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城乡居民幸福感大提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向东宁报道:咸宁,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多远?
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大类34项监测指标体系,至2015年,我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明显加快,有13项指标基本实现。
通山县大畈镇板桥村支书刘鹤鸣认为,小康离自己并不遥远。近年来,板桥村探索了“二次流转、资源共享、共同致富”的模式,通过招商引进龙头企业,解决了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通过政策资源与基地对接,解决了土地流转难和农民持久增收难问题,让资源变资本,村民变股民。
我市全面推广板桥模式,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幕阜山片区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1397个,规划投入资金1856亿元。2015年,投入资金6325.9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03个;投入资金7795.2万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02个;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45万元,培训实用技能5345人;投入资金2633万元,对300户贫困户实施扶贫搬迁。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生活更加有保障。市委、市政府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原则,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出台《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实施办法》,落实“先保后征”。实施香城创业计划,设立3000万元创业专项扶持资金,设立1亿元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新建创业基地11个。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惠及19.79万人。完善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障。探索先租后买、共有产权的运营模式,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8.94万套,新增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73万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3.5万户。
居民的幸福感大幅提升,本地微信公共账号发布的“我大咸宁又获殊荣”——去年咸宁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获批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等,屡屡得到市民点赞。现实中,城乡居民实现了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共建共享。2015年,我市公共文化“三馆一站”服务群众200万人次。6个县市区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通过省级以上评估验收,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统筹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明显加快,60个村被评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18个村荣获省级绿色示范乡村,12个村被命名为全省宜居村庄。在全市GDP跨入千亿元俱乐部之际,201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3534、11980元,年均增长11.4%、13.3%,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
编辑:hefan
上一篇:
咸宁市强化问责追责全面从严治党 政治生态不断优化
下一篇:
咸宁高新区打响项目建设大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