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近代以来一百年为时间尺度,讲述现代化进程之下,中国的地理变迁和中国人的创造,呈现这个蓝色星球上伟大的地表塑造。通过原创摄影图片及充满情感温度的文字,描绘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地理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
100年,我们重塑了一片山河;100年,我们振兴了一个民族;100年,我们改变了一个国家。从没有一根钢轨,到铁路、公路纵横四方;从没有一盏电灯,到14 亿人全民通电,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国土绿化、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登陆火星……
100多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至于我们无法再用传统的视角看待中国地理。
壹 缘起
100多年前的中国陷入黑暗,而当我们努力走出黑暗,开始利用现代力量建设我们的国家时,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贫穷与落后,还有破碎的山河。
巨大的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黄土高原土壤质地疏松,沟壑纵横,墚岇众多。云贵高原遍布石灰岩,强烈的溶蚀作用致使地上地下千疮百孔。
交通阻隔之外,资源的分布也极不均衡。能源、矿产主要分布在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远离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主要消费区。
以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煤炭为例,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五省区的储量,居然占全国的3/4以上,而上海、广东、广西、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则少有煤炭资源分布。我国水资源的4/5以上分布在南方,北方却不足1/5,再加上降水和径流的年际、年内巨大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旱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
贰 连接
第一个关键就是连接。即使跨越大江大河,跨越高山峡谷,跨越海峡海湾,也要把这个庞大的国家连成一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和公路相继在中国起步,但是二者都面临一个相当大的挑战,即如何跨越众多的江河。1906年,从北京到汉口的京汉铁路建成。1936年,从广州到武昌的粤汉铁路通车。一北一南两条铁路在武汉相聚,却只能隔着滚滚长江相望。虽然在此前后,松花江、钱塘江、黄河及一些城市河道上已建起一批近现代桥梁,但长江的天险一直未能突破。其间的1913年、1929年、1936年、1946年,茅以升、梅旸春等桥梁专家4次提出建桥方案,都无果而终。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梅旸春再次组织专家讨论建桥方案。1955年,大桥终于作为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开始动工建设,1957年正式建成通车,这便是有着“万里长江第一桥”之称的武汉长江大桥,连接京汉和粤汉两条铁路,才有了我国第一条纵贯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广铁路。之后,重庆第一座长江大桥──白沙沱长江大桥于1959年建成,南京第一座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建成。
截至2020年年底,长江干线共拥有111座跨江大桥,再加上十余条过江隧道,真可谓“天堑变通途”。
2012年建成通车的湖南矮寨大桥,跨越沅江支流德夯河,峡谷相对高差达500米。而2016年建成的贵州北盘江第一桥,桥面到江面的垂直距离达565米,至今仍是世界第一高桥。
到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修建了穿越太行山的驿马岭隧道,其长度已突破7千米。到2020年年底,我国已建成11座长度超过20千米的特长铁路隧道,公路与铁路隧道合计3.8万条,总长达4.2万千米,相当于沿着地球赤道绕了一圈。放眼全国,昆仑山、祁连山、天山、横断山、秦岭、吕梁山、太行山、燕山、雪峰山、武夷山、武陵山、南岭等一众山脉,已全都被大小隧道贯穿,山两侧不再有阻隔。
就这样,跨越大江大河,跨越高山峡谷,跨越海湾海峡,连接岛屿岛礁,穿越沙漠戈壁,穿越高原冻土,终于形成了一个连接全国的交通网络,这一网络包括519.81万千米的公路网(其中高速公路网16.1万千米)和14.6万千米的铁路网(其中高速铁路网3.8万千米)。这个网络还以巨大的魄力兼顾东西部平衡,打通城乡。它就像毛细血管一样延伸至边疆,延伸至各个村庄。
叁 重组
被全面连接的中国,每年可以完成176亿人次的营业性客运运输、1279亿人次的城市客运运输及462亿吨的货物运输。相当于全国14亿人,每人每年乘坐铁路、民航、公交等104次,每人每年分得33吨的货物。庞大数字的背后,是对全国各类资源的大范围调配重组。
首先是人口资源的重组。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东西差异十分明显。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占到 39.93%,中部地区占 25.83%,西部地区占 27.12%,东北地区占 6.98%,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的趋势明显。
人口的聚集会带来显著的规模效应,既能节约有限的国土空间,又能带来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催生更大的市场。人们在这里能够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找到更多的商业机会。各个城市、各个区域又分别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群,再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与全国乃至全球进行物资交流。
在农业领域,水利设施以及各类农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北方粮食产量提升,南方的土地则被更多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并进行非农业开发,从而在今天形成北粮南运的格局。与此对应的是,南方丰富的水果又大量北运,形成南果北上的供应特点。在矿产领域,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贵州等省区的煤炭不断被运往东部、南部地区,这便是北煤南运或西煤东运。
截至2019年,我国330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长达30.2万千米,构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互联互通的大电网。
水电资源之外,还有一种资源也在国土上进行着调配重组。2002年,一条全长4200千米的管道工程开工,它要把直径约1米的管道从新疆一直铺到上海,途经10个省(市、区),穿越大小河流1500多条。管道中输送的正是西部富集、东部短缺的天然气,这便是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到2019 年,我国已经形成一个长度超过8. 7 万千米的全国性天然气主干管道网络, 每年可将数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从我国西部及俄罗斯、中亚等地输送到全国各地。
同样在2002 年,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它将用数十年时间,在我国大地上建设东、中、西三条大型水道,每年可将400 多亿立方米的水流,从富水的南方调往干渴的北方。这样的跨流域调水不只南水北调一个工程,我国已经建成或在建的还包括河北与天津之间的引滦入津、山东的引黄济青、陕西的引汉济渭、甘肃的引大济秦、安徽的引江济淮等调水工程。
肆 修复
1978年,一项超级工程与改革开放同期启动。它就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现在三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66%以上,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河套平原等地的沙化土地得以减少,生态状况明显好转。
此后,我国又先后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全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949年的约11.4%增加到2020年的23.6%,新增森林面积与内蒙古自治区面积相当。
除了国土绿化,我们还需要保卫蓝天。大气污染成因的复杂性,注定了对抗雾霾必须是一场持续的全民运动。数百万户家庭通过“煤改气”或“煤改电”,结束了烧散煤的历史,变化的背后又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系列工程的支撑。全国所有煤电机组均安装了废气处理设施,并淘汰了落后的煤炭产能。在农村,大量秸秆变身为肥料、饲料,以取代直接焚烧。在城市,轨道交通占比几乎成倍增长,大量城市对燃油汽车实行限购、限行。
在我国,还有为实现“碧水”而进行的水环境治理工程。以长江为例,长江流域干支流沿岸铁腕治江,大力关停或转迁化工企业,水质迅速改善,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3.4%,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6%。还有为保护土壤而进行的净土保卫战,这包括禁止洋垃圾入境、实施重金属减排等诸多举措。
在这片国土之上,我们不仅要改善人类的生存空间,还要实现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建立1.18万个各类保护地,保护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8%,管辖海域面积的4.1%。
当地理上的“穷根”被斩断,我们也由此完成了世界上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我们的GDP(国内生产总值)由数百亿增长到2020年的101万亿。这是蓝色星球上最伟大的地表塑造。
(咸宁日报综合)
编辑:但堂丹
丁纬(赤壁)万里长江滚滚而下。大股江水沿着外江奔涌而下,拐进内江的江水却变得温顺起来,一路蜿蜒流经护县洲、神洲、复兴洲...
光明日报记者李晓东周洪双苏雁夏静张锐光明日报见习记者陈冠合光明日报通讯员卫晓菲长江,从唐古拉山倾流而下,不仅孕育出源...
长江日报3月20日讯 20日,雨水渐歇。”(长江日报记者彭年摄影报道).
3月1日, 《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3月8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警方透露,该局民警在夜巡长江时,抓获4名趁夜盗鱼...
日前, “守护母亲河——《长江保护法》实施研讨会”在南京召开。中华环保联合会供图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专家委员会主任王树义...
2021年3月1日,我国第一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开始正式施行。长江保护法针对长江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特别的制度措施,为...
从今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从攻坚战转向持久战。长江保护法针对长江特点和存...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水源地、生态宝库和黄金水道。为了加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促进资源合理...
《长江保护法》本月起实施,良法如何实现“善治”,引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法护母亲河 解析五大关键字襄阳汉江月亮湾湿地洪...
3月1日, 《长江保护法》实施首日,长江水利委员会及武汉相关部位着手推进我国首部流域保护法律的贯彻实施。生态环境部长江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