展思路,吴正刚信心十足:“有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再加上自己的实干,我们农民的日子一定有奔头!”未来希望合作社打造“雨会”商标的香米品牌走向全球,争取带动更多乡亲致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亚平
编辑:hushaopeng
上一篇:
下一篇:
“创客中国”湖北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 咸宁六家企业线上参赛
记者刘玉关 摄影毛亚轩 通讯员 余辉早年组建崇阳县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高新先进农机具308台(套),流转承包农民...
新华社西宁9月16日电题:盆地里的生长新华社记者熊争艳、王浡青海,地处中国西北。决战脱贫攻坚进入收官,记者来到柴达木腹地...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贺春音通讯员曹杰周雨开栏语:2018年,通山县、崇阳县如期“摘帽”。合作社对藕塘村上册的贫困户关爱有加...
■记者王奇峰通讯员申丽萍“今年龙虾市场还不错,这批龙虾很快就可以上市了。通过产业发展帮扶政策支持,张治兵参加了县里举...
咸宁网讯通讯员杨惠春报道:在嘉鱼农商行信贷资金的支持下,嘉鱼官桥三湖茶叶专业合作社300亩优质白茶今年开始批量生产上市了...
“今年我们合作社从嘉鱼农商行新街支行贷款60万元,对承包的亩果园进行改造升级,吸引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了,合作社效益也越来越...
咸宁网讯通讯员李雪、刘智利报道:“今年莲藕大丰收,可是销售过程中却碰到了开票的麻烦,幸好税务‘店小二’及时上门解决了...
日前,嘉鱼农商行官桥支行为嘉鱼县官桥金土地种植合作社贷款14万元,解决了合作社春季生产资金困难。一方面该行及时调整信贷结...
针对返岗复工高峰期劳务人员滞留问题,通山县纪委监委强化对务工人员返岗手续办理、交通出行安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深入县直...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奇峰“建议市政府将生态黑土猪列为咸宁市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加大扶持培育力度,推进脱贫攻坚。政府向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