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祖传绝技,却把自己种植的茶叶挤进了“湖北十大名茶”行列;他没有进过大学校门,却有3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专利;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自己的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被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成为全省唯一被中国科协编入《中国农村能人》一书的“能人”……
他就是湖北川玉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加川,以蛰伏茶园十八载的创业生涯,把自己经营的茶叶基地打造成“全国科普惠农先进单位”、“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种植的茶叶连续15年被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茶,生产的川玉春笋、川玉芽茶、川玉乌龙、川玉御叶等9个川玉系列有机茶产品,先后荣获第三届、第四届、第六届国际名茶金奖、“湖北十大有机名茶”、“湖北省著名商标”、“湖北名牌产品”、“湖北十大特色名茶”、“第九届中国农博会农产品金奖”、“第二十届上海国家茶文化旅游节中国名优茶金奖”、“第七届中国有机食品博览会金奖”、“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金奖”;自主研制的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查正清”,以处于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通过国家农业部鉴定,获得国家工信部的生产许可。
一腔热忱,投身有机茶种植
现年56岁的张加川,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高中毕业后,先后务过农,做过奶牛场农工、公司业务员,当过装饰公司老板。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张加川在外跑业务时,发现市场上的茶叶比传统农作物的经济效益要高出好几倍。于是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创业计划。他想,咸宁虽是中国茶叶之乡,却没有高品质的名牌茶,而且许多茶场都走入低谷、生存困难。但茶叶毕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品,市场前景巨大。何不利用家乡丰富的荒山资源,走高品质的有机茶种植之路,在茶叶之乡打出自己的品牌,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呢?
抱着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心态,张加川先后到了一些名茶产地参观考察。这一参观考察,更坚定了他的决心:关掉装饰公司转行种植有机茶。
“要做就做最好的。”张加川凭着这股信念,于1998年8月回到家乡咸安区汀泗镇彭碑村7组,开始了种茶制茶的科技兴茶之路。
九十年代末咸宁茶叶发展并不顺利,不少茶山变荒山,故而所有的亲人朋友都反对张加川的这个决定。认为他这是疯狂之举。母亲说“儿啊,人家往外跑,你却往屋里跑,好不容易闯出去,回来不怕丢人,高山垴上一桶金,望得到拿不到呀!你真是傻呀!”朋友劝他“百把万元钱存到银行吃利息都有了,何必到荒山上去冒风险搞开发,又不懂行。”妻子也担心他到农村做体力活吃不消。身边的人,都不理解。但是张加川有一股牛脾气,认定的事,就一定要做下去。
他在同村组干部商议后,很快达成了承包160亩荒山的合同。前期投资48万元,开始绿色有机茶种植尝试。
整地、抽槽、施肥、栽苗……在方圆十几公里没有任何污染源的深山中,张加川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床,扛着锄头等工具,一头扎进荒山里。
不懂种植,他虚心求教,多次请有茶叶栽培技术的老茶农来基地指导栽植、布局,传授培育优良品种技术等等。同时,到省果茶研究所参加培训学习,并引进50万株无性系优质茶苗进行栽植,使用有机肥料,创造性地引用“灯光引蛾”技术诱杀茶叶害虫,不使用含化学成分的农药、肥料。
不熟悉制茶,他就带上家乡的茶叶,遍访湖北、湖南、福建的十多个茶叶研究所,借茶叶专家们的知识弄清不同类型茶叶的特质、特性。同时,走遍本地十多家茶场,拜多位制茶名师学制茶。
2000年春,张加川开垦的茶园开始少量试采。他立即将采制好的茶叶带往中茶所请专家评鉴。当时,有机茶市在我国正悄然萌芽,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之后,发达国家更重视有机食品的生产。专家告诉他,他的茶园是一片天然的有机茶基地,茶叶的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于是,他将自己的茶园命名为“川玉有机茶基地”,起名生产的“碧玉茶”同年在“中茶杯”名茶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并迅速打入市场。
张加川说,为了给自己心爱的茶叶起个好名,他曾经颇费过一番心机:碧玉,虽有小家碧玉的寓意,但总觉得有点小家子气。2002年,他决定从他和妻子的名字张加川和朱金玉中各取一个字,更名为“川玉”茶。
从此,张加川用汗水和心血浇铸的“汀泗川玉”有机茶品牌,便成了享誉荆楚、名扬全国的金字招牌。
一份挚爱,埋头“查正清”研制
张加川常说,做一件事,必须做到最好。只有走在行业的前列,你才有生存的空间。
张加川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坚持这样实践的。
2001年,张加川承包的1200余亩茶园出现了严重的虫灾,由于有机茶园不能使用化学农药,市面上也难以寻觅到有效的生物农药。无奈之下,他只好请大量工人前来捉虫。
“人工捉虫试行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其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成本高。”张加川回忆。经旁人点拨,他赶紧向当地一些老农请教,在过去没有化学农药的年代是如何防治虫害的。经过老农的指点,张加川来到茶场,采集老农指定的多种植物原料。由于市场上无法买到,他就四处托人打听采摘。骨子里倔强的他不惜人力物力财力,最终收集到了全部所需植物原料。
对生物高科技一无所知的张加川就这样踏上了研发有机无害农药的道路。为了全身心投入,他毅然决然地带着妻儿吃住在茶园。
每天天蒙蒙亮时,张加川便起床来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附着在茶叶上的害虫的生理变化。烈日当头的中午时分,他也会准时准点地出现,期盼着自制的生物农药能对害虫起到几分作用。半夜寂静的茶园间,张加川依然打着手电筒,埋头记录害虫的变化参数。
虫害活跃的季节,张加川就坚守在茶园,每天反复实验。记得刚刚实验的第二年,他的妻子就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强,在狠狠地数落了他一番之后,带着孩子回家了。
然而,愈挫愈勇的张加川并没有因为妻子的一时不支持而放弃,依然埋头在茶园实验:来来回回不停搭配植物原料,曲曲折折不断尝试消灭害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达成功决不罢休。
“妻子见我如此执着,渐渐地由不理解到理解,由不支持到重新回到茶园,协助我开展实验。”张加川说,经过7年努力,他精心配制出的除虫害方法不仅有效,而且还无农药残留,潜心研制的“查正清”杀虫剂终于初见端倪。
2007年,在市科协等部门牵线搭桥下,张加川的川玉茶业有限公司与湖北大学开始合作,联合建立了湖北有机茶病虫害生物防治研究所,共同申报的“湖北省有机茶标准化种植与加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湖北省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查正清’在有机茶园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等3个项目,均按照要求完成了研究计划与任务,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书。
2011年,经过1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加川顶住各方压力,投资800万元研制的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查正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局授权的专利证书;2013年7月,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9月,“查正清”通过农业部鉴定,获得国家农药使用许可证;今年5月,经国家工信部批准,正式给予生产许可。
目前,省农业厅已将“查正清”作为生物农药,列入国家农业部“两减”项目,在全省推广应用。
一片丹心,点亮科技富民路
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园,细看是花园。
到过川玉茶业有限公司茶叶基地的人都知道,张加川如今拥有的1200亩茶叶基地,就像是一座科技之园,无处不闪耀着科技之光:实行的茶树、桂花树、香樟树立体种植模式,怡然把茶园打造成了道路植有香樟树、茶树间植桂花树的生态种植园,成为全国首创。
张加川说,采用这种模式培育出的茶叶,既吸收了桂花树散发出的精油,提高了茶叶品质,又通过桂花树的半遮阳方式,避免了茶叶长时间被紫外线照射,促进了茶叶的生长,提高了茶叶产量。
透过张加川持之以恒对科技兴茶的执着和潜心经营的茶园,人们不难发现,他的“川玉茶”之所以能在短短几年内迅猛发展、独占鳌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秉承有机生产理念:立足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不断攀登新高峰。
记得有机茶在我国刚刚起步时,其市场价格比常规茶高出30-50%。之所以有这么可观的经济效益,关键点在于首先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土壤肥沃、无污染;其次是选好茶树品种;三是施肥和灭害虫。其中,施肥不能施化肥,灭虫决不能用化学农药。
18年来,张加川对有机茶种植的这一“铁规”,不仅长期坚守,而且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不断给茶叶种植赋予新的元素。
“目前,我正在培育一种新型的茶树,春季可以采茶,秋季结籽可榨成茶油。”张加川告诉记者,这种新型茶树培育成功后,经济效益将会在现有基础上成倍增长,前景十分可观。
“我种茶的最大梦想是,不仅要自己带头致富,还要带动大家一起致富。”张加川说,一旦这个新型茶树品种培育成功,也就离他打造优质名茶、带动父老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梦想更近、更真了。
“我们在茶园里劳动,每年不仅可以挣到1.5万余元的固定收入,而且还学到了种茶技术,生活充实多了。”附近的村民高兴地说,自从有了川玉茶园,村里抹牌赌博的人少了,上山采茶的人多了;扯皮拉筋的人少了,争当种茶能手的人多了。
如今,伴随川玉茶业的成功和知名度的越来越大,川玉茶园不仅发展成为咸安区党员“双建双带”基地和德育教育基地,而且还是咸宁市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了周边4个村、18个组的群众,常年前来从事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制作、茶园生产管理等。
我们相信,随着有机茶市场在我国的俏然兴起,张加川依靠科技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梦想,必将伴随川玉茶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而愈发绚丽多彩!(记者 柯常智 通讯员 许武)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金学庆:养殖山羊闯富路
下一篇:
三农工作稳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