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大舞台”跻身全省优秀文化品牌、“一五一十”工程叫响全国、缔结国际友好城市7个……《政府工作报告》中呈现的一系列精彩文化章节,引发与会代表和委员的共鸣。
与经济亮点相得益彰的,是我市不断提升的文化软实力。连日来,围绕文化传承、文化产业、文化品牌等问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挖掘特色,赓续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十六潭公园、青少年宫、嫦娥广场等对外开放,博物馆、竹博览馆、潜山古寺等相继建成,香城泉都品牌越擦越亮。
一系列咸宁元素的“走红”,引发大家对本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的探讨。以《嫦娥》实景剧为例,孙和平委员认为,《嫦娥》以桂花、嫦娥、月亮为元素,对咸宁的嫦娥文化,经过挖掘和整理,成功在传承中提高了文化知名度。
《嫦娥》的火热,为我市传统村落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样本。王向阳委员表示,我市被省文物局列为全省唯一传统村落试点地区,重点确定了50多处传统村落,要进一步分三个层次进行保护。
崇阳提琴戏入选国家级名录,通城县瑶族拍打舞、通山县杨芳豆豉酿制技艺等17个入选省级名录;省级保护项目“赵李桥黑茶制作技艺”“通山木雕”“镇氏风湿病疗法及马钱子秘方”正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对此,梁斌斌委员表示,非遗是极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要加大对我市非遗的传承性开发力度,在建立图文声像资料等抢救性开发的同时,要建立传承基地和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整体性保护,且要通过振兴传统工艺、发展文化旅游进行“生产性传承”。
代表、委员达成共识,实施城市文化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永安阁、冯京公园等“城市符号”,同时实施“乡土文化百人工程”,发掘、保护和传承咸宁农村特色文化。
厚植优势,塑造品牌
如何厚植资源优势,搭建文化大舞台,打造地方文化精品?
胡春雷代表说,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科学规范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体系、配套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五个体系,积极创建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冯晓光委员建议,政府部门要尽快形成共识,支持打造具有唯一性的“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将“赤壁青砖茶”品牌上升省级公共品牌层面和发展战略,进一步出台对茶产业的扶持措施,在加大政策扶持机制上形成合力,壮大青砖茶产业的实力,使“赤壁青砖茶”实至名归。
在全市众多文化品牌中,温泉休闲文化最为人瞩目。我市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地热水年总储量达700万吨,“一城十二泉”。
“从第一届到第八届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温泉正牵动中国与世界更多热切的目光。”杭莺代表认为,“温泉之乡”要“香”起来,就必须以“大文化”的理念塑造温泉文化。
杭莺建议,将三国历史文化,鄂南山水文化、桂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向阳湖名人文化,汀泗桥、黄袍山等红色文化作为温泉文化的丰富底蕴,将温泉资源植入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核,捆绑式发展以温泉文化为主导的旅游产业。
补齐短板,开发开放
“补齐短板,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家一致认为,实施文化项目带动工程,打造文化休闲、文化创意、影视娱乐等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富有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基地。
在公共文化资源“短板”方面,张旺宝委员认为,不光要恢复古老的文化资源,也要建设一批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现代文化资源。既要“高大上”,也要“接地气”。他建议,通过采取“PPP”、“BOT”等社会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加大对文化工程的投入。
李雪梅代表认为,资源中的“文化”不是抽象概念,而应该是故事情节的展现。人们记住了故事内容或对故事情节感兴趣,也就赋予了文化内涵。开发文化资源,关键要把故事讲好,根据事实讲述历史故事,整理史料,形成文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围绕实现文化与旅游联姻目标,周志专代表说,加快提升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构建“一心两轴五区四点”旅游格局,支持“五区四点”景区景点开发,培育旅游市场,推介“舌尖美食”,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积极争创湖北旅游强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与韩国太白市和义王市、匈牙利威莱士艾及哈兹市、法国奥贝维利耶市等国际友城经济文化互动,加快建设中瑞咸宁示范项目、“法国之家”。
梁斌斌委员认为,我市对外交流和合作这一块有很大空间,要以文化为起点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播。职业教育要借此契机走出国外,湖北科技学院和中职学校的思路应该更开放一点,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互动。(文/记者 王凡 图/记者 张大乐)
编辑:Administr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