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记者驱车来到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委会,放眼望处,只见一栋栋瓷砖贴面的小康住宅“星棋密布”,一条条通村通组的水泥道路宽阔平坦,一道道绿意盈盈的青山坡地层层相连……昔日“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的景象已不复存在。
大坑村是通山41个贫困村之一,有8个村民小组,525户、1957人,其中精准扶贫户130户;拥有耕地面积1400亩,其中水田660亩;林地面积8800亩,其中有林地5700亩。
“我们村子不大,但是有一些独特的资源,村里利用这些资源,‘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点燃了群众脱贫致富的激情。”村支书谭宝玲说,继去年23户群众脱贫后,今年该村将会伴随107户群众的脱贫,而整体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我家能在今年实现脱贫,与镇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帮扶密不可分。”记者在8组见到贫困户陈绪彪时 ,他和爱人谭风杨正在野外忙着放牧牛羊。他说,作为纯女户帮扶对象,他的两个女儿都在大学读书,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低于4万元。是副县长金大德连续多年的对口帮扶,资助他两个孩子上学,并支持他买回2头母牛、11只羊、8头猪,开始走上养殖致富之 路。
“信息和技术,就是我们富起来的‘两条腿’。”4组村民袁观强说,2010年他在扶贫部门的支 持下,联合4户群众办起牌楼枇杷合作社,种植枇杷200亩,前年起又通过推广套袋管理技术,使产量提升了20%。如今,他的合作社已吸纳周边近200户群众入社,发展枇杷种植4000多亩,年产量超过 10万公斤,注册的“隐水洞”牌枇杷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每公斤单价因此高出当地市场2.5元 ,社员年均收入超过了1万元。
“就是这种大户带小户、一户带多户、多户连成体的帮扶模式,让我村群众人人都有了脱贫项目,个个都有了致富门路。”谭宝玲告诉记者,目前该村结合山多荒地多的实际,形成了以大理石加工、运 输、务工为主,以农、渔、牧业为辅的生产格局,兴办的2个枇杷种养合作社、1个香菇种植合作社、 1个小龙虾养殖基地和1个生猪养殖协会,先后吸纳60余户贫困户参与经营,全村仅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人员就达到600多人。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大坑村的脱贫规划里,还有一个正在实施的大项目:今年内完成60千瓦光伏发电一期工程建设,带动20户群众通过国家扶持的清洁能源发电补贴,实现稳定脱贫。 (咸宁日报记者 柯常智 通讯员 孔海涛 熊虎 刘敏)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走进贫困村】咸安官埠桥镇河背村培育脱贫产业
下一篇:
扶贫先扶智——记咸宁人才工作助力精准扶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