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言,“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在强调知人论事。E时代下,朋友圈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小天地、展示观点的大舞台,“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倘若生活在今天,又会发什么样的朋友圈呢?该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认识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大有裨益。
2023年5月,适逢马克思诞辰205周年和逝世140周年,为纪念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人民出版社策划并出版了《马克思的朋友圈》一书。全书以“朋友圈”为窗口,讲述马克思与“置顶好友”恩格斯、“星标好友”海涅、思想伙伴沃尔弗、战友学生倍倍尔、理论对手蒲鲁东等人之间跌宕起伏的动人故事,既顶天立地又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形象跃然“圈”上,潜移默化地帮助读者走近马克思、读懂马克思、追随马克思,学习跨越历史长河、永恒魅力长存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多得的高质量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读物。
透过“朋友圈”识其人,立体丰满
朋友圈里的马克思,顶天立地。交友需同具“共产主义”之志,同行“共产主义”之道。志同道合天长地久,如恩格斯回忆与马克思的首次见面,“当我1844年夏天在巴黎拜访马克思时,我们在一切理论领域中都显出意见完全一致,从此就开始了我们共同的工作。”此后40余年里,这对因理想信念相聚的“超级CP”,共同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同开创科学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共同缔造伟大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观念不同即刻“分手”,当曾经的革命战友拉萨尔表现出机会主义观点且不愿纠正时,马克思毫不留情地与其割席,并对其错误主张进行严厉批判,二人从此分道扬镳。
朋友圈里的马克思,有血有肉。穷病交加、颠沛流离是马克思生活的真实写照。31岁流亡到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靠典当和赊账以及恩格斯资助度日,马克思说道:“半辈子依靠别人,一想起这一点,简直使人感到绝望。”病痛始终折磨着他,撰写《资本论》时,他一度感觉“在坟墓的边缘徘徊。”尽管现实生活愁云惨雾,而他偏偏擅长在寒冷高原铸造生机盎然的精神家园,在那里,深植着对人类解放事业的必胜豪情,融汇着对革命战友的深厚友情,凝集着对燕妮忠贞不渝的真挚爱情。
透过“朋友圈”悟其思,璀璨鲜活
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死板教条,而是在批判中、实践中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批判,哪怕是过去的自己。鲍威尔——这位“青年黑格尔学派”公认的最有才华的讲师,是马克思在柏林求学期间最为亲密的伙伴,两人亦师亦友,共同漫步街头,畅谈宗教和哲学,如双子星般在柏林夜空中交相辉映。随着马克思深入实际生活,参与政治斗争,逐渐认识到纯粹理性思辨的空洞,最终以《神圣家族》向鲍威尔宣战。从深受鲍威尔影响到与之产生分歧、彻底决裂,马克思在与鲍威尔的斗争中实现对自己过去信仰的清算,通过对自我的否定实现理论的超越。破旧我,立新我,只因马克思为劳苦大众工作的立场从未改变。
开炮,哪怕是曾经的偶像。费尔巴哈这位使唯物主义重新登上“王座”的“网红”哲学家,曾是青年马克思最为崇拜的“爱豆”。随着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深入研究,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其局限所在,最终选择以费尔巴哈为“中介”,运用从中学得的唯物主义观点、方法,撰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向费尔巴哈以及旧唯物主义者开炮,进而创立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虽为“一时的费尔巴哈派”,但从未迷信过,他始终在彻底的批判中追寻真理,也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思考,给予新世界观“改变世界”的巨大力量。
从“马克思的朋友圈”回到《马克思的朋友圈》
全书有以下鲜明的特点:学术功底深厚。全书意在“朋友圈”,又不止“朋友圈”,以马克思的革命交往为史实基础,以《马克思恩格斯文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权威文献为资料支撑,描绘交往圈的同时,呈现出其思想、实践的生动发展历程,可谓活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体现出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文本、原理、历史全面深刻的把握。
语言风格鲜活。“马克思”与“朋友圈”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热词,但“马克思的朋友圈”,却令人眼前一亮。章节标题的设置从“爱豆”到“迷弟”,从“点赞”到“拉黑”,让如今人人为网民的读者倍感亲切,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与马克思思想相通、情感共鸣,从而更好理解、认同马克思主义。
人物形象可亲。打开马克思的朋友圈,有亲密战友,有理论对手,交往之间有崇高理想,有涓涓深情,有革命斗争,有生活日常,笔者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形象化、立体化地串联起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现出马克思作为“顶天立地的伟人”和“有血有肉的常人”之间的辩证张力。
理论实践结合。“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全书充分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把马克思的生平交往与其理论思想结合起来,与其革命实践结合起来,与其现实意义结合起来,启发读者学习马克思主义既要入心更要入行。
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纵观马克思的朋友圈,思想如炬,胜友如云,有“第二个我”恩格斯这样的终身挚友,有为理论事业共同奋斗的思想伙伴,有为革命实践并肩斗争的战友学生,亦有因认知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的理论对手。再把目光转回到108年前的中国大地,22岁的毛泽东登报发表《征友启事》,欲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终成就“恰同学少年”的风流佳话。无论马克思还是毛泽东,其共性在于交友、择业无不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紧密相连。而今你我,生逢盛世,使命在肩,更当善交益友,乐交诤友,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壮丽事业中“发”朋友圈,终会获得人民的“点赞”、时代的“点赞”! (原载《北京日报》,作者马小涵)
编辑:但堂丹
以中国青砖茶文化展示中心、中国现代智慧茶业实践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中心为定位,展示古老的青砖茶如何推动文旅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哲18日,市委书记丁小强主持市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议,集中收听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深入学习贯...
这本书收入五篇党史论文,一篇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地位》,一篇是《对创建赣南闽西苏区的思考》,一篇是《以全局视角...
据悉,居民自行报名成为志愿者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发放一张志愿者积分卡。9月份,咸安区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推进...
9月6日,以“喜迎二十大南鄂志愿红”为主题的2022年咸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在市老年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
咸宁网讯记者谭宏宇报道:9月6日,以“喜迎二十大南鄂志愿红”为主题的2022年咸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决赛在市...
”让“生动”的学习植根于“生动”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融会贯通学、联系实际学,我们才能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往深里...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