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丽娅 陈希子 特约记者 饶青才 汪佳
4月24日,崇阳县第十二届提琴戏剧节在该县天城剧院开幕。16个乡村提琴戏剧团,带着精心准备的17台戏,演职人员300余人连演七天七夜,县城再现了“万人空巷”现象级文化盛况。
在当今多元化传播媒介的冲击下,部分传统戏曲日渐式微,生存难度“压力山大”,而崇阳提琴戏却能“年年唱得响,好戏演不停”,不仅唱响了崇阳,而且走出咸宁,走向全国,深受广大戏迷的热捧。
A 师徒联袂献艺,戏迷直呼过瘾
师傅亲手给弟子上妆、再次示范表演细节……4月24日一大早,崇阳县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主任熊天霞带着队伍走台、化妆,迎接提琴戏剧节的首场演出。
“我15岁进入剧团,首次参赛登台时,师父也是这么对我的。今天,你们首次登上会演大舞台,我也这么对你们,好好唱,传下去!”熊天霞告诉“爱徒”们。
“提琴一响,喉咙就痒。”这是流传于崇阳的一句谚语。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崇阳人都离不开提琴戏,当地人对戏曲的执着和热爱由来已久。
首场演出还未开始,过道里就站满了人。
当日演出的一大亮点是原创现代提琴戏《黄精飘香》,由提琴戏名家担纲主角,讲述了退役军人刘飞转业回村被选为村主任,率领南山村村民整合贫瘠土地,种植黄精药材,共同致富的故事。
“昔日垃圾荡,今日停车场。崇阳环境美,群众齐赞扬……”一曲飘香提琴歌,点赞家乡情不掩。这出戏的创作班底可谓群星熠熠:熊天霞、黄春景、庞勇……个个都是戏迷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演员们唱了大半辈子提琴戏,熟悉和掌握近百个传统节目,并大部分担当主角。
往日里看惯了传统剧目的观众们,看到了老戏骨们带来崭新的表演,可谓过足了戏瘾。
“有提琴戏看的日子,就像过年一样。”65岁的汪国旗是肖岭乡台山村人,家距县城50公里,听说县里又举办提琴戏剧节,他特意带着老伴和孙子坐长途汽车赶去看戏。
“此次会演,不仅集中展示了戏曲名家收徒传艺的成果成效,而且展现了优秀青年戏曲人才的精神风貌,彰显了薪火传承的力量。”看完节目后,汪国旗老人感慨。
B 唱腔自成一派,尽显深厚功底
一台戏轰动一座城,崇阳提琴戏为什么能做到?
观众席前排,已年过七旬崇阳县提琴戏协会名誉会长饶浩良,一边欣赏着节目,一边仔细辨别着演员们所唱的曲调。
“看戏听腔,腔是戏之神韵。”饶浩良娓娓道来:
听过提琴戏的人都说它“特别”,就在于用方言演唱的男声常常将下半句出人意料地高八度翻上去,就像蛟龙出水,突兀而峭拔。
这种调子外地人听得刺耳,说像“杀鸡调”。其实,这是一种民间古老的运腔方式,也是崇阳当地的吟唱习惯,当地人很爱这韵味。
采访时,记者还听闻了一桩趣事。
有一年白霓镇举办提琴戏演出,开始时演员妆扮出场,唱腔满弓满调,全场叫好。谁知唱到大半段,演员自己将“杀鸡调”改成了“荒腔走板”的四不像,戏迷马上就“喝倒彩”。可见在崇阳本地,乡亲们懂提琴戏程度之高。
采访中,老戏骨黄春景告诉记者,像“杀鸡调”这样的传统唱腔,一出口台下就鼓掌,否则听不到老腔的老戏迷会叹气摇头,有的中途还会拂袖而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杀鸡调”难唱,自然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疫情三年期间,提琴戏线下演出场次减少,但有一群像黄春景一样的人,并没有停止每日练功。
“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黄春景感慨,提琴戏是一门不能造假的艺术,演员稍一松懈,唱腔、步伐、动作都会大失水准,懂戏的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
C 百年戏曲传承,众人不遗余力
“拍个照留念吧,舍不得这身演出服呢!”16岁的胡文丽是崇阳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也是此届提琴戏剧节演出节目《少年中国说》的演员之一。
演出结束后,胡文丽和老师、同学们坐在回程的大巴上,依旧沉浸在表演里。她说:“以前我对戏曲一无所知,经过指导老师带着我们排练、演出,我们渐渐体会到戏曲之美,现在已经爱上它了。”
自2016年开始,崇阳职校探索戏曲进校园、戏曲进课堂之路,开展提琴戏特色教学,聘请了12位兼职教师,编写了《崇阳提琴戏》乡土教材,成立了学生和教师提琴戏演唱队并定期开展活动。2020年,崇阳职校被县里授予“崇阳提琴戏特色学校”。
1999年出生的柳金燕来自农村,外婆和妈妈特别喜爱提琴戏,只要哪里有戏都会去看。受外婆跟妈妈的熏陶,柳金燕从小对提琴戏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3岁时,柳金燕抓住拜师跟团的机会,开启了自己的戏剧人生。经过8年的磨练,如今她已成长为崇阳县中洲提琴戏剧团当红演员,每年下乡演出200多场次。
“燕子年轻,‘手眼身法步’又有所造诣,还能够潜心坚守与传承提琴戏的初衷,我们剧团捡到宝啦!”谈起柳金燕,中洲剧团的团长刘楚齐脸上满是笑意。
不光只有柳金燕,以崇阳县文昌剧团为例,该剧团采取“老帮少”“师徒结对”等形式,近年来共培养青年演员15名,多为90后,平均年龄30岁左右,占剧团常驻演员的一半以上。
本届提琴戏剧节期间,民间老艺人传授技艺,青年演员们互相学习,交流切磋,取长补短,为崇阳提琴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琴戏是崇阳的本土文化,已经流传了百年。现在不少剧团面临演员青黄不接的问题,要培养年轻人接力,将提琴戏传承下去。”崇阳县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提琴戏第五代传承人庞勇说道。
D 古老提琴戏曲,唱出了新“名堂”
“崇阳提琴戏属地方戏种,但辐射影响力不容小觑。”崇阳县文昌剧团负责人余亚光深情回忆了一段往事。
十多年前,那会网络还不发达,一日,余亚光和其他剧团同事忙完演出,正准备散场回家。
“等一下,师傅们莫走……”一阵急促的呼唤引得大家回头。
“我看过你们的戏,唱得好啊,我想请你们到我家乡江西修水县去唱!”原来,眼前的戏迷来自江西修水县,机缘巧合买了张崇阳提琴戏的光碟,看完后回味不已,便一路从江西打听到崇阳,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墙内开花墙外亦香,崇阳提琴戏的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5月6日,崇阳提琴戏传承发展中心在抖音平台主办线上展播,演员庞勇身着戏服,深情演唱提琴戏哀调《梁祝姻缘》选段,博得网友纷纷点赞。
这些热情爆棚的观众并不全是崇阳本地人,很多来自咸宁通城、赤壁,还有湖南临湘、江西修水、安徽等地,他们不一定听得懂崇阳方言,但都成了崇阳提琴戏的忠实“铁粉”。
崇阳提琴戏这坛“老酒”,正借助互联网平台,走出传统传播方式的“深巷”,散发出别样的“香味”。
崇阳县文化馆馆长刘浩文介绍,多年来,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将其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加以推广普及。
文化、政治、经济联姻,带动了提琴戏剧目创作的繁荣。2009年,提琴戏经典剧目《双合莲》拍成4集的电视戏剧片,搬上了CCTV,在央视热播半年。
一大批经典剧目走出山门,在国内外的大舞台惊艳亮相,多次荣获大奖。提琴戏二重奏《曲曲山路悠悠情》在德国、新加坡、港澳台等地展演;讲述老提琴戏人的电影《老班主》全国院线上映受热捧……
崇阳连续三次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提琴戏)之乡”荣誉。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历代艺术历练和岁月锻造,崇阳提琴戏一定会越发生机盎然,绽放出璀璨的荣光。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爬梳史料四年余 参考文献数百种 咸宁第一部文化史著作问世
下一篇:
春天里,赴一场快乐之约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文谨、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7日上午,市委党校举行2019年下半年主体班开学典礼暨“不忘初心、牢...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下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
刘源望(武汉)有一种传承总是托举着嫩尖尖累了的,都藏在袖子里在不经意时,落下还有一种传承总是以一种集体谢幕的方式先把纷...
出队旗、敬队礼,齐唱队歌,为烈士献花,向烈士默哀并三鞠躬,为烈士献词……庄严肃穆,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少先队员对何功伟...
21日,政协第二联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皮定宇委员对咸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第一,...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昌强、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小兵,为参加全市组织人事履职能力提升专...
搭上电商,非遗飞入百姓家——首届“非遗购物节”述评(上)光明日报记者张玉玲“非遗直播”,叫好又叫“座”。“非遗购物节”...
穿汉服、逛国风集市等也引领了一波端午新风尚。微博投票:琴棋书画、京剧、武术、舞蹈等国粹艺术580票汉服、团扇、国风美妆、...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教室,伴随着优美的藏戏唱腔,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藏戏演员达娃曲珍正向孩子们讲解藏戏...
清明节来临之际,赤壁市实验小学在羊楼洞142烈士陵园开展“祭英烈、学党史、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革命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