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恬 通讯员 甘宇宁
他,退而不休,为繁荣诗词楹联事业奔走;他,多才多艺,为自己的诗词梦想勤耕不辍;他,老有所为,为咸宁市诗联学会鞠躬尽瘁。
他就是原市诗联学会会长沈雄飞。
不负流年逐诗梦
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也称“对联”或“对子”,是我国的一种独特文学艺术,好的楹联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楹联虽然只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但却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9月1日,记者在咸安区温泉街道南昌路社区见到了沈雄飞,他多年来致力于楹联的创作与研究。采访中,沈老跟记者娓娓讲述了自己与楹联的不解之缘。
“1945年,我出生于崇阳县白霓镇,这里是王世杰故居,历代人才辈出,兴盛于乡间的楹联文化浸润着我的青少年时期。”沈雄飞告诉记者,特别是读书时,启蒙老师是位老先生,满腹诗书。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留心关注、鉴赏楹联。“好在贴挂楹联的习俗一直都在民间传承,在崇阳乡间,经常能见到文辞出彩的联句。当时我便赶紧抄录下来。”沈雄飞说,工作期间,每次出差在外,不置衣物,必购诗书。
1993年,沈雄飞的工作岗位调至市人社局。在业余时间,他仍然坚持研究诗词楹联。后来,诗词楹联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杂志,凡是新出版的、能购买到的各类楹联书籍他都不错过,没有接受过专门楹联教育的沈雄飞,如饥似渴地通过这些书籍恶补楹联知识,逐渐对这两行文字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
2006年退休后,沈雄飞积极参加市诗联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与一群诗词楹联爱好者相互学习交流。市人社局为了鼓励老干部发挥余热,多次为市诗联学会提供服务。
此后几年,他写过不少有关楹联常识和赏析的文章,陆续在《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等媒体发表。每逢春节,他都带队并邀请市书法专业人士到乡镇开展送春联活动,让这个相承千年的风俗在乡镇文化建设中得到普及提升。
足印桂乡添诗韵
2007年,沈雄飞担任市老年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后,除了对楹联一如既往的喜好外,也多了一份责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咸宁诗词楹联文化。
有人对沈老开玩笑说:“你又当官了!”他却笑着回应道:“我这个‘官’只服务不拿工资,只要能够活跃咸宁的文化气息,发挥自己的余热就足够了。”
在沈老的床头,一直摆放着三个笔记本:学会备忘录、学会大记事和学会活动开支。“每天记录学会的工作,已经成为我的日常生活。”沈雄飞说。
2014年初,沈雄飞带领学会人员到温泉河边实地勘查,制定“温泉河两岸亭阁楹联张挂方案”。
他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多轮筛选、评审,到处联系书法作者,跑到武汉落实雕刻制作单位。楹联悬挂时,他每日骑自行车到施工现场指导,有次因自行车翻倒滚向河岸,险遭不测。
“那段时间,我爸爸早出晚归,几乎见不到人影。”沈雄飞的女儿说,一次母亲住院手术,但当时沈雄飞忙得抽不开身,母亲手术时,他不能在身边照顾,一家人都说他是“诗痴”。虽然对父亲有怨言,但是看到父亲精气神十足,能继续为咸宁文化事业做贡献,他们也十分自豪。
经过14个月的努力,市诗联学会请专家筛选出18幅作品,按每个亭阁的具体规格制作成镌刻流畅的永久性牌匾,悬挂于温泉河两岸的亭柱上,为咸宁的旅游事业注入了活力。
当年,中宣部来咸宁调研,发现没有一本咸宁正统的本土诗词丛书。沈雄飞带领诗联学会会员们,经过2个月的日夜奋战,把全唐诗、全宋词里关于咸宁的诗词全部摘录下来。
系列丛书第一本《桂花吟卷》由沈雄飞会长担任副主编,该书从2014年春末开始策划,直到2015年春出版发行。2016年他又组织力量策划、征稿进行第二本《玉泉流韵》的编写。2017年新年伊始,沈雄飞又开始着手系列丛书第三本《茶乡逸韵》的编纂,为喜好楹联的人士提供了非常有学术价值的读物。
“当市诗词学会印制的书籍无处存放时,我们单位免费提供存书房间,使用长达2年之久。”沈雄飞说,他能有这么强的干劲,除了自身热爱之外,市人社局的支持和帮助让他更有信心。
丹心一片铸诗魂
咸宁的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而素有“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之美称的咸宁高新区横沟桥镇,正是咸宁诗歌创作最为活跃的乡镇之一,也是第三届“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的举办地。这里的300多位农民诗人都是沈雄飞的学生。
沈雄飞说,在横沟桥镇,许多农民白天干农活,晚上搞创作,诗社两月一次的培训,他们风雨无阻,哪怕不做农活也要来培训,特别是一些老人,真可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苍鬓不敢忘国忧,白发也作少年狂。
“我们每天都写诗,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本质的。”农民诗人李应雄告诉记者,在横沟桥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沈雄飞经常给他们培训,为会员们讲解诗词、楹联方面的基础知识,传道授课、解疑释惑。大家每次活动都风雨无阻,在这里结交了很多兴趣相同的朋友。
深厚的文化底蕴,浓厚的文化氛围,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咸宁高新区横沟桥镇在全市率先同时摘得“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镇”两块国字招牌,也是截至目前咸宁唯一一个同时拿到这两项殊荣的乡镇。
在十六潭公园里,有一处诗苑,这里汇集了咸宁诗词近50首。上联叙古,下联摹景,文字洋洋洒洒,情景交融,成为往来游客竞相留照之地。
当年建诗苑时,沈雄飞不分日夜跟班作业,终于在党的生日前将石碑篆刻竣工。可以说,诗苑里每块碑刻都镌有他的汗水,倾注了他的情怀。
近年来,沈雄飞一直醉心咸宁诗词楹联事业,在潜山寺留下了碑刻诗12首,大型殿联6副,结束了近700多年来,潜山有寺无联的历史;编写了市诗联学会建会30年以来的第一部《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大事记》。据统计,沈雄飞共镌碑刻诗106首,碑刻联6副、勒石诗21首,木刻联113副。
采访结束时,沈雄飞感慨地说:“短短一副联,传递着真善美,承载着咸宁民俗文化的悠久传统。我们只有读懂它,才能珍惜它,爱护它,把它发扬光大。”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收藏爱好者明平友: 传承算盘文化 拨动快乐人生
下一篇:
赤壁市车埠镇文体活动惠民生
7月1日,咸宁高新区横沟桥镇诗歌广场凉亭里,当地农民诗人正聚在一起交流建党100周年专辑《横沟新曲》的定稿。咸宁日报全媒体...
浙江省首个“线上读书月”:云上阅读打造“书香浙里”本报记者王学思日前,随着“诗画浙江行走阅读”活动落下帷幕,由浙江省文...
咸宁网讯通讯员胡雄文报道:5月5日,通城县诗联书画协会隽水镇分会在隽水镇雁塔社区一楼会议室成立。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希子通讯员张丹谭秋梅咸宁是一片文化热土,近年来涌现出众多诗词爱好者。近日,记者获悉,由湖北省作协...
“美丽中国·乡村振兴”全国农民诗歌邀请赛自2019年成功举办以来,激发了全国各地的农民用诗歌赞美农村新生活、讴歌新时代的...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希子通讯员张丹 咸宁是一片文化热土,近年来涌现出众多诗词爱好者,他们在家乡文化底蕴的熏陶下,创作...
咸宁网讯通讯员吴雷报道:4月10日,湘鄂赣毗邻县(市、区)书画楹联领域专家代表100余人走进“湖北省楹联文化镇”北港开展联谊采...
探索诗联学会市、县、乡村区域性一体化管理服务的大格局,不断提高咸宁诗词楹联的整体形象。
本报记者张敏通讯员朱华芮李雪一栋栋房屋干净整洁,一条条道路笔直平坦,一盏盏路灯温暖明亮,一幅幅楹联生动传神……8月17日...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希子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社会各界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团结奋斗在抗击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