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不下来的管闲事 ——与一位社区网络党支部书记的对话
咸宁日报全面媒体记者 朱亚平 通讯员 盛显云
“对自己很抠门,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爱管闲事,大事小事都爱管。”在咸宁高新区横沟桥镇朝阳社区,提起严必华,老街坊们纷纷围了上来。73岁的严必华,一生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却勤俭节约,乐于助人,热心公益。19日上午,记者来到咸宁高新区横沟桥镇朝阳社区。
记者:听社区里的人说,您老对自己很抠,您怎样看待别人这样的评价?
严必华:2007年退休后,退休工资虽然不多,但也足够我和老伴生活用的。孩子和孙子也都不需要我和老伴管,平时就是买生活物资有点消费,我和老伴看病也都有医保。
在我家里,衣服穿破了,能用缝纫机补的就补一下;家里用的厨具、桌子,只要还能用便一直用着;人走到哪里,灯就开到哪里,不能浪费电,水也是能再利用的就再接着用;做饭买菜看人下单,尽量避免浪费。你看,门口的那双布拖鞋,不记得补了多少次,我已经穿了有十多年了。
对自己抠一点没什么不好。勤俭节约是美德,跟有钱没钱没关系。
虽然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一种比阔斗富的现象,但是在城市里,还有许多下岗工人靠社会救济金生活……
勤俭节约的美德不能丢,党员更应该时刻牢记“勤俭是美德,节约是责任”这句话。
勤俭是建立在“勤”与“俭”的结合上,两者都贵在行动和坚持。
平时不铺张浪费,但是该花的钱就一定要花。入党42年来,我从未落过一个月、少交一分钱的党费;每逢国内出现大灾大难,我都会主动向社区捐款。国家困难的时候,身为党员出钱出力义不容辞。
记者:社区居民们说,您爱管闲事,您都管过哪些“闲事”?
严必华:我们这个片区里有条巷子,曾是镇子里中学生下晚自习的必经之路。
2015年,有一次我听一位家长说,因为这里晚上没有路灯,孩子们下晚自习回家,路上很不安全。我便将家里过道的灯移到室外,为晚上回家的学生们送光明。
每到晚上学校放学时段,我都会准时站在阳台上,目送放学的学生通过。
我给放学的学生做“保镖”,老伴非常支持我,也经常会和我一起“站岗”。直到2018年下半年学校搬迁后,学生们都不再从我家门口经过了,我才结束了我的“保镖”工作。
这个院子里和巷子里住的都是我的街坊邻居,2007年退休后,我就将院子、巷子当家里一样扫、一样管。每天早上,我都会拿着家里的扫帚先去清扫一遍街巷,下雨下雪天都是如此,光扫帚我都扫坏了十几把。路上要是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我也会上前管一管。现在咸宁正在创文固卫,我们虽然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小的片区,但也要做到同步进行。
院子里有人吵架,我要上前管不管。因为只有家和了才能万事兴。当然谁家里遇到困难,需要个帮手的,我也是说到就到。
记者:您为什么要管这么多闲事?
严必华:我是名老党员,今年满42年的党龄了。作为一名老党员,不管什么年龄,什么岗位,都应以身作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都说我是管闲事,可我就是闲不下来。
记者:今年初疫情发生后,知道社区防控人手不足,您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社区卡点值守工作。在疫情一线坚守,您都做了哪些事?
严必华:从1月29日到3月18日,我在卡点上守了50天,即使是大雪天也没缺过岗。
当时北风凛冽,帐篷里冷风直灌,大家都冷得直打哆嗦。社区工作人员不忍心我这么大年纪了,还在那里守着,多次劝我回去休息。但防控工作总要有人做。在卡点值守初期,我每天早上7点准时到岗,晚上8点交班回家。一起值守的年轻人实在看不下去,说我这大年纪天天这样身体会受不的了,坚决要帮我代班。经过一番“协商”,为了不给社区添麻烦,我便答应将每天回家的时间提前到下午5点半。
刚解封那阵子,由于部分居民防疫意识薄弱,出门还是不戴口罩。针对这一现象,社区组织人员上街巡查、督导,我又报名参与。戴着红袖头,我每天穿梭在街头巷尾提醒居民做好防疫措施,又干了20多天。
那些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是父母的宝儿,也有孩子有牵挂。他们能牺牲一切,奋战在抗疫一线,我是党员,我也可以。
记者:您对年轻党员有什么话说?
严必华:每天看新闻,知道国家每天都在发现变化,城市建设更需要党员的不断付出。刚刚入党的年轻人应多干点实事;党组织怎么说,我们就应该怎么做,尽一已之力做些事,心里踏实。
记者手记
严必华为人和蔼、古道热肠,受到众多街坊邻里的尊重。
严必华的同事王成林说,“他一辈子没和人红过脸,只要他能做到的,他从来都不吝于伸出援手。”
朝阳社区主任盛显云说,“严必华的热心肠众所周知。参加社区公益工作也非常积极。”社区有什么工作,严师傅都是第一个前来报名帮忙,跑前跑后,从来不嫌苦不嫌累。”
10平米的院子,一条长长的街巷,在这样的小小空间里,严必华坚守了13年,做着自己觉得力所能及的一件件小事。
今年5月,朝阳社区成立了6个网格党支部,严必华被任命为第三网格党支部书记。要在新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严必华说:“只要组织有需要,我能做一点就再做一点。”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一位老支书的担当 ——记通城县麦市镇陈塅村老党员戴法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