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老湾回族乡的柴民村,既不临湖,又没有土地和产业,唯一的资源就是中洲和子新洲两座原生态小岛。长期以来,村民靠着中洲芦苇对外发包后,每人获得500元/年的收益,远不能解决温饱问题。
如今,在“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春风吹拂下,他们自我投资自我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扶贫之路。
自我投资,全体村民当股东
4月13日,夜幕即将降临,柴民村的渡口上,42岁的邹营普从兜里掏出票根。“今天情况不错,一个下午我就收了十几张,估计大家收的都不少,晚上开会我们还要汇总。”邹营普对前来采访的记者高兴地说道。
邹营普既是旅游公司的安全员,也是旅游公司的一名股东。这个由村民集资建立的旅游公司,是柴民村探索出来的一条扶贫之路。
“看见周边红火的旅游市场,听旅游发烧友讲述村里有发展旅游的基础,大家心痒痒的。” 42岁的柴民村村支书王德艳说。今年2月22日,柴民村两委班子商议,把风景发展为产业、将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让贫瘠的荒地变身为致富的金土地。
创业资金从何而来?两委班子想出了“致富血”自己造的想法。
王德艳说,村民集资办公司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每户按3000元一股方式入股,年终按收益分红。
自我发展,男女老少齐上阵
“眼见村干部都行动起来了,村里、洲上两头跑,我感觉自己身上也有了一股劲,拿着3000元便加入了建设队伍。”村民潘军军是第一批加入的股东,望着挂在胸前的工作牌,露出骄傲的笑容。
3月12日,在子新洲土木工程基本完工时,旅游公司已吸纳了40多名股东。和其他村企一样,除了给集体带来收益,还兼顾村民就业问题。
白天服务游客,晚上开会总结。上至年过八旬的老人,下至二十出头的小伙儿,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愿望:宣传家乡生态资源、吸引外来投资者。
老湾回族乡组织委员、统战委员杜丹介绍,柴民村已形成政府指导、两委引导、群众主导的发展模式——村民入股,自愿投资,义务投劳,统一经营,民主管理,自负盈亏。
3月19日,旅游公司正式营业,当日客流量达到1500人。许多村民要求入股,多入股。公司筹备资金从12万元增至60余万元。旅游,渐渐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新产业、新引擎。
自我积累,人人都是主人翁
穷不可怕,思想贫穷才可怕。柴民村经历了一场思想转变的阵痛。从无人拥护到如今众人齐心,村民的观念也一次次升级。
王德艳介绍,截止目前,旅游公司已有205户入股,其中195户以资金入股,另10户贫困户,由洪湖市精准扶贫驻柴民村工作队——团市委出资3万元入股,年终按收益分红,帮助扶贫脱困。
60出头的李少成原先在沿海地区跑海船,每月拿着8000余元的高薪。得知村里办旅游公司,他毅然辞工返乡。而今,他的工作就是在江上开渡船,两点一线地运送往返游客。
“自己富有不算什么,难得是集体致富。以前,村里没有摸索到正确的致富路,我们只好各顾各;现在有这么好的产业脱贫金点子,我肯定要回家,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李少成朴实地说着。
目前,旅游公司大小事都由村民自己作主,账目也摆在办公室供村民随时查看。投入基础设施25万余元,累计营业额已过11万余元。(荆楚行记者 张珂 安娇姣 郭江峰)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金钥匙”打开致富门——看监利县如何依托土地流转力促扶贫攻坚
下一篇:
荆州市扶贫攻坚明确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