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朴的民风,古朴的建筑、原生态的山歌山鼓……通山县西泉村,静静躺在富水湖旁,安祥又颇富韵味,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
百年建筑还原旧时形态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日前,走进西泉村,一副典型的传统村落画面呈现眼前。
整个村庄三面环山,村前有大畈田园。村落座北朝南,以吴氏祖祠为中心。俯瞰村庄,为“回”字结构,有内环巷、中环巷,又有南北向四纵巷,东西向四横巷,巷巷互连,巷巷与祖祠相通。整体气派、大方。
祖祠大门正对着一口池塘和一排古树,大门上方书写的“西泉世第”一改过去以姓氏命名宗祠的巢臼,而冠以聚居的地名,别具一格。
走进祠堂,岁月的风沙扑面而来。里面面阔三间,通深三间,清一色石门连,内房面为木料结构,窗户雕花精致,整体风格甚是典雅。宗祠内的柱子、墙壁上共有20多幅木刻的对联,其彰显的文化使整个宗祠荡漾着浓厚的儒学气息。
祖祠里面,高高的戏台引人注目。似乎能让观者穿越时空,看戏台走马,唱尽古往今来多少事。
据记载,早在500多年前,西泉吴氏祖人就在这里安居乐业。而吴氏祖祠始建于清朝嘉庆辛未年,百年的岁月风沙,使得这座青砖瓦屋的建筑群虽然有些许破败,但其内存的历史文化风韵依然引人沉思。
而今还住在祖祠里的74岁老人吴步贡说,从小他在这里嬉戏、成长,老屋饱含着西泉村一代代人儿时的回忆。屋内冬暖夏凉,适合居住,目前仍有近百户人家在此生活。
山歌山鼓反映传统风俗
“西泉畈好地方,一对猛虎抢猪羊,中间三朵莲花地,龙凤彩石落映祥,后代子孙伴帝王……”当天,71岁的西泉村老人吴义祖一边做着农活,一边唱起自己创作的山歌。
吴义祖是一个“山歌创作家”。因为自小受村里老人耳濡目染,他对先人流传下来的山歌特别感兴趣,有了兴致与灵感时,就即兴创作,至今创作近50首山歌。
他说,西泉村人一直就有唱山歌的传统。一般,人们在劳动时会唱山歌,以激发劳动热情。而在农闲时候,三五一群,立马也能唱和起来,热闹不已。
不止唱山歌,西泉村还有打山鼓的传统。今年70岁的老人吴礼庄就是打山鼓的能手。他说,打山鼓一般作催工之用,谁劳动落后了,敲鼓人就站在谁的面前。
唱山歌、打山鼓十分活跃的西泉村,在2013年4月成立了通山县山歌山鼓协会西泉村分会,会在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演出。其时,数百村民齐聚一堂,展示西泉村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除了山歌山鼓,西泉村也将崇尚学问融入了村民的血脉之中。今年62岁的吴承顺介绍,早在清代,该村先人吴怀清苦读成名,官至国史馆总纂,赏头品顶戴并授光禄大夫,编着了大量清史诗文。他在西泉写下了大量赞美、思念故乡的诗文和楹联匾额,现仍悬挂于西泉祖祠墙壁上。
而今,该村建有文化广场、文化墙,还评出文化中心户,组建文体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今年60岁的熊秀青自豪地说,她家的三个孩子全部考上名牌大学,就得益于村里浓厚的文化氛围,“村里年轻人没有打牌赌博的风气,喜欢聚在一起读书学习,相互传帮带。”
保护传承激活传统村落
西泉村文书程书明认为,作为传统村落,西泉村是一种活态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浓郁的乡愁。
目前,西泉村以吴家祖祠为主的古建筑群内,仍有部分村民居住,维持原有的生活状态,然而,老屋的生活条件,无论是采光、取水、通风等,都已经不再适应当下人群、特别是年轻一代的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能保存传统村庄的外形,又能保存传统村庄的神韵,这是整个西泉村人都在考虑的问题。”程书明说,为此,西泉村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将住在老屋的近百户村民整体搬迁出来,另择新址建连片的、传统风格的住房,同时,对现今还存在的老屋进行修缮与保护。
“西泉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后,3年内政府将拨付近千万的项目资金,对老屋进行抢救性的修缮与保护。”程书明说。
在保护的基础上,如何合理利用西泉村这笔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它活起来?该村负责人表示,将适度开发开放古民居,将整个村落打造为集农家古民居、饮食、民俗、奇洞、生态观光于一体的地方文化大院,与隐水洞景区形成游洞、亲水的互补旅游格局。
西泉村人心中有着宏大的愿景:随着西泉祖祠等古民居的修缮开放,山歌山鼓等民俗文化活动的挖掘和展现,西泉村一定会迎来辉煌的明天。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