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才能更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作为德育工作的关键,必须率先统一思想认知,树立一致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探索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构建“三全育人”的思政教育大格局,提升思政育人的实质效果。
一、协同育人的理论逻辑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随着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人会产生不同层次的发展需求。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阐明了人的发展不应只追求智力和体力全面、和谐且充分的发展,还应包括思想认知和道德品质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应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增长学识才干,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实现,绝非依靠某一育人力量的单打独斗,某一育人环节的全力以赴,某一育人资源的倾囊而出,而是需要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五育并举,德育为首”,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德育教育的“两翼”,二者只有形成思想认知的一致,言行举止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思政工作的理论基石,才能够促使优秀思政教育团队迸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工作存在的短板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颁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积极整合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为强化育人共同体提供基本遵循。然而,在落实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与挑战,例如: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协同育人默契度不足、协同育人沟通不畅等问题。
(一)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有自己专属的“责任田”,且任务量相对都较重,根本无暇顾及对方责任田的种植情况,导致两支队伍协同育人意识不强,也就不会思考“合作种植”是否能够效益最大化。究其根本原因,其一,是工作侧重点的不同,思政课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培育学生对党、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辅导员则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和党团建设等学生工作。其二,考核内容的不同,对思政课教师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授课量、科研成果及学生的学习质量,对辅导员的考核主要围绕学生第二课堂的参与率、就业率及违纪率等。不同的考核指标促使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被动选择做好本职工作,从而缺乏借助合力来提升教育质量的意识。
(二)协同育人默契度不足
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主体,但是由于各自工作内容、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的重点不同,导致二者缺乏协同育人的默契度。辅导员主要采取的是实践教学模式,以日常谈心、活动组织等“动之以情”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而鲜少关注学生当下对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思政课教师主要采取的是理论教学模式,以课堂授课“动之以理”的方式,为学生解读国情、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和作业完成情况,还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以致用的技巧,很少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表现。
(三)协同育人沟通不畅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隶属于学校不同的部门,辅导员归属于学生处或二级学院,重点为学生实施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等服务,其队伍建设的培养方向侧重于服务管理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思想工作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实践型技能;思政课教师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其培养方向侧重于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改革研究、教材编纂更新等理论研究方面。两支队伍部门归属、工作内容、培养方向等各方面均不相同,使得他们无论在政治学习,还是业余生活都鲜有交集,被自然割裂成两个相对“屏蔽”的组织,造成了沟通不畅。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施路径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主体力量,二者协同育人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应当达成教育共识,统一育人目标,加强沟通交流,明确育人理念。高校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理清二者工作职责,完善育人机制,提升育人水平,激励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坚持知行合一。
(一)加强沟通交流,达成育人共识
育人目标是教育行为所要达到的最终教育结果,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虽然工作职责不尽相同,但二者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互为补充,且教育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展开,目标指向皆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沟通交流,交换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心得,研究和探索协同育人的核心理念,并坚持不移地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确保所参与的教育活动均助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明晰育人目标不仅能让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协同育人机制中找到明确的角色定位和清晰的职责划分,也能够让他们在教育实践中相互支持、互相补充,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氛围,以此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高校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应在协同育人的全过程中坚持该育人目标永不动摇,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彻始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活动,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奉献力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厘清工作职责
想要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两支育人队伍达到深度融合的效果,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融合方案,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思政教育能力的提升。积极搭建交流学习平台,让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增进日常交流的频次,围绕社会热点和学生的真实状态,讨论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在激烈的思想交锋中共同探寻行之有效的协同育人策略,并在相应奖惩举措和考核制度的促进下,理清各自的教育重点和工作职责。如此可以将两支育人队伍紧密地融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育人效果,确保协同育人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辅导员的带领下,参与班级班会、主题团日等活动,增加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提升与学生交流的频次,洞察学生的思想变化,循序渐进地提高参与学生日常生活的频率,从而慢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此同时,强化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将复杂难懂的思政课知识讲深、讲透、讲活,让更多的学生在思政课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完善育人机制,提升育人水平
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思政教育具有绝对重要的地位,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个人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高校必须将协同育人工作贯彻到教育的全过程,切实保证教育行为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加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两支育人队伍的沟通交流,高校还要加大对教育资源投入、教职工晋升等方面的保障力度,积极开展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培训活动,以此激励教师参与对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思政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的有效融合,提升思政教育队伍的育人能力。
辅导员身处教育一线,最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习需求,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高校可尝试为部分辅导员组织思政理论学习活动,提升他们的思想认知能力与教学水平,保障他们应有的工作条件与福利待遇,进一步激发他们在思政教育中的活力,利用其优势开展与学生需求相契合的思政教育,以此加大思政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力度,使思政课程充满吸引力与感染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最为有效的手段,它能够增进高校教育力量的相互协作,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方式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二者应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思政教育的教学和实践探索中,用行之有效的教育举措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切实保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陈传红 作者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hefan
上一篇:
金土皓:宅医造福中华的26条关键适用技术
下一篇:
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