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本报记者 陈希子 通讯员 张丹
近年来,我市涌现出大批优秀本土作家,他们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组成独具鄂南风情的咸宁文化名片和本土文坛重要力量。他们视角独特、笔触细腻,关注时代、关注家乡,取得了让人惊叹的佳绩。
作家队伍“精彩亮相”
5月7日,由咸宁市作协主办,市文艺家评论协会、咸宁市朗协协办,咸宁市图书馆、市新华书店承办的“本地作家作品欣赏会”2023年第1期(总36期)活动在市图书馆举行。
市作协主席李专介绍,本期欣赏的是“郑歌文化丛书”。本次欣赏会是活动开展以来作者最多、阵容最大的一次。此套丛书的六位作者从事不同的职业,都有着共同的文学爱好。把多年来的情怀变成文字,汇聚成册,实属不易。
郑安国,笔名郑歌,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评论、新闻等作品100多万字。
“我做的还远远不够。”郑安国谦虚介绍,“郑歌文化丛书”系列从组稿到出版发行历时三载,一共6册。分别是本土作家吴世湖的《风物撷英》、郑谦的《心上九岭》、王竞的《隽水细浪》、沈陈然的《不惑》、魏学斌的《诗联集》以及其本人的《简朴的乡愁》;全套书180万字,体裁主要为散文、诗联,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以《简朴的乡愁》为例,全书分为“乡土芬芳、万物有灵、若有所思、所到之处”四个部分。作者的散文创作根植于烟火人间,从人间烟火里发现乡愁的美学特质。
郑安国的笔触直击生活中那些平凡事物,精心营造一个个物性世界的生态群像,透视那些绵密、繁复、坚实的物性群象,解开人间烟火的音籁密码,作家才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学领域、情感定力和写作的走向。
“文友相聚,彼此学习请教,是人生雅事。”当日参加活动的通山作协副主席徐大发感悟良多,赞叹郑安国等本土优秀作家都是写景的好手,行文多用写景,且每个自然段的内容都很充沛,是那种一打开水龙头就倾泄而出的那种描写——作者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创作惯性。
坚守初心酝酿佳作
历时7年完成,洋洋洒洒24万字,日前,我市通山籍作家张长征散文集《此情可待》正式首发。
张长征是通山县富水湖畔燕厦乡人,曾在银行工作,后下海从商至今,在部队曾荣立三等功。《此情可待》是其处女作,全书分“乡关梦回”“身边故事”“家长里短”“往事烟云”“杯酒偶得”五辑。作品讲述了家国情怀、红色文化、乡村振兴、人民英雄、身边人身边事等内容。
细腻的笔触将所思所想变为文字,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浓厚的故乡情怀,《此情可待》是张长征多年热爱文学的结晶。通山县作家协会还专门为《此情可待》举行了作品研讨会,大家对张长征痴迷文学、逆境重生、乐于奉献、故乡情结、家国情怀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介老兵乐转身,出家半路作文人。已知天命君圆梦,何幸七年笔敬神。新著墨香飘故里,长征捷报耀张门。此情可待无时了,战友纷纷愧望尘。”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李城外还特为《此情可待》的首发写了一首贺诗。
作为退伍军人,张长征退伍不褪色,近年来,他先后组织和参加退役军人参加献血达1200余人次,献血量近4万毫升,捐款捐物180余人次,金额合计达26万元。此外,他还积极参加扶贫助困、洁城、清明祭扫英烈等公益活动,是通山新生代文学爱好者中的佼佼者。
咸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通山县作家协会主席倪霞曾这样评价他:在生活的沼泽地重新爬起来,从零开始,点滴积累,到渐渐春回大地。在这条“长征”路上,张长征怀着一颗柔软之心,在一步步探索和学习中前行。在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里,是文字抚平了他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忧伤,同时为自己点亮一盏心灯。
集群辐射效应渐显
2020年,我市“咸宁文学讲堂”正式开讲,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旨在激发本地作家的创作热情,写出一批具有咸宁特色,根在咸宁、花开四海的文学精品力作,打造正能量文学品牌,进一步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服务咸宁经济社会发展。
“咸宁文学讲堂”每年举办2至3期。主要通过邀请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正能量作家、文学评论家授课的方式,具体讲授文学作者应该选择的创作题材,肩负的社会责任和贡献,解决基层文学作者写什么、怎么写的困惑。
一些咸宁籍作家或许已经在地理上离开这块土地,但是他们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印记,能从中看到他们的根在哪里。每位本土作家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群体的出现散发出一种共性的光彩。
近年来,“咸宁作家群”以其蓬勃旺盛的创作态势和光彩夺目的辉煌成就,影响力日盛,也吸引了外地文学界的关注目光。
阳春三月,《农家书屋》杂志社专题部、《公益中国人》咸宁工作站、《人民交通》杂志社咸宁工作站、《湖北文学社》编辑部正式在咸安区挂牌启动。
咸安区委宣传部、市作家协会、市诗歌学会、市诗词楹联学会相关负责人及相关企业界文艺爱好者欢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一刻。
揭牌仪式后,大家围绕文学艺术创作进行座谈交流,总结了我市文坛近年来不断开拓创新、创作硕果累累、文学新力量不断涌现的丰硕成果。
“编辑工作室既能体现咸宁过去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有助于促进我市文学事业发展。”李专介绍,本土广大文学爱好者将定期交流学习、潜心创作,努力推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本土风格、本土气派的优秀作品,力争把家乡打造成为生产精品文字作品的“孵化器”。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咸宁市博物馆对话历史穿越古今
下一篇:
通山县黄沙铺镇力促廉政文化建设
扎根生活讲好故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核心阅读一个文学家首先是一个对本民族语言做出贡献的语言学家,他丰富了我们...
为充分发挥书展交流文化的平台作用,本届图博会以“2020BIBF世界阅读季”为名,于8月底至9月初连续举办了六场线上阅读直播活...
大家纷纷表示,回去之后将认真创作并发表作品,讲好赤壁故事,助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咸宁网讯特约记者徐大发报道:近日,深圳市宝安区鸿雁文学社、石岩文学创作协会一行15人来到通山观光交流,与通山作协的作家们...
,继《装台》《主角》两部颇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后,著名作家陈彦将于近年推出自己的“舞台三部曲”第三部——《喜剧》。吴克敬...
电影《柳青》最近在国内上映,在当下这个商业化时代,拍摄一部在中国电影界近乎稀缺的作家传记电影,需要一种情怀。电影《柳...
著有长篇小说《窗外的月亮》《荣恩堂》《玉雕楼》《金銮殿》《大洞商》《汀泗桥》《和平前言》《茶道通漠北》等。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胡剑芳李婷婷3月30日, ,一部给咸安籍或在咸安战斗牺牲的外籍英烈立传的书籍——《桂乡忠魂——咸安英烈传》...
咸宁网讯通讯员徐世聪、阮长兴报道:日前,笔者从“湖北作家网”获悉,全省最近出版的5本新书中,有3本是通山作家的新作,他...
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能否完成对于时代本质的深刻表达,是我们面临的新考验在漫长的农业时代,乡村一直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