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日报》,50年风雨兼程,50年春华秋实。
《咸宁日报》的前身为《咸宁报》,于1966年7月1日正式创刊。
50年来,对于《咸宁日报》而言,是一曲高举旗帜、弘扬主旋律、奏响时代强音的赞歌;是一部见证历史、书写文明的纪录片;是一首讴歌和谐与文明、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进步的史诗。
50年来,《咸宁日报》承载着咸宁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怀,记载着咸宁几代人的骄傲与自豪,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奋斗与成长。
50年来,《咸宁日报》忠诚履行党和人民喉舌的职责,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各个历史时期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工作大局,造福人民大众,热情讴歌时代,忠实见证历史,全面反映咸宁改革、开放、发展的伟大实践和成就,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信赖。
50年来,《咸宁日报》的发展经历了一步又一步的提升,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从白手起家到办公场所高楼耸立,从手抄誊写到办公设备一体化,从人工检字印刷到电脑照排、胶版印刷,从四开四版小报到对开八版大报,从《咸宁日报》一“花”独放到《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咸宁新闻网》等众多媒体群芳争艳。
根深才能叶茂。植根于咸宁这片沃土,《咸宁日报》刻下了第50圈年轮。这是一圈一圈时代的涟漪,也是一串一串历史的音符,更是一个一个光荣的足迹。
站在第50级台阶上,在创新融合的主旋律中,咸宁日报人奏响了宏伟的进行曲…
有一种足迹叫进取
在咸宁,有一个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日子,一个永载咸宁史册的日子,那就是1966年7月1日。
这天,经中共湖北省委批准,《咸宁报》正式创刊,从此,一张四开四版的以指导性、服务性为宗旨的综合性的党报问世。
从此,《咸宁日报》与咸宁一起成长,跟咸宁发展的脚步同行。
从此,咸宁日报人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之旅,踏上了一条拓荒耕耘之途。
从《咸宁报》到《咸宁日报》,增加的不只是一个字,50年间,《咸宁日报》实现了从铅印到光印,从小报到大报,从薄报到厚报,从黑白报到彩色报纸的蜕变!《咸宁日报》闯出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土到洋的辉煌创业之路。
这是一条艰难坎坷之路:《咸宁报》从1966年7月1日创刊到1966年10月16日止,共出版了61期报纸。此后,《咸宁报》跟随历史的滚滚车流,记载着历史的发展轨迹,经历了停刊、复刊的艰难历程。1968年4月27日,《咸宁报》正式改为咸宁地区革委会机关报,共出版566期。
这是一条执着坚守之路:1972年,中共咸宁地委恢复,《咸宁报》复刊,以机关报面目出现,并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每逢二、四、六出版,期发数3万份左右,最高年份曾达到6万份。1988年改为周四刊,每逢星期二、四、六、日出版。
这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1994年元月1日,《咸宁报》正式改为《咸宁日报》,仍为四开四版,周六刊,星期日无报。1998年,《咸宁日报》改为对开四版大报。2008年7月1日,《咸宁日报》彩报出刊。2013年,《咸宁日报》改版为对开八版大报。
这是一条发展壮大之路:2000年12月30日,《咸宁日报》主管主办的《南鄂晚报》创刊,为四开四版周一刊。2001年3月28日改为周三刊;2002年元月1日又改为周五刊。2013年,《南鄂晚报》更名为《香城都市报》。2006年7月1日,咸宁新闻网正式上线。咸宁日报社印刷厂于1984年创办,2015年注册更名为香城印务公司,年经营收入600余万元。
这是一条开拓进取之路:2014年7月,经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以《咸宁日报》为母体组建的咸宁日报传媒集团开始组建,《咸宁日报》掀开了历史新的篇章。
有一种温暖叫关怀
站在时代的潮头,回首光辉的历程,总有一些关怀温暖人,总有一些鞭策鼓舞人。
50年来,《咸宁日报》犹如一棵小草,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雨露滋润,茁壮成长!
50年来,《咸宁日报》犹如一艘轮船,在社会各界的鞭策下,乘风破浪,永立潮头!
在亲切的关怀中,《咸宁日报》有力起步:创刊之初,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亲笔题写了《咸宁报》的报头。此后,胡耀邦同志在1985年、赵辛初同志在1988年分别为《咸宁报》题写过报头。
在热切的鼓舞中,《咸宁日报》茁壮成长:2007年5月22日,时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在《咸宁日报》调研时,对报社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1996年7月15日,原咸宁地委书记万维东到本报祝贺创刊三十周年,希望《咸宁日报》越办越好;2006年,时任咸宁市委书记许克振、市长李兵参加《咸宁日报》创刊40周年大会,勉励《咸宁日报》要更上一层楼,加快事业发展;2008年8月2日,时任咸宁市委书记的黄楚平、时任咸宁市市长的任振鹤在咸宁新闻网与网民面对面,纵论咸宁发展大计;2015年7月20日,市委书记李建明到《咸宁日报》调研,对新媒体的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在真切的鞭策中,《咸宁日报》铿锵前行:市委书记李建明曾经多次就《咸宁日报》的相关报道,作出批示,要求相关部门研究处理;市长丁小强,针对本报的民生报道,数次作出批示;历任市委宣传部领导多次对《咸宁日报》的新闻报道工作,提出指导意见……
在热情的褒扬中,《咸宁日报》奋力跨越:我们不会忘记,通山县政府拿出一万元,专门奖励咸宁日报《走进库区》采访组;我们不会忘记,结束三十年无电历史的村民,眼中充满的感激;我们不会忘记,几十年的黑户口解决后,咸安南大街一对八旬夫妇眼中噙满的泪水;我们不会忘记,来自赤壁、来自嘉鱼、来自崇阳、来自通城,来自南鄂大地每一个角角落落的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
有一种价值叫见证
50年峥嵘岁月,咸宁日报见证了南鄂大地的沧桑巨变,见证了咸宁人民的砥砺前行。
从《咸宁报》到《咸宁日报》,这张咸宁市委机关报,既是咸宁建设发展的直接参与者,也是这个时代巨变的详实见证者。
一系列重大时刻,化身为一个个美妙的时代音符:亚运火炬在温泉的燃起,让咸宁第一次和亚洲联系在一起;一带一路,让咸宁与世界连在一起。武咸城际铁路的贯通,让咸宁和武汉步入同城时代;外环的陆续建成,让咸宁驶入了环时代;嘉鱼公路长江大桥的开建,结束了咸宁无长江大桥的历史……
一件件重大事件,镌刻下一个个铿锵的时代脚印:不能忘记,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到嘉鱼县牌洲湾中堡村,与受灾后的村民一起过年;不能忘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省委书记的俞正声,深入我市农村,与基层党员的促膝谈心;不能忘记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对咸宁饱含深情的“十六字评价”,让咸宁一时在荆楚大地声名鹊起;不能忘记,中央媒体聚焦我市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忘记,新加坡总理对我市的访问;不能忘记,韩国大屋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
一项项重大活动,绽放出一朵朵闪烁的时代火花:从1993年的湖北咸宁首届桂花节到2009开始的持续七年的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见证了香城泉都的绿色崛起;从1994年的咸宁首届茶叶展销会到2015年的赤壁国际茶叶大会,见证了我市茶产业如何一步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的大战略;从2003年竹文化节的开幕到2015年武汉园博园咸宁园的开园,见证了咸宁绿色生态的一路盎然……
一个个重大人物,奏响出一曲曲铿锵的时代回音:高擎雷锋精神旗帜的唐光友、从田野里走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周宝生、全国优秀人民警察漆建军、燃烧生命写赤诚的蒲纺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张斌、蒲纺集团工会主席常雨琴、车间里走出的党代表车柏胜、大学生“村官”黎锦林、年轻干部的榜样周新武、三好女人王良英……
一项项重大决策,描绘出一幅幅壮美的时代蓝图:从“四城同创”到“五城同创”,咸宁的精彩故事掀起新的篇章;从香城泉都、绿色崛起到中国中部绿心、国际生态城市,咸宁的绿色发展理念迎来了质的飞跃;从 “五城一园”到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咸宁的城市发展实现了华丽的转身;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精准扶贫到融入“一带一路”、开拓“一江一山”,咸宁经济发展的道路更加宽广……
毫无疑问,《咸宁日报》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有一种力量叫前行
创刊50年的咸宁日报,她是一部厚重的“咸宁日记”,记载着咸宁大地50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伟大而充满艰辛的历程;她是一幅逶迤壮丽的画卷,描绘着鄂南儿女在党领导下砥砺前行的身影。
这本厚重的咸宁历史日记,记录了咸宁城市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
这是一本绿色的历史日记:从温泉中心花坛彩色喷泉到如今的商业繁华区;从市人民广场的竣工到翠竹岭隧道的贯通;从潜山森林公园的建成到十六潭公园的开园;从温泉客运中心的搬迁到咸宁武广高铁新站的落成。此外,咸宁首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咸宁先后成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全国森林城市”……一项项荣誉的背后,真实地记录了咸宁城市变迁的绿色轨迹。
这是一本红色的历史日记:2003年蒲圻电厂动工建设、2005年洁丽雅咸宁工业园奠基、2006年中国咸宁红牛基地建成投产、2008年王英水库供水工程签约、内陆首座核电站启动、2009年武广高铁正式开通、2010年光宝集团入驻咸宁、2012年咸岳九签订框架协议、2013年武咸城铁开通运营、2014年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订备忘录、2015年我市进入千亿元俱乐部……一个个项目的背后,真实记录了咸宁经济发展的红色路径。
这是一本彩色的历史日记:向阳湖文化品牌载入中国文学史、《欢乐中国行》首次走进咸宁、《同一首歌》咸宁首唱、《白云深处》首演、崇阳提琴戏跻身国家非遗、咸安获中国嫦娥文化之乡称号、中国温泉之乡授牌、电影《白蛇传》在咸宁开拍、咸宁传媒大厦开工……一个个文化符号的背后,真实记录了咸宁文化传播的彩色画卷。
这是一本蓝色的历史日记:金叶体育馆和市体育中心的落成、省十运会在我市的召开、咸宁学院中心校区的正式启用、咸宁中心医院的成功托管、湖北工业大学落户咸宁、组建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咸宁职教城开始招生……一个个福址的背后,真实记录了咸宁社会进步的蓝色脚本。
《咸宁日报》记录了咸宁历史的变迁与厚重,留下了咸宁前行的足音与印记。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讲述“咸宁好故事”,传递“咸宁好声音”;凝聚社会共识,汇聚各方力量。这是时代赋予《咸宁日报》的责任与担当。
创刊50年来,咸宁日报用责任和担当打造公信力和影响力,积聚着党报主流媒体的力量。在一个个重点叠出、热点纷呈、难点频现的重大历史节点上,始终聚焦主战场,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放大好声音。
这是统一思想、转变观念之责:咸宁日报高举正面舆论引导的大旗,大气磅礴反映时代变迁。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量大质高,年年有新意,岁岁有亮点;连续七年举行的咸宁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世人瞩目,咸宁日报出版多期旅游节特刊,集中优势力量进行全方位宣传,引起强烈反响,时任市委主要负责人给予高度肯定;连续多年举行的市委解放思想座谈会,咸宁日报形式多样,深入浅出进行生动解读,得到高度肯定……
这是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之责: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期间,咸宁日报记者深入抗洪一线,深入灾区,用手中的笔和镜头,目击现场,及时传递信息;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咸宁日报记者时刻关注着咸宁援川突击队,报道他们不畏艰难,舍生忘死的英勇壮举;当50多年最严重的冰雪灾害袭来时,咸宁日报关注雪灾,情系百姓,发回多组报道,讴歌战斗在冰雪一线的广大干部和劳动者……抗洪抢险,抗击灾害,哪里有灾难,哪有就有咸宁日报的记者。
这是秉持民心、引导热点之责:《网上看民情》栏目,以独特的视角、专业的调查、独到的见解,通过对一个个民生话题进行解剖,成为了市民的良师益友;为引导农民工外出求职,报道农民工外出求职打工的担忧和期望,咸宁日报推出了“崇阳农民工抱团掘金西部”系列报道;南鄂晚报重点打造的《百姓问政》栏目,成为了民生直通车;咸宁日报与东莞媒体联手推出活动,邀请异地打工的“爸爸妈妈”们回家过年……
这是繁荣文化,培育风尚之责:近年来,传承信义的十七天 、“最牛”送气工的“秤杆人生” 、一份“良心账单”的15年旅程 、为了45个苦难的兄弟姐妹 、流淌在血管里的48份爱、 新生婴儿周良权系列报道、“三好女人”王良英系列报道、爱涌隽水河、割肾救夫的嘉鱼警嫂范红梅、为孤儿撑起一片天的大义母亲、勇救落水儿童的4名大学生等一大批典型报道感动咸宁,成为文明新风的代言人。
有一种服务叫品牌
创刊50年来, 《咸宁日报》在书写咸宁城市的发展与巨变中砥砺奋进,在经受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茁壮成长,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做大做强。
特别是近年来,咸宁报业紧跟现代传媒发展步伐,高举文化体制改革旗帜,不断创新办报理念和经营模式,报业经营稳步拓展,品牌影响日益扩大。
从事业到产业,从一元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咸宁日报》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跨越之路越走越远,创新之路越走越强。
在策划中深化服务:围绕重点行业、重大活动、重要节日,策划专题专栏专版等特刊。《南鄂晚报》先后推出了“三·一五特刊”、“楼市大阅兵特刊”、“返乡置业特刊”、“旅游节特刊”。2012年,《香城都市报》的前身《南鄂晚报》在华中地区率先推出首份带有香味的特刊——《中国香城》,当期特刊创收150多万元,创下了咸宁的历史纪录。
在活动中延伸服务:加强互联互动,策划组织活动。咸宁新闻网先后推出了十大女性系列评选活动、保险明星评选活动、十大经济风云人物评选活动等一系列评选活动。《咸宁日报》每年都会推出咸宁房车交易会、大型相亲会、人才招聘会和商品交易会,同时,《咸宁日报》还不定期推出名人讲座、组织大型晚会,这些活动的举办,既扩大了咸宁日报的影响力,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渠道中做大服务:推进多元发展,拓宽创收渠道。2010年,《咸宁日报》正式在城区闹市中建设阅报栏,全省地市州媒体专门前来取经,推介咸宁日报阅报栏经验;2012年,咸宁新闻网在公共场所推出电子显示屏,集新闻阅读和广告发布于一身,深受市民和商家喜爱。
在品牌中做强服务:充分利用《咸宁日报》的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推进集团化运营、公司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壮大集团实力。主要是推进全媒体营销,做大文化传媒公司经营,做强印务出版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合资合作创办经营实体。
有一种传承叫坚守
50年栉风沐雨,咸宁日报人紧扣时代节拍,抒写崭新华章。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50年来,一代代咸宁日报人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锻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全面、作风过硬的采编队伍,铸就了党报发展的坚强根基。
这是一支优秀卓越的队伍,他们把素质写在报纸上:目前,集团在编在岗人员200余人,其中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18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3人。
这是一支作风过硬的队伍,他们把脚步写在大地上:“三贴近”、“走转改”,成为咸宁日报人的行为习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带铺盖下乡,蹲点采访;八十年代跋山涉水,采写来自山区库区边区的报道;深入1998年特大洪灾、2008年特大冰灾第一线,弘扬“抗灾精神”;2012年,咸宁日报记者垄上十日行,深入田间地头,与普通劳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咸宁日报记者多次深入全省各地,参加荆楚行大型采访活动;2013年,咸宁日报记者在酷暑中,走进一线建设工地,与建设者同行,并组织社会企业,为建设者送清凉……咸宁日报人的足迹,遍及鄂南山山水水。
这是一支乐于奉献的队伍,他们把爱心写在善举上:到通山县三万联系村去捐款、到通城县贫困村去开展义务植树,实施精准扶贫、为灾区人民捐款、向贫困生捐助等等,咸宁日报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在一场场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一支追求卓越的队伍,他们把收获写在事业上:2003年,咸宁日报获得全省抗击非典集体和个人三等奖;2007年,张大乐同志被评为全省优秀新闻工作者;2016年,咸宁日报记者部被评为全国优秀团支部……
翻开《咸宁日报》,一篇篇报道跃然纸上,力透纸背。据不完全统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咸宁日报评出好新闻2000多篇(幅),有近千篇(幅)新闻作品被中央、省级报刊转载。近些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咸宁日报》共有200多篇作品获湖北新闻奖和市州好新闻奖,其中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4篇。
有一种转型叫融合
横空出世的新媒介、新技术,搅动着媒体竞争固有的格局。
长期以来,《咸宁日报》已形成“采编、广告、印刷、发行”格局。在新媒体的不断冲击下,是加快转型,还是固步自封?《咸宁日报》毅然选择了前者,走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建设平台,提升党报舆论宣传的公信力:2006年7月1日,由中共咸宁市委主管、咸宁日报社主办的咸宁新闻网正式上线。2007年12月,咸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整体移交咸宁新闻网。2009年3月9日,咸宁新闻网推出多媒体数字报。2012年3月8日,咸宁市政府门户网站英文版正式上线。2012年12月,咸宁新闻网注册资金100万,成立湖北南楚网络传媒公司,具体运作电子显示屏。
延伸平台,扩大党报舆论宣传的传播力:2007年9月,咸宁新闻网跟联通公司合作的《咸宁手机报》正式上线运行。两个月后,移动版的《咸宁手机报》上线运行。2013年8月,根据湖北省省委、省政府会议纪要,《咸宁手机报》正式并入《湖北手机报》,改名为《湖北手机报咸宁版》。2014年1月,《掌上咸宁》客户端正式上线运行。
创新平台,增强党报舆论宣传的影响力:咸宁日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分别于2013年、2014年正式运营,目前共有粉丝9.5万人。2014年3月,《咸宁新闻网》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正式上线运营。2015年3月,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政府新闻办主管、咸宁新闻网承办的《咸宁发布》微信公众号上线运营。
今天,伴随新一轮传统媒体提质和与新媒体的融合,《咸宁日报》正向着强化主流舆论阵地、占领主流舆论高地再度发力。
辉煌五十载 豪迈再起航
荣誉记载着过去,使命引领着未来。
50年的探索与奋斗,50年的积淀与升华,咸宁日报人具备了创造更加辉煌业绩的能力、实力和活力。一手抓媒体,一手抓产业,浓墨重彩地描绘新的发展画卷。
回顾过往,不仅是回顾自己的荣光,更重要的,是坚定前行的自信。
面向未来,我们将在责任中坚守: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高扬主旋律,保持高品味,打好主动仗,激发正能量。充分发挥党报媒体的引领作用,打造媒体特色,提升传播质效。
面向未来,我们将在挑战中坚守:在媒体融合中拓展空间,在媒体创新中谋求发展,着力构建咸宁最大的媒体融合平台,着力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面向未来,我们将在发展中坚守:我们将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壮大集团实力,推进集团化运营、公司化经营、多元化发展。
面向未来,我们将在竞争中坚守:我们自当励志奋发,改革创新,尤其要转变传统的办报模式,大刀阔斧地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让咸宁日报人的创业激情竞相迸发,全力以赴构建区域性新型传媒集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坚信,咸宁日报传媒集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奋勇开拓,创新进取,不断实现自我突破,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书写党报集团更加辉煌的新篇章作出更大的贡献。
辉煌五十载,豪迈再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