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柯于明 吴林艳
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木、石、残陶、旧物,在一般人眼里可能是无用之物,但在通城民间雕塑家桂宏伟眼中,却是“天然去雕饰”的创作材料。多年来,他与泥巴、刻刀为伍、同大自然对话,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拾荒者”。在其“大中见巧、小中见大、异曲同工、见仁见智、浑然天成”的创作理念下,他对这些天然的材料加工、组合,并融入自己的情思,令雕塑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
与雕塑结深缘
揉泥、拉坯、定模......桂宏伟掂了掂手里的精雕陶,手握工具刀便拉开了一件雕塑诞生的序幕。
今年是桂宏伟与艺雕“过招”的第三十个年头。这些年,他经手做出的精美工艺作品数量之多,令人惊讶。“一切的成绩皆因为缘分和坚持。”桂宏伟将他的雕塑成就归功于此,他也用一把刀雕刻出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桂宏伟从崇阳师范毕业后曾在通城县北港方塅小学任教。1993年春,桂宏伟保职停薪下海到深圳打工,从此与工艺雕塑结下了不解之缘。
“刚下海就被海水呛了!”桂宏伟虽然在校时学的是美术,但刚到深圳的时候,工作很不好找。异乡的街头,他居无定所,饥肠辘辘,受尽波折和失败。后来通过老乡介绍,桂宏伟进了一家台湾工艺厂做美术设计师。为了生存,桂宏伟放下身段为师傅们做饭、打扫清洁,虚心向每一个人请教。他的真诚赢得了师傅们的感动,他们都尽所能地教桂宏伟技艺。
桂宏伟在虚心向师傅们求教的同时,也刻苦地自学。他把精雕泥用油纸包着,长期放在衣兜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练上几刀,连上厕所的几分钟都不放过,晚上睡觉前还要拿手电筒在被窝里雕上个把小时,整天想着怎样才能做好雕塑,有时为兔子身上的一根毛怎样处理更好看都要推敲再三。经过三年的勤学苦练,桂宏伟凭着技术和口碑,成了一名合格的雕刻师傅。
勤练雕塑技艺
桂宏伟深深认识到自己的文化底子太薄。1998年,他考入湖北美术学院学习。2001年6月从美院毕业后,他又重新回到深圳打拼。这次应聘到了深圳另一家雕塑工艺厂。进厂不久,经理要求他雕的第一件作品是一个20厘米高的卡通米老鼠。
桂宏伟当时觉得这个雕塑实在太简单,只用两天时间就完成了,自认为不错,便满怀信心地拿给经理看。没想到经理一看作品,瞬间变了脸色,大声呵斥道:“你就这点水平啊?也敢来混饭吃?你要多下功夫,不然就走人……”说着,经理把泥稿拿过去,用雕塑刀改动了几下,每一刀都精准到位,原作瞬间脱胎换骨,让他大吃一惊。他又羞又愧,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从此更加虚心学习,再也不敢有半点马虎。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理需要雕塑一位瑜伽宗师的雕像,桂宏伟仅用四个小时就把照片上的人雕塑得栩栩如生。
当雕像摆到经理的桌上,经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桂师傅,这个人像我请了无数的人来雕刻,都做得不像,只有你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得这么传神!”
千里马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伯乐,桂宏伟兴奋得哭了!在伯乐的赏识和鼓励下,桂宏伟的雕塑激情一发不可收拾,雕塑出不少精品,出口到世界各国。在深圳的行业内,名气也越来越响。
桂宏伟雕刻的实物总能引起热爱生活的人们思想情感的共鸣,具有一种鲜活的生命感,物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明晰的几何形与和谐的塑感成为业界的楷模。
刻刀改写人生
成功永远属于不断前行的人。2005年,身怀桑梓情怀的桂宏伟放弃深圳如日中天的事业回到了家乡通城。
那时候家乡的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人们对雕塑的认知有限。生活的压力、雕塑业发展的不顺让桂宏伟度过了数年的低迷期。传承技艺,推广家乡文化是桂宏伟回归的初衷,怎么能轻言放弃呢?他一边在工作室钻研雕塑,一边全面了解通城红色文化、民间文化,在美术、雕塑、传统文化中寻找突破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以通城红色文化为创作背景的大型雕塑《八百壮士》《罗荣桓铜像》等横空出世。其中《罗荣桓与通城8·20暴动》是技术难度最高的,历时3年时间才完成。
为让作品高度还原现实,桂宏伟多次征求通城文史专家意见,翻阅大量相关书籍。为让雕塑里的每一个人物鲜活、传神,他反复琢磨每个人物的手势、眼神、动态,常通宵达旦潜心研读英雄人物的传记、事迹材料,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观念、性格特质,一遍遍在心里揣摩、描画,直至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浮现在眼前。胸有成“像”后,桂宏伟才开始动手雕塑。经过多次斟酌修改,才定型翻模。《罗荣桓与通城8·20暴动》荣获2021中国(大连)国际文化产业交易博览会“中艺杯”工艺美术优秀作品大赛金奖。
从湖南民族学院院标《万卷乾坤》《嫦娥奔月》等十几座大型文化名人雕像、咸宁市博物馆巨型浮雕《智取汀泗桥》《赤壁英雄》等主体雕塑到国家大型群雕湖南临湘五尖山湖南一百名人雕像,桂宏伟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融入了雕刻刀中、融入到一件件让人叹为观止的雕刻作品中。桂宏伟被评委“第五届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触底反弹否极泰来,桂宏伟从草根逆袭成“湖北工艺美术大师”。笔者震惊于他内心的强大,可以在每一次挫折的黑暗里,紧紧抓住一丝光亮并循着这微弱的光——用雕刻刀改写自己的人生。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九宫山下“木雕熊” ——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熊应华
下一篇:
桂宏伟的逆袭人生
一柄刻刀在板上来回移动,一把剪刀在手中快速挥舞,不一会儿,一张精美且栩栩如生的刻纸作品就呈现出来……“刻纸是源于剪纸...
咸宁网讯记者刘珊珊、特约记者刘健平、通讯员吴帮显报道:11月29日,工艺美术大师桂宏伟的工艺雕塑(浮雕)作品《罗荣桓与通...
咸宁网讯 记者陈希子、通讯员黄佳妮报道:27日,咸宁市工艺美术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实训中心举行。...
从湖南民族学院院标《万卷乾坤》《嫦娥奔月》等十几座大型文化名人雕像、咸宁市博物馆巨型浮雕《智取汀泗桥》《赤壁英雄》等...
《深圳传》叶曙明著内容简介:本书采用报告文学的形式,透过深圳人的农耕生活、时令节俗、民间艺术等,全面介绍了深圳的地理概...
内容简介:本书是记录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及发展历程的一本纪实文学作品。从特区独具特色、敢为天下先的18个方面,记录了深圳四十...
讲述人:深圳技术大学新材料与新能源学院2017级学生周纯丽我来自汕头。两个姐姐都建议我去深圳,我的第一志愿就填写了深圳大学...
光明日报记者王美莹严圣禾党文婷来深之前,提起深圳,记者脑海里浮现的首先是“高楼”“速度”“技术”等词。依托数字媒体学院...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朱哲、通讯员陈劲松、余浩报道:23日,广东省湖北咸宁商会成立大会、广东省湖北商会咸宁分会换届大会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日益优化的投资环境、更多选择的就业机会……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