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朱熹淳熙年间回婺源主持修谱时,为了有别于其他朱姓,把以茶院府君古僚为一世祖的本族定为婺源茶院朱氏,而在茶院府君的墓葬地连桐还生活着一支朱姓,朱熹称之为连桐朱氏。那么,茶院朱氏与连桐朱氏之间有没有关联呢?为此,本人在深入解读文公朱熹一文的同时,对连桐朱氏的前世今生展开了合理的推测和判断,力争还原一个真实的连桐朱氏。
一
朱熹在他的那篇《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一文中对连桐朱氏特别载了一笔:今连桐别有朱氏,旧不通谱,近年乃有自言为茶院昆季之后者,犹有南唐谱牒,亦当时镇戌将校也。盖其是非,不可考矣。
昆季,兄弟也。根据大多朱氏宗谱记载,茶院府君古僚之父师古公生有四子,依次为古训、古僚、古祝和古祐。古训在黄墩居住的时间不长,携子迁回了南京,因此,自称茶院府君昆季之后的连桐朱氏就只有是古祝或古祐的后裔了。
目前,居婺源的朱姓人家有两支人马,古僚系和古祝系。但从《江西朱氏源流志》来看,当时朱熹回婺源主持修谱时,婺源还没有古祝的子孙,他们都是明清时期从外地迁到婺源的,因此,基本可以排除文公所说的昆季是古祝的可能。
如果昆季指的不是古祝,那唯一的可能就是古祐了。综合各种资料考究,朱熹文中所指的茶院府君昆季,实为亭英侯古祐。古祐是一位带兵将军,正好符合“镇戍将校”一说,因此连桐朱氏自称古祐之后,并以持有南唐谱牒为证。但文公朱熹也是看过旧谱的,他所看到的南唐谱牒,也是记载亭英侯古祐这一支的谱牒,因其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古祐的兄弟们,所以,朱熹根据这些记载来续古僚系支谱。正因为朱熹看了古祐这支的谱牒,认为这支自称为茶院府君兄弟之后的连桐朱氏,在谱上没有记载,其实就是当时镇戍的将校之后。
既然南唐谱牒没有记载,那么连桐朱姓怎么还坚持说自己是古祐之后呢?事实并非文公朱熹说的“盖其镇戍将校”那么简单,这些将校的子孙仍言古祐之裔,肯定是有原因的。
二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古代带兵的将军,想要维系对军队的控制权,个人的魅力当然少不了,但更主要的还得依靠自己最为信任的心腹之人,什么是最为信任的心腹之人?一则有血缘关系的子侄,二则认领的养子或义子。
尽管古代有地位的官宦可以三妻四妾,但生育能力有限,一下子不可能生出那么多儿子替你去看管军队,于是,最有效的管理办法就是认领大量的义子、养子。刘备如此,曹操、董卓亦然,刘裕、桓温、岳飞无不照此办理,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就是靠这些义子、义侄们夺取天下,当了皇帝后,朱元璋还让一部分义子们恢复了原姓。
唐朝末期,先是经历了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后又遭黄巢义军的打击,常年征战不断,那些手握兵权的将军们,为保证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认领义子、养子已是常态。这些义子、养子们为了表达自己的忠诚,基本上都改成与将军同姓,靠战功卓著被封亭英侯的古祐肯定认了不少义子和养子,这些养子、义子被古祐派到各地镇守,其中,婺源则是主要镇守之地,也不排除从其他地方迁到婺源的可能。
这些镇戍将校们的子孙到了朱熹回婺源主持修谱时,已经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他们都以古祐(茶院府君兄弟)的子孙自居,而朱熹为保持家族血统的纯正,觉得有必要告诉世人这支朱姓的来历,特载明他的考究,非茶院府君昆季之后,“亦当时镇戍将校也”。
三
时光任苒,日月如梭。一千多年一晃而过,按照发展规律来看,这支朱姓应该发展成一定的族居规模了。可是综合各种朱姓家谱,这支朱姓人家似乎从人间蒸发,不见了踪影。那么连桐这支朱氏到底去了哪里?迁走了,还是被合族了?
从南唐到清末,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战乱,且经历过了几次大的人口迁徙,这其中连桐朱氏也不可避免地有往外迁徙的人马,他们分散到了全国各地。加之北宋前期修谱只能在贵族间进行,平民家族无缘续谱,他们的世系只能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才得以传承。根据信息传播规律,时间越长,传递次数越多,信息传递就会越弱。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后世子孙们也就慢慢地淡化了自己的出身。
时间到了明朝,进入了史上全面放开修谱的时代,明朝几乎是到了全民修谱的时期,各种家谱就像雨后春笋一般,突然冒了出来。这个时期是中国谱学最繁荣时期,也是最乱的时期,攀附、抄袭、接支等等乱象丛生。因朱熹文学宗师的地位,朝廷仿效对孔子家族的做法,从婺源朱熹的子孙中挑选一人任命并世袭五经博士一职,其职责之一就有对各地朱熹子孙朝廷统计,登记造册。其中,有记载的就进行了两次大的统宗,且都是在朝廷的支持下,分别在嘉靖年间和天启年间,由世袭五经博士朱墅和朱邦相完成,对那些找不到祖宗的朱姓,尤其是从婺源迁出或居住在婺源的朱氏,都不可避免地被统宗。最后都成为了文公朱熹的子孙,朱墅和朱邦相当时就住居在婺源,文公生前不可考的连桐朱氏则被统宗的可能性很高。
历史似乎具有某种戏剧性,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十年浩劫又将许多姓氏家谱毁于一旦。没有了家谱的记载,致使许许多多的姓氏家族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于是,新一轮的合族、接支、统宗在最近的几次修谱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朱氏更不可能游离于外。
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民族的迁徙史,更是一部民族融合发展史,朱姓无论是从曹姓衍变而来,还是从邾国传承而来,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翻开《东溪朱氏家谱》,我朱姓一族溯源到了黄帝之中,乃黄帝之孙颛顼之后,后被武王封国于邾,邾被楚灭,其四处逃散的贵族为纪念故国,便去邑为朱,朱姓由此而来。因此,连桐朱姓被合族也好,改姓也罢,最终离不开炎黄子孙的属性,融入到中华民族之中,生活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编辑:zhufengjin
上一篇:
漫步斜阳
下一篇:
回旋在心头的美妙歌声
自力村的碉楼历史不长,最早的建于1917年,最晚的建于1948年,这些碉楼在建筑材料、结构、风格上基本是大同小异,呈...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熊刚毅(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党校〔区行政学院〕常务副校〔院〕...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增订版金冲及 著 建党百年之际,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增订版(以下简称《史纲》)由三联书店出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人民解放军根据形势任务变化进行了数次精简整编,其中较大规模的有以下几次:建设诸军兵种合成化国...
本次峰会以“激发数据要素新动能,开启数字中国新征程”为主题,峰会议程主要包括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成果展、创新大赛...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革命先辈家书家训丛书》共3册,收录了革命领袖、革命先辈、开国元帅和革命英烈书信130多封,家训50...
2月23日,2021年全市河湖长制暨长江禁捕工作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远鹤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深入推行...
2月25日,咸宁市副市长谭海华带队调研淦河窑嘴大桥国控点位水污染防治工作,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扶贫办主任顾兴旺、市生态环境...
2020年12月28日上午,市委书记、淦河市级河长孟祥伟来到咸安区马桥镇高赛村王畈拦水坝,从上次徒步巡河终点、淦河左岸570号界...
咸宁河湖长制重点工作成绩突出获省级表扬嘉鱼首次举行公益诉讼增殖放流赵海山赴咸宁调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2020年12月16日至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