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有人来偷挖和破坏竹笋,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竹种园里的部分名贵竹种都要消失了!”4月6日,市林业科学院科研工作者向本报反映。
4月7日上午,记者走进潜山国家森林公园竹种园。只见沿线的道路用红绳拉出简易的“警戒线”,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出笋时期禁止入内”“爱笋护笋人人有责”等提示。然而,靠近沿山道路一侧的竹园中,竹笋的身姿难以寻觅,倒是一个个新刨的红色土坑和露出半截的笋衣十分地抢眼。
这片竹种园于2000年正式建园,面积150亩。“每年一到出笋的季节,我们院里的科研工作者就开始兼职护林员,中午吃饭都在山上。可由于面积太大、地形复杂,依然防不胜防。这不,昨天午饭前这里还有3棵笋,当我吃个盒饭回来,就不见了2棵。”在龟甲竹种植区域,看着林间已经受伤的孤零零弱笋,市林科院科研工作者龚苗心疼不已。
“以前潜山是没有竹子的,经过几代林业人的努力,才发展成现在的规模。”市林科院副院长刘清平说。
刘清平介绍,1979年,一位林业老专家在山坳种下49棵毛竹,经过多年呵护,方生长成片。因竹子的生长规律是新旧交替,如果竹笋常年遭受破坏,当老竹死去,新竹无法长成,竹林就会衰败,失去利用价值。
竹种园内竹种,是在刘清平主持下,自2000年陆续从浙江、江苏、湖南、四川等地引进的。共引进了150余个竹种,有些因不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渐渐被淘汰,保存下来的有120余个。因为盗挖、破坏行为过于猖獗,导致个别名贵竹种竹林衰败,长此以往,部分竹种将会消失。
“由于去年严重干旱,加上小年出笋本就不多,今年的新笋显得尤为重要。”刘清平说,竹种园里的竹种就像他自己的孩子一样,看着当年政府花大价钱从外地引进的珍贵竹种消失,他感到十分难过。
“引种竹子对竹株的大小、年龄、分枝高度、健康状况等都有严格要求,并不是所有的竹子都能做竹种。单个品种引进,相较成批引进,代价过高。部分名贵品种现在想重新引进,也不一定能够找到。”刘清平说,潜山的竹子已经成为展示咸宁竹文化的重要窗口,是楠竹之乡的靓丽名片。每天登山健身的市民达数千人,每年接待省内外参观团数十批次。
刘清平呼吁,广大市民参与到爱笋护竹中来,如看到有人盗挖,及时劝阻。(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婧 通讯员 戴琼)
编辑:hefan
上一篇:
【党报问政】环境整治,你行动了吗?
下一篇:
【党报问政】小区创文,不达标问题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