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专
通山那么多山,古籍中见之最早者却是大城山。
古籍《水经注》曾载此山“壁立如城郭”“昔有猿猴出没”。
隋唐以前,通山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大城山一带,当然,那时还没有通山县,此地界上只有一个新丰乡,隶属于永兴县(今阳新县)。如今这里还有新丰村新丰寺这些地名。今天的厦铺镇和杨芳林交界处的大城山,是通山文明的源头。
旧《志》云:“通山本汉下雉地,三国吴为阳辛,隋末为永兴县之新丰,属鄂州。唐因之。五代时,杨行密起铁冶,置羊山镇征赋。南唐始置通山县”。在设立通山县之前,隋大业十年(614)曾在此冶铁,设新丰市,督征赋税。设羊山镇的时间为五代十国武义二年(920),北宋乾德二年(964)始置通山县。羊山今为通羊镇,新丰市今为杨芳林乡新丰村。两个最早设镇地都因冶铁,都因征赋税。新丰市比羊山镇早306年,新丰市比通山县早了350年。
我到今天的杨芳林乡新丰村去走过一次,感觉这个村有点霸气侧漏。村头就是一座明代古桥,桥长50米,最大孔径十米,石台木面,有廊屋。全县20米以上的明代古桥,仅剩三座,这是其中的一座。村街两旁,老屋老得有味,新屋新得有形。一家别墅大门两边各挂一块公司铭牌,“湖北陌上花开生态农业公司”和“湖北绿江南置业通山分公司”,后者谦虚为“分公司”,前者直接就是“湖北”省级。
旧《志》又云:“旧有青山镇、通羊镇,各摘一字而以通山名县。”
旧《志》中提到的“新丰”“青山”均在大城山周边。大城山有四门,北门下是杨芳林乡新丰村,南门下是厦铺镇青山村,东门下是厦铺镇藕塘村,西门下是杨芳林乡高桥头村。
位于大城山脚下的翠屏寺,建于东晋太和四年(369),是通山境内最早的佛教寺庙。兴盛时期建筑面积达到千余平方,有僧徒百余人。
我最早知道大城山是在徐金秋的散文诗集《长箫短笛》里。她在《大城山》这篇里写道:“有一‘偏头僧’,身长八尺,披一长袈裟站在山头的风口处凝望。望了千年。本想去盆地的大王寺修身养性,因尘念未断,仅转身望了一眼恋人,便被永远定格在此,哪也回不去。从此站成不朽的石头和尚”。
选自《路自通山》一书
编辑:但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