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戏是我市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是戏曲艺术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随着时代发展,锣鼓戏的文化价值越来越得以凸现。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咸安的民俗锣鼓剧团,对于这门古老的曲艺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一个乡镇有64支锣鼓队
12日,记者来到咸安区高桥镇民间艺术团,团里的演出车乡镇停在村湾屋场,全体演职人员正忙碌着, 一阵试音准备后,民俗锣鼓《斤求两》拉开了序幕。
演员们声情并茂地轮流上台,脸上的表情时而诙谐时而紧张,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彼此间配合默契。台上演出妙趣横生,台下观众时不时爆发出叫好声和掌声。
“这比隔着电视看有意思嘞,看他们在台上表演得投入、精彩,我们跑多远来看都觉得值!”51岁的观众祝水莲抱着孙子,看得津津有味。
“锣鼓戏历史悠久,和京剧、越剧等戏剧比起来,锣鼓戏更加接地气。它主要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者民间传说,比较贴近我们的生活。”趁着演出间隙, 62岁的艺术团民俗锣鼓表演成员宋喜军向记者滔滔不绝地讲述起来。
高桥民俗锣鼓源于明代,流传于咸安区高桥镇各建制村。2014年,高桥镇文化站站长张春兰收集全镇传统锣鼓打法,陆续成立64支锣鼓队,其中女子锣鼓队18支,队员100人。
此次演出的《斤求两》,是高桥民俗锣鼓的主要乐牌。有七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乐调:猛虎下山(节奏很快,声响很大)、野鸡过畈(由慢突然变快,且越来越快)、蜜蜂进洞(击得准,声声击在点子上)、八哥洗澡(两只钹连续对撞的声音像八哥在水中嬉戏时双羽击水声)、蜻蜓点水(敲得比较轻,响声比较小)、水牛擦痒(节奏很慢)、骨牌点(乐队队员站的方阵像码的骨牌一样)。七种打法时而交替,时而交叉,时而重叠,此起彼伏,扣人心弦。
民俗锣鼓配合的乐器有大锣、鼓、钹、牵锣、马锣。奏乐时,鼓起连接各种乐器的作用,乐敲鼓鸣。牵锣有时抛起来打,起指挥作用。高桥民俗锣鼓在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庆祝丰收、集会游行、文艺演出时敲打,能产生美感、艺术感,起到赏心悦目的作用。
全国垄上行“最牛守望奖”
看了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记者也跃跃欲试。在征得同意后,记者拿起乐器开始操练起来。看时容易做时难,上手之后发现真不容易。既需要合着唱词敲锣,又需要打拍子,可谓是“一心多用”了。手脚也很难协调,还老是对不准节奏,果然是“隔行如隔山”。
“民俗锣鼓就是这样的一门艺术,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我们都是练了三四年才登台演出的,这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有着5年专业民俗锣鼓表演经验的成员黄海娟对记者说。
“夏天还好,冬天有点难熬。练习唱词儿不能在屋子里,因为效果不好,真扯开嗓子练,还会吵到左邻右舍。所以不管外面多冷,我们都是出去找空地练,还不能戴手套。” 演员唐爱华伸出手给大家看。因为经常保持拿着锣练习的姿势,他的大拇指和食指内侧明显有一层厚厚的茧。
高桥镇每两年举行一次锣鼓赛。早在2013年,高桥民俗锣鼓就在咸宁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文联联合举办的民俗特色节目比赛中获“南鄂群星奖银奖”;2014年,获全国垄上行牛人赛“最牛守望奖”;2015年,获鄂南锣鼓赛二等奖。同年,被列入咸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成员们看来,剧团要发展,内容建设很重要,特别是民俗锣鼓的内容,要深度挖掘我国优秀文化以及咸安地方文化的精髓,一些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贴近人们生活、反映时代主题、承载历史责任以及传达人们的美好愿望等方面的剧目要重点打造,在引发观众内心共鸣的同时,还能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观众等作用。
剧团自身在努力,当地文化部门也在不断求新求变。据了解,近年来,该镇文化站不断从民间搜集民俗锣鼓剧本粗胚,一旦有人想创作剧本,就马上提供。平时,也会组织一些培训和排练活动。
整合资源“种”文化
民俗锣鼓的发展历经百年而不衰,至今仍在鄂南文艺百花园中大放异彩。如今在咸安区, 做寿、婚嫁、老人去世、添丁生娃……只要是家里办事,都会联系民间艺术团来表演。民俗锣鼓不再是故纸堆里的文化,已走进了普通大众的生活。
对于民俗锣鼓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老一辈的艺术工作者们有自己的想法。“从整体上来说,现在民俗锣鼓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保护,从上到下,从政府到民间都很重视民俗锣鼓的传承。但是要想进一步向前发展还任重道远。”高桥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现在,高桥镇民间艺术团有20余位成员,农忙时劳动,晚上或农闲开始排练,出于对民间艺术的喜爱,自觉传承着锣鼓戏。在剧团里,大家的表演经费基本都是自筹,除了婚丧嫁娶等活动能得到一些赞助,平常基本都是义务演出。
这也是本地众多民俗锣鼓表演团体的现状。据悉,咸安民俗锣鼓的成员们大部分是业余兼职演员,收入并不稳定。“恰恰是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演员们,承担了民俗锣鼓推广传承的主要任务。”咸安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区整合资金、人才、政策等资源“种”文化, 长年组织各类文化培训和文艺辅导,培育、鼓励更多的“草根”民俗锣鼓文艺骨干活跃在广大城乡,传承着桂乡文脉。
民俗锣鼓和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核心是保护,重点是传承。如果能建立起对民俗锣鼓的长效保护机制,使其在原生态表演风格上拥有新的生命和内涵,这一古老艺术将会在鄂南大地的舞台上再次绽放迷人光彩。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希子 通讯员 陈大银)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宁作家朱封金《行走与回望》出版
下一篇:
赤壁举行红色主题文艺汇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