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丨让文物“活”起来,让文明流动起来
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启的两个文化活动深受关注。一个是,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暨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体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和广西桂林同步举行。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将用三个月的时间,以新媒体的手段和“短视频+移动直播”的方式,向受众全方位展现祖国各地的文化遗产风貌、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后的故事。另一个是,总台和法国国家电视集团联合出品的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在北京和巴黎举行“云启动”仪式。
两个活动均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有关,如果说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体活动侧重于文化遗产的展现与保护,那么合作拍摄的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则是架起文化交流桥梁,侧重于中外文化交流。两个活动都意义深远,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启动,更是值得关注。
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正因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据统计,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遗产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无论文化遗产还是文化,都是不可复制的,保护好、管理好它们是当今中国人的责任。保护的前提是不过度开发,拒绝急功近利思维,如果过度商业化,就会伤害它们,而一旦造成伤害,就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文物、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是束之高阁,而是古为今用,让它们身上的精神气质呈现出来,让它们所浸润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展现出来。换言之,就是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
故此,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和“短视频+移动直播”的方式,向受众全方位展现祖国各地的文化遗产风貌、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后的故事,用更加贴近受众的语态解读文物,就能拉近它们与受众的距离,从而真正让文物“活”起来。
真正让文物 “活”起来,我们就能更好地回到历史“现场”,“走”进祖先筚路蓝缕的生活中,近距离感受他们非凡的创造。从这个角度看,文物“活”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我们从哪里来,知道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文明历程,从而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由此不能不提“北京人”。报道称,1921年,北京周口店发现了2颗古人类牙齿,此后在这里的研究和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学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29年12月2日,在这里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更是揭开了世界古人类研究的新纪元。1987年,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种背景中,中法合作拍摄纪录电影《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既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也有利于促进文明交流。
“要坚持多样共存、互鉴共进、合作共享,加强文化交流,倡导文化平等,保护文化遗产。”中法这次合作拍摄《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正是两国进一步加强文明交流的体现,也是文化深入合作的见证。当前,全球仍在经历新冠疫情的冲击,中法深化交流合作,寻找人类文化渊源,在疫情面前筑起人类文明的精神堡垒,说明中法友谊经得起考验,也经受住了考验。
2021年是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一百周年纪念,《北京人:人类最后的秘密》的启动,诠释了媒体担当,也具有国际视野。倾力打造一部科学严谨、真实动人、关怀人类、观照世界的纪录电影,可满足两国人民对人类起源的好奇,也为人类溯源作出了贡献。“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是互利共赢的,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会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次文明交流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借鉴。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传承和保护好文化遗产,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共建共享,中国全力以赴,率先垂范,赢得了广泛赞誉。在传承中加大保护力度,在交流中提升责任感,中华文明就能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文丨秦川)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搭上电商,非遗飞入百姓家
下一篇:
广州南沙星海故里纪念馆“升级” 新增多处雕塑和音乐体验
明秦王府墙体坍塌再次敲响“文保”警钟据新华社报道, 8月8日,陕西省西安市中心新城广场西南角的明代秦王府城墙部分墙体发生...
该馆将对馆藏的近50件明代孔府旧藏服饰进行三维数据和纹理采集,完成服饰建模和纹饰提取工作,填补国内服饰类文物数字化采集...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从70年来促成的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中,遴选了25个案例、...
卡通形象:熊猫“小仙肉”商代铜鼓表情包设计者魏杨说到文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冰冷的玻璃展柜里,那些充满历史感的物品。...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记者王恬报道:9日,记者在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该馆推出了“漫说咸博”专栏,第一期《国宝说国宝》正...
纵四点四米,横二点八米。不同以往的是,此次通过“无损伤况勘察技术”“颜料检测分析”等现代科技检测手段进行病害分析,结合...
院长王旭东刊文回顾并展望故宫博物院95周年——“香港故宫”预计2022年6月开幕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
数字媒体互动装置“时空中转站”古琴交互体验“高山流水”主办方供图站在大屏幕前左右移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
这个夏天,中国南方的持续强降雨除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一些地方的文物古迹也因灾受损,备受关注。詹东华摄“要让古建也...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暨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体活动启动仪式6月13日在北京和广西桂林同步举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