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豫剧音乐的民间性与群众性。豫剧音乐,作为民间戏曲的一种,当然属于民间音乐范畴,这种属性,不仅使它区别于其它形式的音乐,如交响乐、歌剧等,它还有不同于其它音乐形式的创作方式、流传方式,它并不由某一位作曲家创作,而由包括艺人在内的广大群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创作、加工、润色、提高;不仅代代相传,还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而且多以口头的方式传承,叫做“向无曲谱,只沿土俗”,因此,它有巨大的灵活性与可变化,但它又不是说变就变,而是有着极强的传统性和稳定性。例如,都是一个[二八板],在不同的剧目、不同的演员演唱,就不大相同,但无论怎么变,怎样不同,人们一听仍能听出是[二八板]。这种创作,在一般情况下,又表现为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一体性,即:演员既是作曲者,又是唱曲者;因此可以说豫剧音乐,是无数人加工创造的成果,它凝聚了世世代代民群众的创造智慧。但它又区别于我们常见的所谓集体创作,因为这种创作往往并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集体进行,反过来又多取个体劳动的积累这一特殊方式,因此,称之为群众性,而不称之为集体性。显然,这种群众性多来自于人民群众之间,有广泛的民间性。
二、豫剧音乐的乡土味儿,侉味儿,梆子味儿。
豫剧的乡土味儿、侉味儿、梆子味儿总是和唱腔中极有特色的拖腔、花腔联系在一起。过去农村的梆子戏,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用假声、高八度,还有人说是吸住气唱的“拉魂腔”;另一个就是那声传几里的梆子敲击声。用“欧吼”唱出的拖腔,正是河南梆子音乐的特色所在。现在这种“讴”已经很少人再唱了,而是有的化作拖腔,有的化作过门,只是不用假声、高八度、吸气演唱而已。例如,常香玉在《白蛇传》中所唱的那句“奴官人拍胸膛你想想前后,谁的是谁的非这天在上头”的长大拖腔,恰巧最后一个字以“欧”字拖腔,常常联想到过去的“讴腔”,特别是最后越唱越快,变成[紧打慢唱]时梆子的急促敲击配上演员的抽泣,真能催人泪下。
豫剧的乡土味儿、侉味儿、梆子味儿,还和它的地区性联系在一起。豫剧的几个流派,在音乐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以豫东调和豫西调更为突出,它们之间的地区特色,一个是以徵调式为主,一个是以宫调式为主,一个是“上五音”,一个是“下五音”。豫东调以高亢华丽称著,豫西调以朴素哀怨擅长。这种地区联系也和当地语言有密切关系。
三、高亢粗犷与婉转柔美的结合。
豫剧音乐以“高亢粗犷”、“豪迈激越”著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艺术特色也会随之改变。1934年张履谦著《相国寺梆子戏概况调查》一书早就说过:“梆子腔往后略有改变,既是以东南柔婉之调代北方之高亢声乐,。。。”加之,在辛亥革命前后,河南梆子从农村进入城市剧院,女演员相继出现,促使豫剧在粗犷豪放的基础上增添了妩媚婉秀的成分。
四、豫剧音乐的善于吸收和融化外来曲调。
豫剧善于吸收和融化外来曲调正是它生命旺盛、广为流传的源泉。豫剧音乐对于外来曲调的吸收和融化,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整段地吸收其它剧种或曲种的曲调,如常香玉在《拷红》中吸收的河南曲子[扬调]、在《花木兰》中吸收的河南曲子[诗篇];还有现代戏《朝阳沟》中吸收[太康道情]、《好队长》中吸收的[越调]等等。二是以本剧种的唱腔为基础,适当地吸收某些外来曲调,经过融化,使本剧种的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例如《打金枝》中“你打了金枝国母不怪你”一段,显然是从河南坠子中吸取了某些音调,但如不仔细听,又很难找出它的痕迹。增加了曲调的说唱性和亲切感。三是只吸收一种节奏或一种表现手法。例如常香玉在演唱中的笑声,据她说是解放初期在中南海听某新疆演员唱《哈萨克圆舞曲》时所得到的启发,而她在此基础上试验多种不同的笑,如《花木兰》中“我这低下头仔细看我自己好笑”是笑得那样豪放爽朗;而在“真木棣假木棣我自己知晓”时的笑,又是那样含蓄内在。
五、豫剧的演唱艺术。
豫剧形成以来就是个重唱的剧种,故有“宁唱十句戏,不道一句白”的艺谚。在豫剧演唱中,仅以嗓音而论,大致以真声为主,假声为附。后来又逐渐出现了真假声并用。所谓并用,一种是在中音区用真声,高音区用假声。另一种则是真声唱字,假声行腔,俗称“阴阳腔”。再就是近年来普遍采用的称作声假声结合的唱法,这种唱法根据唱腔与演员个人的条件灵活使用真声假声。不同的唱法也与豫剧音乐的地区、流派、行当有关。如豫西调就以真声为主,其代表人物有崔兰田、王二顺等;豫东调(包括祥符调)则以假声为主,其代表人物有陈素真、马金凤、赵义庭等;真假声结合,则以常香玉为代表。“夹板音”以唐喜成为代表;“虎音炸嗓”以王再岭、李斯忠为代表;唯有“阴阳腔”的唱法,近年来已很少听到,著名豫剧丑角演员高兴旺在某些剧目里采用这种唱法。
六、豫剧的伴奏音乐
早期豫剧班社的组成人数不多,通常叫做“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俩箱倌”一共22人中,乐手就占了八人。随着豫剧音乐的发展,逐渐开始增加竹笛、笙、坠琴等乐器。豫剧场面分为文场和武场两个部分。文场是各种管弦乐器,武场是各种打击乐器,它们的任务不仅要伴奏唱腔,还要演奏曲牌与打击乐。豫剧的唱腔伴奏有一种最常见的形式是呼应唱腔,即唱一句之后奏一句在音调上大致相似的过门,又从呼应进而发展为唱腔的模拟。梆子在豫剧的伴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以枣木制成,可以用以击节。它除去作为“以梆为板”的击节乐器之外,还可以作为声腔的名称----河南梆子、梆子腔等。它的击节作用,也决不限于音乐速度的快慢,其“快而不慌,慢而不肉”的特色,包含了更深一层的美学意义。好的梆子演奏者,不仅能够跟上演员演唱的速度,还能在唱的时候“稳”一点,在过门的时候“赶”一点,而这样听起来反觉正常,同时可以让演员提劲儿,还可以让演员稳定下来。特别到了[非板]或[紧二八]的时候,梆子无固定节拍的敲击,更是使人激动,此处才使人体会到了“无板若有板”的含义,因此,梆子是豫剧音乐中不可缺少的特色乐器,它是豫剧音乐的骨头、灵魂、血肉所在。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