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不在高,有花则名。
暮春三月,在鄂南崇阳,横亘铜钟、青山、港口、金塘数十公里的龙泉山脉,主峰海拨900余米、方圆百余平方公里的大岭山。昔日宁静的 山间峡谷,一时车水马龙,只见漫山遍岭的野樱花, 犹如天女散花般簇簇降落, 点缀似雪, 开始引来游人蜂拥而至,成为山外人城里人纷至沓来,虔诚膜拜的风景。
沿杭瑞高速崇阳出口左拐至铜钟乡大岭村, 均是刷黑拓宽的村级公路, 便来到了涂鸦小镇大岭易迁新村。一栋栋民居小楼在桃红李白、金黄的油菜花映衬下,格外令人迷醉:这里的山水空气竞是这般清新!。
一路攀爬,的确很累。进入大岭山,穿过竹海,再沿着蜿蜒逶曲的盘山公路,直至最深处的饶家古槠树下。山坡,山径,山顶,突兀崖石处,灌木丛林中,随处可见一片片、一株株樱花树如伞如冠撑开着伸展着,淡粉的、粉白的樱花夹杂期间,好不山花烂漫!
无论身处谷地仰望山峦高处,还是站在山巅俯瞰山下,处处樱花,隐藏在万木丛中。初到此处,远看不知是樱花还是山桃,不被人识。走近它的身边,触摸它的枝桠,鼻嗅它的野味,方觉恍然大悟。
站在大岭山上,远离尘嚣,极目远眺,峰峦叠嶂,林木葱葱,云雾茫茫;山下道路,蜿蜒曲折,如同龙蛇穿行其间。山谷里的村落,被四周山势所掩映,隐约可见。

清风徐徐吹来,空旷的山野格外清新。那些樱花,天生丽质,不依不傍,自由伸展着手臂,笑容可掬地欢迎进山的人们。无论走在山谷,或是山巅,或是路旁,或低头俯视,或仰面观望,或蓦然转身,一枝枝樱花就在人的眼前,身后。她们不修边幅乐意与山野为伍,她们不依不靠,不尴不尬,不妖不媚,不亢不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意争春,寂寞盛开。
樱花自古以来就惹人喜爱,虽说开花时间很短,但却盛开得热烈,凋谢得壮烈,花开过后,又归于平静,继续孕育着下一个春天。唐代白居易有诗“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便是描述了樱花盛开的景况。南宋赵师秀有《采桑子》:“梅花谢后樱花绽,浅浅匀红。试手天工。百卉千葩一信通。馀寒未许开舒妥,怨雨愁风。结子筠笼。万颗匀圆讶许同。”明代于若瀛的诗中有“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诗句。
在山顶一开阔地,有几棵三四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古储树、古银杏。从树身上依稀可见的弹坑,宛若诉说着日寇铁蹄犯我河山、烧山虏抢、军民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这个地名叫饶家的屋场,人烟稀少,大都搬迁下山或进城了。偶尔几间残砖断壁,仅有极少留守老人在用竹片扎着菜园篙笆, 从旧式青砖瓦房或土坯屋里,依稀可见炊烟袅袅。原来,看到精准扶贫让生态旅游在山旮旯活跃起来,这个颇有眼光的小伙子返乡做起了农家乐,招待着远道而来进山的客人,每天都有三四桌甚至十多桌客人。一看端上那些香喷喷的炖笤粉,酸菜竹笋,土鸡烫,苦菜蕨菜,萝卜丝豆腐渣汤,腊肉腊鱼,就知道是山里人的乡土味。吃着自家地里长的青菜,喝着农家自酿的米酒,尽管都是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但是吃着吃着,便勾起心底那抹久远淡淡的乡愁。
那乡愁,便是山野间土里生长出来,令人迷醉万分的野生樱花,是别人带不走、也给不了的。因为这里生长的樱花,宁静,悠远,全是原生态自然衍生的,属于大自然带给文人的最好馈赠。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在国内还未曾发现过规模如此庞阔自然的万亩连片樱花带,堪称华中乃至全国之最,就连去过葛仙山看樱花的人都连称“那边谢了这边刚刚开,有游有赏就到大岭来!”(作者: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