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市的工作创新点多、突破点多,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句话是省委省政府给予咸宁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的肯定。
改革创新,让咸宁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明显。
政务创新挖潜力
政务服务中心是方便老百姓、服务市场主体的主阵地。11月,记者在服务中心看到,市民们办理各种手续非常便捷。
有老板说:在政务服务中心,办事不求人、办事不磨蹭、办事不折腾,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成为群众认可的口碑。
成立于2010年的咸宁市政务服务中心,改革创新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中心继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善收费“一表制”等改革举措后,2013年下半年起,又强力推进政务服务 “二次创新”。
“二次创新”倒逼咸宁市所有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单位,从“讲条件”到“无条件”,纷纷将所有审批和服务事项全部归并集中到一个科室,整建制进驻中心。办事员、科长、分管局长在中心窗口“常年坐诊”,“挂号”、“看病”、“抓药”都在窗口,别无“分店”。
咸宁市人社局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养老、医疗、工伤、就业和失业登记等业务,整体进入中心。进驻之日起便开展服务技能教育培训和考核活动。仅一个月,便办理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5008件,其中即办件4911件,没有一个投诉件。
2014年4月,咸宁市首次“晒”出权力清单、亮出“权力家底”。市直53家单位按照10个种类共申报了1325个项目。市政府清理专班严格会审,最终确认市本级申请办理事项594项。共取消、暂停、下放行政审批和服务管理事项731项,减少55.2%。
权力清单的建立,使申请事项的办理程序、所需材料、收费标准和办事时限更公开,部门行政权力的内容更透明,保证了企业和老百姓明明白白办事,清清楚楚缴费。
在减事项的基础上,政务服务中心在减流程与减时间上同步做足功课。
中心对689项审批流程进行了精简和确定,统一事项名称,明确申请材料,核定收费明细,制定办事流程图,上墙上网。凡不需要现场踏勘和专家评审的事项,一律作为即办件,当场办结。现在确定的即办件为557项,占市级审批和服务项目的80%。
政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讲述了一个故事。每年3至5月,是全市组织机构办理代码证书年检、换证高峰期,市质监局通过优化办事流程,将法定时限5个工作日的承诺件变为即办件。
崇阳致远运输公司经理宋丽光说,审批“瘦身”后,她也轻松了许多。“你不晓得以前有几麻烦,先要在县运管所登录车辆和驾驶员基础数据,填申办表,再到检测站验车,最后到市里的交通窗口制证和年审。”宋丽光说,“现在,一天全部搞定。”
目前,中心进驻了57家窗口单位,群众找政府办的事项,都可以在政务服务中心这座大楼里一次性办完。
2016年全年办件总量为1133000件,办件率94.36%,相比2011年办件总量增加了279 %,即办件率提升了12%。
科技创新增动力
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咸宁靠什么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靠创新——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咸宁发展的迫切需要:咸宁工业经济总量不大、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强市之要在走科学发展之路,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最优的效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咸宁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文件,引导和鼓励科技创新。
在政策引领下,咸宁科技创新风生水起。
高新区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我市高新区积极扶持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本土产业和产品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
在咸宁高新区内的湖北奥瑞金包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于仙超拿起一个250毫升容量的纤体铝罐说:咸宁工厂的厉害之处在于科技含量,这个铝罐就是独门绝技。
过去,高档饮料倾向选择螺旋盖的铝罐,但这种铝罐由于密封技术达不到,只能依赖进口。如今,经过企业技术攻关,这一国内最新的铝罐只在咸宁生产,而且铝罐重量仅23克,比普通铝罐轻了近一半。预计明年年产值超过40亿元。
科技部门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全市科技部门立足咸宁的发展实际,积极为企业穿针引线,牵线搭桥,进行产学研合作。
武汉喜玛拉雅光电等38家企业与清华大学等30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00余项,清华大学车载燃料电池研究院项目进展顺利。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大学也纷纷来咸与企业联姻。目前,咸宁的重点企业基本上全部与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企业与个人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我市设立2.1亿元创业扶持基金,建设25个创业孵化基地,获批省级众创空间3家,孵化创业实体3600余个,使创新创业成为咸宁发展的支撑点。
湖北瀛通电子通过了SONY——GP环境物质管理体系认证、LS09001、LS01400、ROHS体系认证、产品3C认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7项目,其中发明专利11项,获得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500万项目资金,率先在全市重大专项方面实现了零的突破。
市科技局提供的一组数据,更能直观的反映科技创新已咸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器。
201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9家,预计2016年底高新技术企业将达到130家左右,是2011年底数量(11家)的11.8倍。
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326.96亿元,实现增加值85.96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35%。预计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增加值100亿元左右,是2011年底(22.86亿元)的4.4倍;占GDP的比重8.9%,比2011年底(3.5%)提高了6.4个百分点。
2016年预计全年全市专利申请2000件,是2011年底(606件)的3.3倍;专利授权1000件,是2011年底(309件)的3.2倍。
随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对咸宁市绿色崛起战略的实施引领、驱动作用将得以充分释放。
金融创新添活力
近年来,我市金融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念,实施金融领先,开展金融创新,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推绿色崛起。
省政府以鄂政阅印发《咸宁市设立中小企业续贷“微笑资金”》,副省长曹广晶批示:“咸宁的经验值得借鉴”。
“金融领先”是一种“反弹琵琶”的金融工作思路,一反以往“先搞企业,再搞金融”的惯性思维,实施“先搞金融,才有企业”的新思路。
在咸宁,金融领先引领金融创新不是空谈,它体现在一次次摸着石头过河。
2014年4月3日,咸宁市政府在全省第一家与武汉大学签订市域金融工程合作协议,市县联动、两级共创,实施七大工程:区域特色金融中心建设工程、核心产业金融工程、财政杠杆金融工程、电子商贸物流金融工程、市域经济发展战略与金融风险管理工程、市县互动工程。
双方商定:未来3年,努力实现咸宁社会融资规模持续增长、金融体系扩容增量、资本市场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初步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建立。
2015年6月7日,咸宁启动香城产业引导基金。由市财政出资20亿元作为引导基金,通过募集社会资本,发起设立50亿元的香城产业引导基金,放大形成总规模150亿元的产业基金,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激发更多的社会投资与产业、企业对接。
目前,已落户12家基金公司(基金),与40余家基金公司正在对接洽谈、达成基金投资意向153.2亿元。
可以说,咸宁的金融创新亮点频闪。
咸宁创新的“微笑基金”,让企业过桥不再难。“微笑基金”由政府(市财政)、国企(市金投集团)、银行三方合作,将贷款通过第三方受托支付发放到企业,专门为小微企业还贷续贷提供周转“过桥”服务。截止9月21日,累计为414家小微企业提供续贷服务、金额27.86亿元,相比以往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或民间借贷过桥作法,为企业节省融资成本1.2亿元。
咸宁在全国首创“银政保集合贷”,以四两撬起千斤。“银政保集合贷”以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工行按基金1:10放大,人保财险公司对贷款提供保证保险,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截至8月末,累计为91家小微企业成功融资2.98亿元。
咸宁创新“税易贷”,让纳税信用成为资本。“税易贷”联合市国税、地税搭建银税合作机制,发放纳税信用贷款缓解小微企业担保难。截至8月末,“税易贷”项目已为16家纳税信用A、B级企业发放信用贷款2100万元。
市金融办提供的一组数据也显示了金融创新的成效。
目前,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9家、保险机构27家、证券公司营业部3家。“十二五”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9.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038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2.8倍、2.4倍。
咸宁连续13年被省政府授予“金融信用市”,近四年综合考评位居全省前3名,成功获批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市。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喜迎党代会⑤】脱贫攻坚的咸宁行动
下一篇:
【喜迎党代会③】生态保护的咸宁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