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身体的探索、同学间的霸凌、隐秘的家庭生活、亲人的离去、友谊的背叛、自我的弃绝……爱尔兰女性作家、BBC英国短篇小说奖得主露西·考德威尔在她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留在这个世界的理由》中铺陈了成长中的混沌时刻。
当世界猝不及防地揭开面纱,我们将如何从成长中幸存?是否相信了所有人都刻薄又邪恶,我们便能从这个残酷的世界脱困?在与小说集同名的短篇《留在这个世界的理由》里,考德威尔真实而又细腻地记述了一位女性初为人母的历程和复杂感受。
“我们告诉他,这是一个美丽的世界。那个廉价的袖珍收音机正在谈论加沙、埃博拉、紫杉树行动,还有全球变暖,我们看着彼此,就像数十年来、数百年来父母们一定会向新生儿们娓娓道来的那样……”没有谁能像考德威尔这样,将初为人母的情绪捕捉到每一个脉搏。
在另一部短篇小说集《所有人都刻薄又邪恶》中,作家考德威尔继续放大读者的感官。书中,误以为丢失了孩子的年轻母亲思绪飞扬:未来关于孩子的记忆会消失不见,婚姻因为内疚和焦虑无法继续,丈夫争夺儿子的抚养权,而儿子完全不记得他曾有过一个妹妹……虚惊一场后女主人公仿佛“一个流浪者造访了另一个世界,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但回到自己的世界后,却发现时间连一分钟都没有过去。”
考德威尔告诉我们,女性们常常以未成年的心态被推入成人世界,她们需要时间和契机成长,而这一过程中,她们也常常步伐踉跄,滑入成长的漩涡。
“不立意于表达反抗,也并非希望来达成申诉”,为上述两本小说集写下导读的作家颜歌感受到了作者冷静铺展下的宏大女性力量。她说:考德威尔平静、幽微、多样的叙事表达就是宏大的力量本身,她的角色如水般存在着,或在深井中,或在激流里,她用节制而充满张力的语言描绘她们的存在。
如果听得足够细致入微,你就会在考德威尔的短篇中发现更多并未讲出和描述的东西,包括城市、国家、宗教、战争、历史、政治,以及不自知的内心,所有矛盾、挣扎、和解和凝视。正像爱尔兰作家凯文·鲍尔所说:没有人可以在一篇短篇小说里融入比露西·考德威尔更多的东西,也没有人可以比她看起来做得更少。
对于亲情的回忆性书写成为2025年开年女性书写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作家皮皮表达爱的方式则更具有中国式家庭关系的传统气质。最新面世的亲情散文集《拉着你的手从黑夜一直走到春天》中,皮皮在其中写到自己的母亲、父亲和舅舅。
皮皮的妈妈是一个坚强、幽默、宽容的东北女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皮皮自由的个性。书中,皮皮用一个有趣的比喻来形容父母:母亲如花,父亲如花土,父亲的存在让母亲的生命盛放。父亲和母亲在多年婚姻中形成的关系模式,似乎是很多家庭的模式。世上所有的婚姻或许都是如此,爱有多深,恨就有多烈。陪伴有多久,厌憎就有多长。反之亦然。相濡以沫和一地鸡毛,从来都相伴相生、褒贬难断。
在真诚又略带幽默的行文中,作家拓展了亲情写作的维度,其间充满对自我与生命的坦诚,她回顾自己与父母从“对抗”走向“接纳”、从“告别”走向“重逢”的心灵旅程。在他们离开后,“我”发现自己对父母最应做到的只有一件 事——陪伴。这种理解横跨生死的界河:“他们与我的死别,发生在他们躯体死亡之前。”
如果一定要认识一位当下中国非虚构写作领域的女性,那一定是易小荷。2025年,她的新作《惹作》面世,而人们还沉浸在她上一部作品《盐镇》中女性的生存困境带来的震撼之中。这一次,她的非虚构笔触继续深入中国特定乡土社会的深处,更沉重,也更悲怆。
“惹作”是这部非虚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代称,彝语的意思是“再来一个男孩”。1995年女主人公出生时,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被取名叫“惹作”,相当于汉语里的“招弟”。
15岁时,惹作嫁给了山那边的陌生人,只因为对方的家世与自己的相配。18岁时,惹作选择喝下百草枯自杀,怀里的女儿只有三个月大。在大多数人的记忆里,这只是一个在某年某月喝农药而死的女人。而惹作短暂又令人唏嘘的一生,仿佛生活在时代与文明之外,又真真切切地存在于21世纪的我们之中。
易小荷深入大凉山腹地,为我们还原了这个几乎“不存在”的女性的一生。作者重走了一遍惹作走过的路,去看毕摩做仪式,去惹作背水的地方,学习收苞谷,学习当地的民歌,感受一切惹作的感受。在所有亲人朋友的回忆里,在火塘边的口耳相传中,在毕摩苏尼的吟唱下,重拾一个被遗忘的彝族女性的一生。
“那些小径的尽头,都有长久居住其间的人。他们曾经一程又一程地迁徙,越迁越偏远,越迁越高寒,其中一定有许多悲伤凄惨的故事,不过那些事越来越少人记得。但从流传的歌谣中,从不经意的话语中,还是可以想见,为了保存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付出过多么悲壮艰辛的努力,才能如同坚韧的荞麦种子一样,落地、发芽、生长,一世世耕种歌哭,直到和这里的高山、红土、瓦房、旷野融为一体。”易小荷所追踪的并不只是某一位女性的命运,而是所有有着相同命运的乡村女性的生命轨迹。她们是这个世界真正的刻薄与邪恶的见证。而易小荷的笔,所写的也绝非简单的控诉,而是历史与文明进程中的忠实记录。
(原载《青岛日报》,作者为李魏)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一场奇妙的环球之旅
下一篇:
踏入泥土,沉淀真情 --我的驻村手记
扎根生活讲好故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纵横谈)核心阅读一个文学家首先是一个对本民族语言做出贡献的语言学家,他丰富了我们...
为充分发挥书展交流文化的平台作用,本届图博会以“2020BIBF世界阅读季”为名,于8月底至9月初连续举办了六场线上阅读直播活...
大家纷纷表示,回去之后将认真创作并发表作品,讲好赤壁故事,助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咸宁市文学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作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共有中国作协会员22人,省作协会员224人,市作协会...
近年来,我市文学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作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为止,共有中国作协会员22人,省作协会员224人,市作协...
咸宁网讯特约记者徐大发报道:近日,深圳市宝安区鸿雁文学社、石岩文学创作协会一行15人来到通山观光交流,与通山作协的作家们...
,继《装台》《主角》两部颇具影响力的长篇小说后,著名作家陈彦将于近年推出自己的“舞台三部曲”第三部——《喜剧》。吴克敬...
电影《柳青》最近在国内上映,在当下这个商业化时代,拍摄一部在中国电影界近乎稀缺的作家传记电影,需要一种情怀。电影《柳...
著有长篇小说《窗外的月亮》《荣恩堂》《玉雕楼》《金銮殿》《大洞商》《汀泗桥》《和平前言》《茶道通漠北》等。
咸宁日报特约记者胡剑芳李婷婷3月30日, ,一部给咸安籍或在咸安战斗牺牲的外籍英烈立传的书籍——《桂乡忠魂——咸安英烈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