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化 >> 心灵驿站 >> 正文

从13人到9000多万人 史上最牛创业团队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1-04-19 15:12

前不久,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同志送来一本有关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书稿。这本书特色鲜明,立意新颖,题目也让人耳目一新,叫《从13人到9000多万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这些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把中国共产党比作一支创业团队的说法。这些提法,既新鲜又有趣。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生日,这百年历史恰也是一部恢宏的创业史。1921年,在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中国,陈独秀、李大钊周围集合起一群立志救亡图存的先进青年,参加中共一大的13个人代表着50多名早期党员。人数不多,又处于秘密状况,毕竟首创了开天辟地的伟业。从13人“初创团队”起步到新中国成立“公司上市”,再到近百年“基业长青”,中间的人物、故事、创新创造数不胜数。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有数亿人。这个庞大的群体差别很大,大家有不同的阅读习惯,也有多种兴趣热点,不能指望一种话语模式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所以,我乐见介绍党史的书多一些,有意思一些,有更多带有时代气息的分析视角,以便在“90后”“00后”青年人中展现党的魅力、正能量,多圈粉。

百年大党,始于何时?如果追寻思想的火种,大概难以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表。中国进入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各个阶级和政治力量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据统计,1912年前后的几年间,中国大地涌现出大大小小几百个政党,结果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迅即成了过眼云烟;种种救国方案也一度各显身手,但最后都化为泡影,没有找到救世良方。这一系列探索和失败有没有价值?我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看价值很大,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过程,是大浪淘沙的过程,也是火种酝酿的过程,为后来无产阶级政党登上政治舞台做了思想启蒙。这就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大背景,是历史必然性的依据所在。

百年大党,起于何处?上海望志路106号、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两个地方是中国革命的原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创业的起点。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这里。总书记强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万事开头难,如果将历史的时针拨回到百年之前,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个时刻并不令人热血沸腾,反而是紧张万分、危险重重。正因为上海会址被巡捕房搜查,才有了后来的浙江嘉兴红船。历史轨迹,如此铸就。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百年大党,走过一条怎样的道路,历史脉络已经非常清晰。但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历史坐标系上,我们仍需秉承我党不断学习、努力奋斗、锐意创新、与时俱进的优良传统,将党史研究与传播规律、受众需求结合起来,进行再总结、再挖掘、再解读,因时而变,常读常新。

当下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在大多数人看来,是一个新事物迸发的时代,是一个“网络一切”的时代。在今年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网购、外卖为解决群众生活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我还曾听到“直播带货”“网红”等一些新名词、新业态。世界瞬息万变,不积极拥抱不断变化的时代,终将会被时代抛弃。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研究也是如此。《从13人到9000多万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一书,也应该说是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据该书的两位年轻作者介绍,这本书源于人民日报客户端的一篇网络爆款文章。什么是爆款,我也学习了一番,就是这篇文章的网络阅读量很高,高到什么程度?统计说超过1亿次。这个阅读量在我这个“80后”(80岁+)老人眼里,完全是一个巨量数字。按照1次影响3个人来算,那么这篇文章影响的就是3亿人,这个不得了的数字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大党百年,我们——尤其是当代青年需要什么样的党史书籍?我感觉,除了人们熟知的政治要求与规范以外,至少需要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贴近年轻人的叙事框架。到2021年,“00后”年龄最大的已经21岁了。如果我们将一本学术类党史书摆在他们面前,他们会看吗?大概率会置之一边,去刷手机了;如果换一个他们熟悉的框架,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本书所使用的“创业”场景设定,将中共一大召开首日作为中国共产党创业之日,将参与一大的13人作为创始成员,探寻随着团队成员越来越多,事业越做越大,让运作百年的“企业”基业长青的成功秘诀是什么。这种叙事框架,显然是便于年轻人接受的,正在创业的年轻人,或许可以从中读出创业秘诀,视为有用;在单位上班的年轻人,可以多了解一些创业的故事,视为有趣。有用、有趣,就让党史多了一层生机活力。

二是清新活泼的语言表达。在有关党史的书籍群体里,不缺少严肃的学术研究、工整的理论著作,这些是重要的,更是必需的,为世界和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在“眼球经济”时代,除了这些板板正正的语言表达,还需要放下身段,放软身段,以细节吸引人,以感情打动人。比如《从13人到9000多万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第一章开头是这样写的:

1921年7月,上海,黑夜沉沉。

13名刚刚相识的人正在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一座石库门房子里举行会议。他们衣着各异、口音不同,有人已经年过四旬,有人才刚刚19岁,全部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

会议进行得并不顺利,最后一天的会议不得已之下还转战到了嘉兴南湖的一叶游船上进行。

但他们最终商讨成了一件大事:创建中国共产党。

这样的语言表达,故事性强,信息量大,让人易于接受。我还在多个章节看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词语,比如“国际朋友圈”“逆生长”等,鲜活有趣,比较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三是精当准确的故事选取。百年大党,历史进程中不乏或让人感动、或发人深省、或令人慨叹的故事。《从13人到9000多万人:史上最牛创业团队》选取了很多中国共产党创业的故事,“人民的苹果”“小竹竿”“牺牲带”等,这些细节里有不畏牺牲的奋勇向前,有纪律严明的军队管理,有真心拥护党的民心,这些细节的穿插,让中国共产党创业成功的密码更清晰、更立体、更感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中国共产党创业之初如此,新时代再创业仍需艰苦奋斗。这些过去的故事,是历史的映照,其中的精神内涵,永不过时、永不褪色。   (咸宁日报综合)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良心与道义永不泯灭 ——《杀死一只知更鸟》读后感
下一篇: 一枚带有“体温”的鸡蛋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