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老舍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的同名电影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马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大奖,主演范伟也凭借在该片中的表演,问鼎金马影帝。眼下这部电影正在全国公映,观看电影之余,我们也不妨看一下文学大师的原著。
A 寓言式呈现 1943年微观重庆
根据老舍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的同名电影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马奖、北京国际电影节等多项大奖,主演范伟也凭借在该片中的表演,问鼎金马影帝。眼下这部电影正在全国公映,观看电影之余,我们也不妨看一下文学大师的原著。
老舍文学成就最高的那些代表作,都是以北京为创作背景的,《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个例外。
这部创作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被收录在《贫血集》中,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大后方重庆树华农场里发生的故事。
在这个寓言式的作品中,老舍对每个人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讽刺,以漫画式的语言风格,塑造出了丁务源、秦妙斋等夸张的人物形象。
树华农场物产极其丰富,却一直亏损。农场主任丁务源对此负有主要责任,他把农场的农产品当作个人资源,频频送给场长和股东博取好感,同时纵容农场工人偷鸡摸狗。
小说开头,场长召开股东大会,股东们面对亏损,不要求唯一的管理者作出解答,而是当作叙旧和到郊区走一趟,为接下来农场的继续衰败做了很好的铺垫。
终于,场长和股东们不堪忍受农场的亏损,撤掉了丁务源的职务,任命留洋博士尤大兴做新主任。尤大兴大力改革,严厉打击农场工人监守自盗,逐渐扭转亏损。
大权旁落的丁务源并不甘心,一面发动农场群众孤立尤大兴,一面从场长那里争取到农场副主任的位置,成功挤走尤大兴。
小说结尾,农场又回到奇怪的状态:“果子结得越多越赔钱”。
这篇小说创作之时,正值抗战,此时的重庆,并未受战火燃及。故事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下,农场不赚反赔,使小说主题的表现更具典型意义。
B 是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缩影
《不成问题的问题》是一篇十分深刻、尖锐,同时又带有寓言色彩与幽默意味的作品。小说中的这一农场,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家农场,在一定意义上是整个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
农场主任丁务源是灵魂人物。老舍将丁务源作为当时中国面子文化的化身进行了无情嘲讽: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具备强大的人际关系,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
小说在丁务源等几个主要人物的故事展开中,阐释了中国人传统的性格弱点:一切问题不要伤及面子,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打通了人际关系,那就没有问题了。人际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都是“不成问题的问题”。
前后两任主任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
“天下事都绝对没有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去办。”这是对树华农场主任丁务源行事准则最精准的概括。谙熟人情世故的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总能在面对不同环境和局面的时候立于不败之地。
丁主任的如鱼得水、肆无忌惮,正在于“人事”对他的保护与遮蔽。
尤主任的经历则说明,在当时中国的环境中,不懂人情世故注定是要下课的。
C电影版没小说那么讽刺
“老舍先生写这部小说,我觉得背后隐藏了特别深的一种感慨,怎么用电影的方式把藏在他内心的对中国文化本身的反省与观察表现出来,以引发大家的某种思考,是做这部电影比较清楚的意图。”
导演梅峰认为,老舍的小说有其时代性,“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战争背景下,作者对农场里的那些人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情绪,这种悲愤我觉得对如今的观众来说是陌生的。我们改编时着重把时代背景带来的陌生感、距离感放下,把故事本身的趣味增强一点。”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梅峰的处女作。电影版的处理相对淡化许多,不少观众看完,觉得不如小说那般讽刺有力,影片里的丁务源也没有小说中那么“狠”。
梅峰说:“小说对这个人物是不留情面的,充满批判的。但我希望电影里的人物能可爱一点,带有一些人间的温度。”
选择范伟正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范伟以前的人物形象都是温厚类型的,我希望他塑造出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人。丁务源是复杂多面的,我们不希望他太脸谱化、太扁平,不想简单地给他贴上好人或者坏人的标签。”
小说节选
不成问题的问题
○ 老舍
事实上,假若大家肯打开窗子说亮话,他们就可以异口同声地,确凿无疑地,马上指出赔钱的原因来。
原因很简单,他们错用了人。场长,虽然是场长,是不能,不肯,不会,不屑于到农场来监督指导一切的。股东们也不会十趟八趟跑来看看的——他们只愿在开会的时候来作一次远足,既可以欣赏欣赏乡郊的景色,又可以和老友们喝两盅酒,附带地还可以露一露股东的身份。除了几个小股东,多数人接到开会的通知,就仿佛在箱子里寻找迎节当令该换的衣服的时候,偶然的发现了想不起怎么随手放在那里的一卷钞票——“呕,这儿还有点玩艺儿呢!”
农场实际负责任的人是丁务源,丁主任。
丁务源,丁主任,管理这座农场已有半年。农场赔钱就在这半年。
连场长带股东们都知道,假若他们脱口而出地说实话,他们就必定在口里说出“赔钱的原因在——”的时节,手指就确切无疑地伸出,指着丁务源!丁务源就在一旁坐着呢。
但是,谁的嘴也没动,手指自然也就无从伸出。
他们,连场长带股东,谁没吃过农场的北平大填鸭,意大利种的肥母鸡,琥珀心的松花,和大得使儿童们跳起来的大鸡蛋鸭蛋?谁的瓶里没有插过农场的大枝的桂花,蜡梅,红白梅花,和大朵的起楼子的芍药,牡丹与茶花?谁的盘子里没有盛过使男女客人们赞叹的山东大白菜,绿得像翡翠般的油菜与嫩豌豆?
这些东西都是谁送给他们的?丁务源!
再说,谁家落了红白事,不是人家丁主任第一个跑来帮忙?谁家出了不大痛快的事故,不是人家丁主任像自天而降的喜神一般,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是的,丁主任就在这里坐着呢。可是谁肯伸出指头去戳点他呢?
什么责任问题,补救方法,股东会都没有谈论。等到丁主任预备的酒席吃残,大家只能拍拍他的肩膀,说声“美满的闭会”了。
丁务源是哪里的人?没有人知道。他是一切人的乡亲。他的言语也正配得上他的籍贯,他会把他所到过的地方的最简单易学的话,例如四川的“啥子”与“要得”,上海的“唔啥”,北平的“妈啦巴子”……都美好的联结到一处,变成一种独创的“国语”;有时候也还加上一半个“孤得”,或“夜司”,增加一点异国情味。
他老在说话,而并没说什么。“是呀”,“要得么”,“好”,这些小字眼被他轻妙地插在别人的话语中间。
到必要时,他把这些小字眼也收藏起来,而只转转眼珠,或轻轻一咬嘴唇,或给人家从衣服上弹去一点点灰。这些小动作表现了关切,同情,用心。
遇见大事,他总是斩钉截铁地下这样的结论——没有问题,绝对的!说完这一声,他便把问题放下,而闲扯些别的,使对方把忧虑与关切马上忘掉。等到对方满意地告别了,他会倒头就睡,睡三四个钟头;醒来,他把那件绝对没有问题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咸宁日报综合)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人从书里乖
下一篇:
咸宁市诗歌学会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