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正文

镜头内外是桂乡 摄影家詹文峰12年聚焦《乡情——桂花人家》终“成像”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3-12-14 10:27

■记者:刘玉关

再见詹文峰,又一部佳作!

10年前的2013年,一部《乡音——今天演出》揭开了湖北崇阳民间提琴戏班的古和今;

10年后的2023年,一部《乡情——桂花人家》打开了湖北咸安乡村桂花人家的情与爱。

詹文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荣获咸宁市首届“香城泉都”文艺奖,其20余组摄影作品获得国际、全国、省级以上各类摄影奖项。2023年11月,詹文峰带着《乡情——桂花人家》组照 亮相中国第十届丽水摄影节,受到主办方和参观者的一致好评!

昨日,记者再次走近詹文峰,只为探寻《乡情——桂花人家》出版幕后的桂花情,桂花事、桂花魂!

桂花情:“全国五个第一”的高度

2300多年前,屈原途经咸宁写下“奠桂酒兮椒浆”“沛吾乘兮桂舟”的美丽诗句时,谁会想到这一缕香顺着时光的河流延续到现在?       “咸宁”和“桂花”,彼此滋养,互相润泽,终究演绎出一座城和一枝花的千年佳话——“中国桂花之乡”,全国唯一城市获此殊荣!

桂,生在城中任一角落,长在市民的心坎之上。 詹文峰虽然不是咸宁人,但在咸宁工作生活20余年的时光里,让他在2013年完成了《乡音》之后,很快就锚定下一步作品的主角——千年桂乡的桂!

其实,作为摄影爱好者的詹文峰,镜头早在20余年前就涉猎桂花,但那时只是每年在桂花盛开之时,会与友人一同去捕捉桂花收获的瞬间。可随着拍摄次数增多,詹文峰心底的“桂花情”也愈衍愈浓。

当《乡音》出版后,詹文峰查找以前乡村采风影像,发现有大量打桂花的照片,早在2011年前后,陆续前往咸安区桂花镇,寻找当地最原生态的桂花树林,拍摄他们采集新鲜桂花的过程。于是,他的“桂花情”完全浓烈开来,孕育《乡情——桂花人家》作品的想法由此开始。

千年桂乡,如何更好的诠释和展现新时代的“桂”呢?詹文峰开始阅读各种书籍、文献、史料等,深度研究了千年桂乡的前世今生,并全面地掌握了咸宁桂花现状——2300余株的百年古桂树,40个地方特色品种、8万亩的种桂面积,50万公斤的鲜花产量、全国专家认证的鲜花质量……“全国五个第一”的桂冠,彻底激发詹文峰的探知欲,并全面深入到桂花镇各村组,走村入户,用田野调查方式,开始记录他们与树为伴、与苗为伍、与花为乐的生活和人生。

之前,每年9月,主要关注桂花收获。从此,一年四季,全面走访桂花人家。烈日下、风雪中,詹文峰带着相机就走进桂花人家的故事中!每走访一户,他就为每一户在他家桂林下拍摄一组照,再洗印一张照片赠送给对方,感谢他们分享故事。

奔走着、拍摄着、记录着……十余个寒来暑往,他的摄影镜头里已装载百户人家,他的田野调查已记录百家故事。于是,詹文峰的“桂花”致力于创作主题的开掘、表现角度的调整,实现了从风物摄影到纪实摄影的跨越。

桂花事:“百户桂花人家”的宽度

脚步丈量出宽度,奔波耕耘出厚度,思考沉淀出高度。《乡情》也有了四个部分:收获、人家、苗圃、童谣——用图文并茂形式,深度诠释和展现新时代“桂”之下的“人”和“家”,“情”和“爱”,“史”和“今”。

“拍摄记录《乡情》还一个深层次的思考。独特优秀的农作物品种,是人类历经千百年来生产实践而培育的核心技术,更是人类农业文明的重要载体。桂花人对古桂保养,对桂花的采存,对苗圃培育等等有着独特的方式和方法,全过程对自然环境有效保护,充分体现对赖以生存土地的珍惜。”詹文峰介绍,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随着新培育农作物品种的普及,众多具有地域特色传统农作物正面临着迅速灭绝的危机,正如信息技术带来的全球文化趋同一样,杂交技术、转基因技术的普及也造成农作物品种趋同和单一化,失去物种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丰富性,潜藏着巨大的物种危机和文化危机。

为全面还原千年桂乡,詹文峰把自己置身于“桂花人家”,盯得紧、跑得勤,长时间与农户吃与住、劳与耕、深与思,还邀请朋友陈经艾陪着跑遍各村各组,又当翻译又录制视频。慢慢地,“桂花人家”成了詹文峰的创作情感的归属之地,并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感情。看,桂花镇柏墩村何正顺老人家,与詹文峰已成忘年之交。何正顺家做了好吃的土特产,特意到温泉送给詹文峰;詹文峰隔三差五带些水果和生活用品送到何正顺家。

桂花人有冷暖温情,桂花事亦饱满丰盈。将密封扦插快繁技术引进到咸宁的苗圃开发者韩红、把桂花苗木卖到全国各地的开拓市场者何胜利、家有近400亩桂花苗木基地的子承父业者何龙、家有咸宁金桂树龄最长的乡村教师韩学进……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是詹文峰对桂花之乡的热爱,对桂花人家的深情,对桂花文化的崇尚。

有了故事的纪实摄影,让桂花事有了棱角,有了苦乐,有了韵味,有了张力,有了让人欲罢不能的关注欲和畅快淋漓的探索欲。这就是詹文峰镜头呈现的独特魅力,带给读者的是最生态的桂、最生动的事和最真实的情!

桂花魂:“千年桂乡传承”的厚度

桂子花开,是秋天的宝物,是四季的精灵,也是咸宁的精魂,闻着心旷神怡,看着仪态万千,读着芬芳千年。詹文峰在数万张照片中经过二十余轮精挑和取舍,留在《乡情》中的百余张摄影作品,不只是简单的风光画景,不只是平凡的风物纪实,而是桂文化之精髓,桂文化之魂魄,是千年桂乡传承的桂花精神!

民间传说,咸宁桂花来自月宫,一说是吴刚伐桂时桂花树枝掉在咸宁落地生根,一说是嫦娥将桂花种子撒播在咸宁挂榜山。因此,民间把嫦娥视为桂花花神,流传着守月华、祭月神的习俗,咸宁由此成为“中国嫦娥文化之乡”。攀桂、折桂、蟾宫折桂等典故,在咸宁也有地方性诠释。咸宁人把宋代连中三元的冯京当作折桂夺冠的楷模,每当子女入学升学,父母要带着他们栽种一株桂花树,期望其金榜题名。

千年桂乡的桂,不再是简单一树一花,而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是城市进程中沉淀的人文精神。因此,詹文峰《乡情》里解答了桂花为什么在咸宁成长千年!那是清代康熙年间将县衙的会客厅命名为“桂花堂”,是官员的风雅之举激起了民间植桂的热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咸宁曾掀起四次桂花栽植高潮……在城市历史进程中,花农与桂花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难舍之情。

现就职于温泉城区一公司的“零零后”的何薇毕,10年前在桂树下陪着爸爸妈妈打桂花,10年后选择继续陪伴爸爸妈妈打桂花;桂花镇鸣水泉村陈爱云是网络达人,通过一部手机一年将100万余株苗圃销往全国各地;乡村医生雷应佳曾两次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却坚称药用价值俱佳的桂花树全身是宝……在詹文峰的《乡情》中,“人”有了“桂”之精髓——低调朴实,“桂”有了“人”的精神——默默奉献!于是,桂花人家,总是任劳任怨地建设城市;桂花飘香,香飘千年聚焦了世界目光。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在12年的时间,詹文峰通过对咸宁桂花和花农的沉浸式观察、跟踪式拍摄、对比式呈现,刷新了创作手法,扩宽了艺术风格,将桂花人家的精神传承在一字一句中,传播在一画一境上,传递在一乡一情里,让摄影艺术实现了一次全新的提质飞跃,让千年桂乡拥有了一部非凡的文化瑰宝!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赛罕塔拉的早晨
下一篇: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