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文娱 >> 心灵驿站 >> 正文

让濒危古纸重回大众视野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3-11-30 16:32

从2007年起,我开始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入行后的第一件事,是查找与古籍修复用纸有关的书籍资料。无奈,寻觅所见,相关资料实在少得可怜。我全部关于修复纸张的那一丁点儿知识,有些来自老师傅的解说,有些是在日常工作的摸索中得来的。那时候,我仅知道白色的是宣纸,黄的是竹纸,薄的就是皮纸。然而,我心心念念想着:手头若能有一本包罗万象的古籍修复用纸的样纸本,该多好!这恐怕便是我寻纸念头的萌芽。

有人觉得奇怪: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正业应该是古籍修复技艺,怎么会走上寻找传统手工纸的“岔道”?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曾很多次问过自己。答案是:天职使然,有自来矣。

由于经常使用古籍修复用纸,我渐渐觉得,手头现存的各种修复用纸品种终究太少,况且有不少瑕疵,直接影响古籍的修复质量,常有“纸不敷用、纸不趁手”之叹。诚然,纸张质量的改进,必须追溯源头,追问工艺的原始。不到产地追根寻源,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最终促使我把寻纸付诸实施的,是这些催人行动的信息:年迈的和田墨玉纸传人巴克逝世;某传统手工纸技艺后继无人,濒临消失……时不我待,我义无反顾地踏上寻纸之路。这一寻,便是十年。

十年的行走,我见识了因获得西藏档案馆18年订纸之约而生存下来的雪拉藏纸;结交了传承12代的美玉堂连史纸堂主;认识了因为一张“连四纸”破产而远走他乡的鄢中华;探知了贵州丹寨“穿洞”内神奇的造纸秘密……

十年的行走,我感受了西双版纳曼召村全民造纸的自豪与自信,折服于东巴文化发祥地白水台的光芒,开化纸立志走出国门的豪迈气概让我无比激奋。当然,也情不自禁地对安徽程氏父子刻入骨血深处的技艺传承由衷敬佩……

《寻纸》一书的推荐语中有一句话,说:“一位古籍修复师,寻找传统手工纸,这条路她走得很长。”这话说得到位、确切,历经数千里路途,跨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从迈出寻纸第一步,到《寻纸》成书,十年光阴悄然而过。

寻纸之路,于我而言,并非一帆风顺。这种波折,不仅仅是路途中的颠沛,还有内心深处的辗转反复。寻纸的初衷是为了找到更多更好适合古籍修复的纸张。但在行走的过程中,我又发现纸张只有在修复行为中,才能被称为修复用纸。而被用作修复的纸,少之又少。我对自己寻纸的行为产生过怀疑:我寻找的到底是什么?我的寻找是否有意义?对我的工作是否真正有帮助?我更怕自己会把寻纸的路越走越窄,辜负了当日初衷。然而当我真正俯低身姿,以谦虚共情的态度去体会当代传统手工纸生产者的艰难、热忱和情怀时,我才明白,我寻找的不仅仅是我工作中使用的一张纸,那些从华夏智慧中诞生的纸,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载体。

为了让更多人关注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将十年寻纸经历和感受凝结为《寻纸》。在书中,不仅仅汇聚了中国传统文化写印材料的生存现状,更记录了每一张纸背后匠人们的身影。我想让他们被看见,把他们的技艺、他们的执守、他们引以为傲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想通过文字让读者知道,泱泱中华还有无数种散落在各地的传统手工纸明珠,等待着有志者慧眼识宝。让大家不再像我当年那样,只知安徽有宣纸,不知他处皆藏龙。

虽然《寻纸》文笔稚嫩拙朴,但我对传统手工纸和匠人们传统技艺的情感是深沉而真挚的。《寻纸》一书末尾的25页纸张小样,采自22家纸坊。这种采用样纸的意图,在于让大家每读一个篇章,就能用手指触摸到一张对应的纸张,以触觉领悟文字和图片难以描述的内蕴。这些样纸,在我,不仅仅是一段旅程、一个终点的记录,更是一个匠人,甚至是数代工匠一生心血的结晶。我一直说,手工纸张是有温度的,它的每一根纤维,每一段纹理,都有丰富的个性。每本书所附的25页小纸样,尽量保留部分毛边,这些纸张边缘具有一种丰富的质感,带给读者更细微、更亲切的体验。

《寻纸》出版后,我意外地获得一些读者的青睐。有读者说:“读完一本书,于我们可能是几个小时,人生中再细碎不过的片段,再短暂不过的时光,会过去,会遗忘,会被抛却。可是,对于这本书里的人来说却是生活重负,是泥泞艰辛,是不停重复的日常,还有哪怕看不到希望也要坚持下去,对传承不曾熄灭的执念。”她的话令我动容。另一位读者的话则正契合我的心意:“传承发展的前提是先让手艺保存下来,保护传统文化则要让手艺人坚持下去,这张纸就不能只是纸,要变成日常,变得有生命力。但首先,他们要被看到。”还有一位读者见解卓绝:“薄薄的一张纸,无数道工序。岁月山河,人间草木,生死离散,都在这张纸上冷静地被记录。而当我们去使用纸张时,并不会去主动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更不会去聆听它背后的故事。我们无法否认智能时代的便利,但也同样不得不承认,当人的情感开始习惯通过冰冷的界面,代码的转换,键盘的敲击,去传递和接收时,它就开始变得不那么具体而富有温度了。科技的发展能抵消很多,但抵消不了的是柔软的情感以及粗糙却鲜活的生命。专注于真实、热爱和理想,还有中华民族的传统,这便是我们要守护的文化根脉。”

有一次我偶然了解到,在国外有很多对中国古籍的修复,请的是日本修复师,用的是日本纸张。然而我们知道,用于印刷中国典籍的中国手工纸表面结构和纹理完全不同于日本纸张。日本能造极薄极轻的“丝纸”,而当代薄如蝉翼的浙江开化纸,每平方米1.6克,比日本典具贴还要薄上几分。深藏于贵州丹寨的手工纸,被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指定用于古籍修复。这些饱含着中国工匠智慧的纸张,是中国送给世界的礼物。

(原载《光明日报》,作者:汪帆)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且行且歌 赤子情怀 ——序丁光辉文集《足迹留香》
下一篇: 写给我的小猫咪

相关新闻

  • 咸宁市委党校举行2019年下半年主体班开学典礼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文谨、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7日上午,市委党校举行2019年下半年主体班开学典礼暨“不忘初心、牢...

  • 非遗好物带回家 这场非遗购物节直播不容错过

    6月13日是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下称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

  • 传承

    刘源望(武汉)有一种传承总是托举着嫩尖尖累了的,都藏在袖子里在不经意时,落下还有一种传承总是以一种集体谢幕的方式先把纷...

  • 永安中学: 清明祭英烈“遇见”红色宣讲

    出队旗、敬队礼,齐唱队歌,为烈士献花,向烈士默哀并三鞠躬,为烈士献词……庄严肃穆,每一个环节都饱含着少先队员对何功伟...

  • 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21日,政协第二联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皮定宇委员对咸宁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了六点建议:第一,...

  • 咸宁市人事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开展主题教育学习

    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谭昌强、通讯员王远远报道:1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徐小兵,为参加全市组织人事履职能力提升专...

  • 搭上电商,非遗飞入百姓家

    搭上电商,非遗飞入百姓家——首届“非遗购物节”述评(上)光明日报记者张玉玲“非遗直播”,叫好又叫“座”。“非遗购物节”...

  • 端午时节话“国风”

    穿汉服、逛国风集市等也引领了一波端午新风尚。微博投票:琴棋书画、京剧、武术、舞蹈等国粹艺术580票汉服、团扇、国风美妆、...

  • 青春匠心让西藏“非遗”焕发新活力

    ”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舞蹈教室,伴随着优美的藏戏唱腔,西藏自治区藏剧团藏戏演员达娃曲珍正向孩子们讲解藏戏...

  • 图文: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基因

    清明节来临之际,赤壁市实验小学在羊楼洞142烈士陵园开展“祭英烈、学党史、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好少年”革命传...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