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剧是听觉艺术,就是用声音塑造形象,传递思想。
广播剧的独特魅力是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听众的想象力。听众在收听广播剧时,会不自觉地依据接收的声音元素生发出无限的想象,在虚拟的空间里自由塑造人物、营造场景、揣摩细节。这个想象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二度创作”,这种创作会带来快感。
在新媒体竞相发展的当下,将我市“打传英雄”张亮的故事,运用广播剧的艺术形式予以深化提炼,实现再度传播,这是一种艺术创新,也是一种宣传创新。
在听完广播剧之前,我编过有关张亮事迹的新闻稿,也看过《飞箭》的剧本,因而感触很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编剧者成功解决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转换之难”,通过形象塑造,在听觉世界成功确立了“张亮精神”。
《飞箭》剧属于非虚构作品,由于受到“真实性”的严格限制(不能随意虚构),再受到案情复杂、时空跨度大、人物众多,而剧本演播时间短、只能以对话为主等多方面限制,其创作难度非常大,就像“带着镣铐跳舞”。
可喜的是,该剧通过截取几个关键情节,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并辅以必要的“旁白”和音效处理,生动再现了张亮等破获“云在指上”特大网络传销案的曲折过程。特别是在矛盾冲突、人物交锋中,成功塑造了“打传英雄”张亮的个人形象,展现了工商人的群体风采,并由此成功确立了“张亮精神”,——那就是履职尽责、追求卓越的敬业精神;正气凛然、勇于担当的大无畏精神;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精神……
当然,任何文学艺术,其塑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越是丰富和矛盾,就越能激发受众参与艺术创造的热情。从这个角度看,我希望《飞箭》能更“抓心”些,就是进一步深挖和呈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让听众更深刻地感知他在遭遇打击时的内心纠结与苦闷,还有那些两难中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