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和12月8日,2016年咸宁环保世纪行“长江大保护、咸宁在行动”集中采访活动分别走进赤壁、嘉鱼、通城、崇阳,对四地部分排污企业和环保项目进行现场采访。
此次活动旨在发挥人大法律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相结合的作用,弘扬遏制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先进行为,曝光污染环境和生态的不法案例,促进全市突出环境难点问题解决。
赤壁:全省唯一制浆造纸企业开始转型
11月29日,记者在赤壁晨力纸业看到,偌大的污水处理系统正在正常运行,经过处理排入陆水河的水,符合各项指标。
据了解,该公司实施停产整治后,积极进行整改。厂区管网建设已基本完成,实行了雨污分流;原料破碎车间已封闭,切料口安装了除尘设施;厂区原煤堆场已采取全封闭式防尘措施,厂区地面实行了硬化措施;固废堆场实行全封闭管理。
赤壁晨力纸业有限公司自运营以来,累计投入环保资金3亿多元,配套建设和完善了220吨/日碱回收系统、25000立方米/日中段水处理系统、碱炉静电除尘系统、燃煤锅炉脱硫和除尘系统、脱硝系统等环保设备设施。
目前,该公司按环保要求安装了废水、废气排放在线监控设备,各项排放污染物均能达标或优于国家许可的标准排放。
在赤壁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为采访组展示处理之后的水。
此外,该公司作为全省唯一一家自制浆造纸的企业,深深感觉到由此带来的污染,已经制订转型升级方案并开始组织实施,计划在三个月内消耗完现有的库存原料(芦苇)后不再制浆,可减少80%的污染量。同时,该公司将购进成品浆替代自制浆造纸,3年后完成转型,关停造纸生产线。
据介绍,为抓好长江大保护工作,赤壁市研究并制定长江大保护11项具体工作任务,调整武汉新港赤壁港口产业园总体规划及赤壁市产业规划,整治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农村面源污染污水;规范采砂行为,取缔违法采砂船;加强秸秆禁烧以及禁烧、禁鞭工作,对燃煤小锅炉、尾气污染、保护水源地环境、占道经营活动进行整治,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工程,强力推进“三禁三治”“三非三水”工作,积极创建生态城市,开创了生态环境保护和长江大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在赤壁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为采访组展示处理之后的水。
嘉鱼:潘湾工业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11月29日,记者在嘉鱼县潘湾畈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看到,调节池、气浮池、曝气池等正在正常运营,从排水口排出的经过处理后的水清澈明亮。
潘湾畈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50亩,规模为近期5000立方米/天,中期为10000立方米/天。该项目是落实“十二五”规划“减排”目标的重点工程,园区企业产生的生活和生产污水经处理可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在潘湾畈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处理前后的水形成鲜明的对比。
2012年9月,该项目由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并启动可研、初设和环评及厂区和管网设计等工作,2013年4月正式开工建设,目前,工程已全部建成并已委托广州中环万代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投入试运行。
据悉,嘉鱼县完成了潘湾工业园污水处理方案可行性研究,对园区排污口设置进行了规范;同时,配合省、市环保部门对潘湾工业园5家环境违法企业进行了查处,对潘湾工业园15家没有编制环评报告的企业予以关停,逐步实现由传统化工产业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
嘉鱼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呈现出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
嘉鱼金盛兰冶金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呈现出一派火热的生产景象。
在潘湾畈湖工业园污水处理厂,处理前后的水形成鲜明的对比。
通城:通城新建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营
从11月份开始,居住在通城县垃圾处理场附近的居民渐渐发现,昔日垃圾成堆,臭味熏天的垃圾厂,悄然布设一新,有了规范的垃圾填埋场,标准化的渗透液化处理站,如今的垃圾处理厂环境整洁、空气清晰。
今年3月4日省政府环保专项检查组对通城县垃圾处理场进行检查,指出该垃圾处理场存在环境问题。4月27日省环保委员会下发《关于对全省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交办的通知》要求。为此,通城县环保局立即停用正在使用的垃圾填埋场。
历经半年的整改,该垃圾填埋场已焕然一新。原来脏、乱、差的垃圾厂,换成了一座座绿草山包;原是污水横流、臭味难闻的废水地,如今随着渗透液化处理站的层层处理,排出三类水质标准的水。
“这里是沉沙池,用来自然沉淀沙子,这里是纤维转盘滤池,用来过滤水中细小的漂浮物,这里是消毒池,用来把水中的大肠杆菌杀死……”12月8日,记者走访通城垃圾处理场时,现场工程负责人陈工热情地向记者介绍。陈工告诉记者,改造后的渗透液处理站自动化程度高,废水要经过10个环节的处理后,才能排到县城的污水处理厂。
据介绍,新改造的垃圾填埋场,场内填埋的垃圾全部进行铺膜覆盖,不仅减少新填埋场渗透滤液,更杜绝了垃圾臭气对周边村民的影响,同时疏通了老填埋场周边排水设施,减少雨水流入老填埋场内,再填土覆盖、种植草皮,对老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
“经过一层层把关,只要污水进入渗透液处理站,保证它出不去了。”陈工指着污水分离处理设备表示,这个渗透液设计规模日处理50吨,垃圾场渗透液实际产量50吨,经过渗透液处理站处理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后再送往通城县污水处理场进行处理排放。
崇阳:凯迪绿色能源变废为宝减少排放
8日,记者在崇阳县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利用秸秆、死树枯枝等废弃物经过高温厌氧作用,转化为优质洁净电能,走出了一条资源循环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新路子。据悉,他们每年可处理农林废弃物约31万吨,替代标煤约1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
在凯迪绿色能源厂区,令人印象深刻、赞不绝口的,不仅是凯迪电厂的技术,还有电厂橱窗内的燃料收购模式图与生物质电厂生产工艺流程图。该厂负责人李志刚介绍,每年的桔梗收购旺季,附近农民源源不断地将稻壳、秸秆、农林废弃物运到这里来,不仅保障了电厂的正常运营,也为当地农村和农民寻得了一条脱贫致富、产业发展的路子。
“电厂好啊,过去一到这个时候,山上的茅草很容易起火,现在干草柴火都送到电厂来,还能拿到钱。”71岁的金远耀是附近的村民,自从凯迪绿色能源建厂后,他是固定的客户之一,每次送货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拿到了几十块钱的现金。
利用先进的技术,不仅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改善生态环境,农民收入也有所增加。“企业生产的全部原料都是别人眼中难以处理的废弃物,农民个人处理起来很麻烦,死树枯枝更是如此,常规处理只能焚烧,既污染环境又增加了火灾隐患。”李志刚表示,通过高科技工业化处理,不但变废为宝,农民还能得到实惠。
据了解,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主要将崇阳县周边100公里内的稻壳、秸秆、枝桠柴等农林废弃物,作为绿色环保燃料进行发电,转化的洁净电能通过升压后并入湖北省电网,农林废弃物燃烧后产生的灰用于回填农林场、钾肥添加剂等综合利用,通过搭建“生物质—电能—农业肥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可处理农林废弃物约31万吨,可保证电厂可靠、正常、稳定的运行,不仅改善崇阳地区燃烧产生的环境污染,而且变农林废弃物为洁净电能,明显提高资源利用率,并为当地农民每年增加近6100万元的收入。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这种童装你还敢给孩子买吗?可渗透至体内影响免疫系统,甚至致癌!
下一篇:
咸宁一县高龄补贴涨了!快看看你家老人可领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