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实现数字经济,同时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融合。为响应政府号召,紧跟时代步伐,咸宁市人民政府印发了《202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分解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2024年咸宁市七个重点工作任务,明确要优结构、助转型,奋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然而,地方经济的持续繁荣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稳固支撑密不可分。职业教育,作为与地方经济紧密相连的重要纽带,肩负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卓越技能的工匠人才的神圣使命。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成为职业院校亟待深入思考和探究的核心议题。本文将以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咸宁职院”)为实践案例,探索职业教育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有效路径,旨在为相关院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契合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
为高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职业院校必须紧密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敏锐捕捉最新人才需求的变化。基于此,职业院校应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明确重点专业的培育方向,确保教育资源与重点产业、支柱产业以及特色产业的需求紧密对接。
在2024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咸宁市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宏伟目标,集中力量发展大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清洁能源五大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强调了要打通“医、药、养、健、游、护”六大核心要素,力争迅速打造出一个规模庞大的千亿元级大健康产业。在这一背景下,咸宁职院作为咸宁市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紧密跟随咸宁市的产业体系发展步伐,对标五大优势产业对技能人才的具体需求,深入开展企业和行业调研,精准把握市场动态和人才需求,优化学院专业设置,灵活调整招生计划,重点推进健康、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类相关专业建设,充分利用并不断扩大其省级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基地的独特优势,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进高端师资力量、完善教学设施设备,致力于将该基地打造为全国一流的养老服务人才培育高地。同时,强化大数据与会计、现代农业技术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力度,确保群内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领先地位,以此推进咸宁职院专业布局与咸宁市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二)深化产教融合,提升人才质量
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职业院校必须以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核心,以咸宁市经济发展需求为引领,深化校企合作,全面践行以“一条中心”“两个主体”“三个对接”、“四方联合”为主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思路。院校要始终以服务学生成长、高质量就业、满足企业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中心,致力于构建校企双主体教育模式,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高度契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同时倡导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发展,齐抓共管,共同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2023年咸宁市积极响应《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成立了咸宁市域产教联合体,为“政校行企”合作搭建了平台。咸宁职院作为该联合体的牵头单位之一,应积极推进平台的实体化运行。具体实施上,学院将借助政府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咸宁地方企业的合作,与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共建实训基地,推进师资共享,开展订单式培养等。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依托企业工作过程,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同时,学院将定期与企业进行交流,了解行业动态和人才需求变化,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形成良性互动,形成教育闭环,提高人才输出质量。
(三)优化人才新政,促进高质量就业
教育部于2022年发布了《关于做好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高校领导积极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并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为进一步加强服务地方经济的力度,咸宁职院坚持以优先满足咸宁地方企业的用人需求为首要任务,由领导带队赴咸安工业园区、咸宁高新区各公司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为需求企业招聘人才搭建平台。这些举措有力推动了本地就业工作,但也存在一些有待突破的难点,如毕业生对服务地方经济意识不强,对人生规划和定位不够精准,本地企业就业条件有待优化等系列问题。
针对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意识不强和人生规划和定位不够精准的问题,职业院校应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价值引领。为大学生精准剖析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将大学生的目标定位和价值实现紧密地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此外还可以通过区域企业员工现身说法,现身教学等方式吸引人才,宣传当地就业典范,用榜样的力量启迪人、鼓舞人。鼓励大学生见贤思齐、锐意进取,强化大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
针对本地就业条件有待优化的问题,建议市委组织部、人社局等相关部门继续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的顶层设计,考虑不同层次的人才诉求,既要“引得进人才”,又要“留得住人才”,在激励政策上既要给予事业上硬件的支持,还要在生活方面,如家属就业、子女教育等软条件上的帮扶,让技能人才有成就感和成就感,以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搭建培训平台,助力学习型城市构建
在2023年,教育部权威发布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重点任务》这一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一个融合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及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旨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这一愿景在随后的2024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再次被着重强调,彰显了教育部对于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远谋划和坚定决心。咸宁作为武汉都市圈的重要一员,构建学习型城市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更是融入都市圈、实现共同发展的关键举措。在这一过程中,职业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力量,应充分发挥其师资团队和教学设施等优势资源的作用。借鉴当前热门的夜校培训模式以及咸宁市财政局2023年“财会夜校”培训班的成功经验,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开展多样化的技能培训。开展培训的课程内容既可以是书法、花艺等陶冶情操的课程,也可以是护理常识等实用技能。这一举措,充分发挥了职业院校的资源价值,既为咸宁市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待业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人群提供了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机会与平台,还将助力咸宁市2024年工作方案中“优化护理人才培训机制,培养5900人,打造华中地区最优护理培训基地”的目标达成。搭建培训平台不仅能提升咸宁城市居民的综合素养,更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咸宁经济展现出无比的活力和巨大的潜力,咸宁市紧跟时代步伐,凭借快速发展数字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战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快速发展。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趋势,各职业院校应积极响应有关政府部门的号召,主动肩负起服务地方经济的重任,既要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又要服务好当地经济的发展。各院校应根据咸宁产业布局变化,与政府、企业等保持紧密合作,推进政校行企四方联动,齐抓共管,通过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完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搭建技能培训平台等措施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为咸宁市经济的发展与学习型城市的构建贡献智慧与力量。
(卢珊 陈晓娟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hefan
上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下一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阐释】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