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咸宁人才工作这一年
来源:咸宁发布
时间:2022-01-12 10:41
2021年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与转换之年,也是“十四五”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持“抓人才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筑牢党管人才格局,充分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工作载体、擦亮特色品牌,汇集各方资源,厚植“双创”沃土,全市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才效能进一步增强、人才生态进一步优化,人才引领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全市人才工作持续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下面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2021年咸宁市人才工作成绩单!
紧扣省、市发展布局,将“人才强市建设”以专节形式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远谋划全市人才工作;印发全市2021年人才工作要点和考评办法,完善人才工作联系联络工作制度,对重点人才工作实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管理。全年各级党委(党组)专题研究人才工作57次,并多渠道多形式传达学习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市委有关人才工作部署,保证了全市人才工作同向而行。


▲ 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调研“双创”工作

▲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小兵
出席2021年市委人才工作联席会并讲话

▲ 印发《工作要点》《考评办法》
《工作通报》等文件
坚持创新创优人才工作载体,以组织实施26个“人才工作创新项目”和27个“招才引智系列行动”为主要抓手,落实“月调度、季督导、半年小结、年终述评考”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地各单位人才工作主观能动性,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落实落细,形成了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县(市、区)衔接联动、驻外人才工作联络站和其他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 开展2021年人才工作创新项目评审

▲ 组织召开全市人才工作推进会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常态化,全年组织开展专家人才国情省情研修、人才讲党史故事、人才慰问体检等活动120余期次,引导人才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投身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以换届为契机,大力推选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增强人才政治归属感、身份荣誉感。开展“基层奉献岗位”“十佳人才”等评选活动,选树人才先进典型,宣传人才工作经验做法,全年在《中国组织人事报》《湖北日报》《党员生活》等媒体上刊发宣传信息200余篇,全市尊才识才爱才氛围日益浓厚。

▲ 组织开展专家体检疗养

连续第五年举办“南鄂杯”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近200个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项目报名参赛,30个项目脱颖而出,28个项目与我市签订落户或合作意向协议。五年来累计吸引海内外600余个创新创业项目来咸洽谈对接,50余个项目落户发展,促进了产业布局优化。“南鄂杯”高创赛不仅成为湖北省乃至中三角重要的常态化人才品牌赛事之一,更成为了咸宁与全球人才对话、与项目对接的一张靓丽“城市名片”。连续第五年开展“院士专家咸宁行”活动,依托“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建设的先机优势,积极嫁接高端智力资源,成功与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茶叶学会等国家级学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澄、桂卫华等27名院士专家为我市产业发展“把脉问诊”,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先后解决生产研发技术难题28个,签订合作协议7项,并推动成立中国自动化学会咸宁协作站等4家国家级学会协作站。
▲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延栋
赴基层一线开展“技术问诊”
深入实施“南鄂英才计划”,连续第四年组织开展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创业项目评审,吸引一批国内外“双创”精英报名参评,全市共评定16名“南鄂英才”和14个优质人才项目,成功引进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重大科技奖项入选者5人,有力推动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等产业转型升级,并激发了各领域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推动创新,已成为咸宁市经济新常态下的强劲动力。▲ 开展2021年“南鄂英才”评审
▲ 专家赴“南鄂英才”申报项目现场实地考察
深化“站点引才”,发挥国内7个驻外人才工作站“桥头堡”作用,先后开展“海南高校博士家乡行”“昆山·咸宁智能制造专场招商引智推介会”等引才行动,邀请百余名商会会长、校友等各类人才来咸洽谈合作,对接人才项目38个,促成签约和落地项目7个。连续第十年实施“招硕引博”工程,深入推进“大学生引进计划”,首次组织20余家重点企业开设“引才专列”赴外地“靶向引才”。全年引进1.2万余名各类人才来咸就业创业,其中,新增硕士研究生以上高素质紧缺专业人才248人。▲ 开展“双招双引”系列活动
▲ 召开2021年“招硕引博”引进人员岗前动员会
连续第五年实施“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新招录学员380人,并首次招录50名农村青年接受“3+2”中高职贯通教育。五年来累计招录学员1972人,实现了全市所有行政村学员培养全覆盖。2021年换届后,有104名学员新进入村“两委”班子,在村“两委”任职的“一村多”学员突破500人,其中77人成长为村主职,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计划”,全年招录102人,累计招录学员636人,首批毕业的188名大学生村医已入村履职,进一步充实了乡村医疗力量。统筹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和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行动,累计培训近9000名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和基层农技人员,不断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础,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 2021年“一村多”招生考试
▲ 首批毕业的大学生村医为群众服务
▲ 开展农村实用人才系列培训
依托博士服务团、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等省、市人才项目,主动对接高校院所326名专家人才到我市基层和生产一线定点帮扶或挂职锻炼,累计解决技术和生产难题834个,签订重点项目合作协议20余个。在全省首创开展乡村规划师下乡服务,首批选派27名乡村规划师驻村工作,并从全市遴选400余名特聘农技员到乡村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成果转化,推广新技术新品种280个,带动培养各类技术骨干、种养殖大户3.2万余人。

▲上左: “博士服务团”成员为基层群众义诊
整合部门项目资源,以第七届职业技能大赛暨“咸宁工匠”评选、咸宁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等活动为载体,分领域培训各类人才1.8万人次;举办全市人才工作者专题培训班和开展人才工作者业务知识测试,不断提升人才队伍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全年新增“国贴”“省贴”专家6人、省级“双创战略团队”2个、省级公共卫生青年拔尖人才和“荆楚工匠”等专家人才11人,其他市级高层次人才等近500名。
高规格召开咸宁市科技创新大会,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建设和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功能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创新型咸宁建设。打造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重点产业科研合作项目和技术需求目录,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行动,吸引25所高校院所高层次人才参与73个科技项目攻关,转化科技成果70项,转化金额近2000万。强化与重点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促成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湖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10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来我市开展实习实践、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

▲ 高规格召开咸宁市科技创新大会
▲ 举办“揭榜挂帅”等科技活动
依托主导产业,新建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5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7家、科技孵化平台29个,建成全省首家黑茶检验检测中心,并联合武汉大学在咸建设全国首个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推动光谷南·科技城、香城文创众创空间通过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备案。牵头组建湘鄂赣毗邻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联盟,实施联盟优秀人才培养交流计划,打造区域平台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 左:获批成立全省首家黑茶检验检测中心
右:组建湘鄂赣毗邻地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联盟

▲ 建设全国首个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
▲ 新建10家特色产业技术研究院
贯彻中央、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的意见》,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热情。在市县公共卫生机构特设公共卫生首席专家岗位,建立首席专家特岗津贴制。持续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和乡村教师职称“定向评审、定向使用”改革,打破教师人才成长“天花板”。健全完善以技工学校、重点企业和社会机构为主导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新增17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评定各类技能人才4285人。
▲ 企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
修订完善“大学生引进计划”配套实施细则,进一步简化优化引进人才身份认定、住房公积金贷款、生活补贴发放等手续和流程;梳理汇总市县60余个人才政策文件,制作人才服务包小程序,提升人才政策知晓率和实效性。制定产业需求精准引才育才、推动人才资源向企业一线聚集、优化人才服务环境等方面硬举措,助推《关于组织部门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十项措施》落地见效。

▲ 制定出台人才政策有关配套举措

▲ 精心打造人才政策“服务包”
通过新建、改建、配建等方式筹集建设专家人才公寓近3万㎡,组织开展“朋友计划·觅人才”等联谊交友活动20余次,全年发放人才项目扶持资金、人才购房、生活补贴等2800余万元。拓展“人才绿卡”服务功能,在医疗保障、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累计为500余名专家人才协调解决配偶就业和子女上学等问题,着力提升人才获得感和幸福感。

▲ 实施人才“暖心”工程
健全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推动全市1700名党员领导干部与人才“结对子”“交朋友”。推行“创业贴息贷”“青创贷”等金融产品,发放各类贷款3.29亿元,积极破解人才创新创业资金难题。持续开展“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推行领导干部“领办制”,收集各类人才需求477个,确定领办重点项目52个,累计解决人才需求456个,完成领办重点项目48个,在全市上下掀起了争当服务人才“店小二”的新热潮。▲ 市领导赴基层调研领办的“我为人才办实事”项目
▲ 为人才解决融资贷款、房产证办理等问题
编辑:吕希
上一篇:
咸宁市委经济工作、项目建设暨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会议召开:聚精会神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强势开局
下一篇:
笃行不怠谱新篇——咸宁市项目建设拉练检查实录(下)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2025-03-27
-
2025-03-27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