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丽娟
社会风险主要体现在社会秩序、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方面。由于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的推进,社会风险呈现新的特点和面貌。一是社会风险由单一走向叠加,由以往的经济因素的引起,转变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二是社会风险事件危害性大,一些典型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三是社会风险事件发生频率高,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四是诉求内容多元化,除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安全等风险外,民众对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市场调控等社会生活领域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风险诉求增多。
针对目前社会治理问题增多、社会治理难度加大的现状,我们要坚持中央提出的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的方针,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社会风险化解机制,为社会的安定,人民的幸福建立健全机制保障。
要建立健全风险识别机制。坚持全面系统动态的原则发现和甄别风险点,利用科学的风险识别技术和方法,标示风险出现的征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重大社会风险信息数据库,梳理风险点、风险事件、风险损失、风险征兆之间的联系。编制风险核验清单,对照核验清单识别风险点,注重多个风险点和多种风险事件之间的交叉因果关系。注重重点社会领域重大社会风险的监测、预警和识别。
要建立完善社会风险研判机制。经过风险识别后,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事故,对风险程度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衡量重大事项整体风险的社会影响力。对风险程度、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包括危害范围、危害人数、危害持续时间等等,建立社会舆情和分析报告制度,在稳评专家的研究和风险基础数据库的信息分析基础上,收集和观察受影响的社会公众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回应民众心声,对引发风险的重大因素和问题,力求早发现、早应急、早介入、早处置。
要建立健全风险决策机制。风险的识别和风险的研判,决定了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正确而及时的决策是保证风险得到管控的有力措施。在做重大社会决策前注重风险规避和预防,调整可能导致利益群体不满的项目方案,对重大活动、重大事项可能发生的影响,有充分的预判。在风险事故发生后,注重风险的应急处置,对事前准备、事中处置、事后处理做好应急预案,减少风险损失的范围和程度。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努力协调好各方利益。
要建立健全风险防控协同机制。在防范各类风险的过程中,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时,要注重统筹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合作,依法建立信息共享、沟通协同、组织领导机制,加强咨询、指挥、协调、执行等部门的协作,力求在重大风险面前统一行动,形成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企业、组织、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与专业部门协作,人民群众参与,跨区域跨部门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要建立健全风险责任机制。各级领导干部需要履行“一岗双责”,既要做好常态的公共管理和风险防范,又要做好非常态的突发事件应急应对处置,从上至下形成完整的责任链,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尤其要明确其职责意识,加强监督考核,强化激励约束,确保决策、监管、实施、参与各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动员社会力量,坚持公共安全的维护和风险防控中,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有责,打造好社会风险防范的“铜墙铁壁”。
编辑:chenguo
上一篇: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聚焦名师工作室建设着眼教师队伍发展 —— 关于加强我市名师工作室建设和管理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