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章文静 刘震 实习生 简美庆 兰赟娜 通讯员 杨柳
3月11日清晨,咸安区南方中医门诊部的药香已漫出门帘。诊室内,母连锦指尖轻搭脉枕,对面坐着连夜从外地赶来的患者。这场景,在母连锦的诊室里已重复了28年。
2025年3月,这位坚持“把脉问诊也是学雷锋”的中医师,被授予第十批湖北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母连锦生于华佗故里,长于中医世家。少年时随姑姑翻山越岭采药的经历,让他熟识500余种药材的脾性。“七野生何首乌,去掉杂质后剪头去尾,再进行九蒸九晒”,如今52岁的他谈起中药材的炮制,仍然热情满满。
1997年创立南方中医门诊部时,母连锦将“百年中药柜”放置在候诊区——这件老物件映照着他想将中医国粹薪火传承、蓬勃发展的决心。在母连锦的影响下,儿子、女儿、外甥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中医,他还收了15个徒弟,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母连锦说:“希望通过拜师、收徒、师承,让中医人迅速成长起来,继承中医脉络、弘扬中医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让中医中药更好地惠及百姓、服务群众。”
如今,母连锦的诊室已然成了青年中医的实训基地。
在母连锦诊室的桌面上,中医书籍和历年来的病例摆放得整整齐齐,发黄的病历本上记录着近30万例诊疗故事,家住咸安区向阳湖的万婆婆就是其中之一。
“我记得2019年的时候……”母连锦回忆,家住向阳湖镇的万婆婆因严重的肺心病导致心肺功能衰竭,生活不能自理。当时,在了解到老人家庭困难的情况下,母连锦坚持无偿为她治疗。
如今,在母连锦的精心治疗下,现在的万婆婆做家务、下地种菜都不在话下。当日,记者跟随母连锦来到万婆婆家:“今天再过来给您把把脉,开个方子,保准给您调理舒坦!”正从菜地回来的万婆婆说:“母医生不收我的钱,还上门给我看病,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万婆婆拉着母连锦的手舍不得分别。
跟随着母连锦的脚步,记者又来到汀泗桥镇古田村胡爹爹家里。
“水要覆盖药材先浸泡半小时再开火煎,水开后再小火煮20分钟,药效会更好。”母连锦给胡爹爹复诊后,反复向他叮嘱煎药方法。“你总是这样大老远的过来给我把脉、煎药,我肯定能活到99!”胡爹爹患有慢性病,需要精心调养,母连锦考虑到他年纪大腿脚不便利,便定期在下班后专程上门为他诊疗。
“每一位病患者,都关乎一个家庭,所以每次接诊,必须耐心诊断,细心用药,确保疗效。”母连锦说。
28年里,母连锦的药箱陪着他行走在田间地头,出现在患者家中,累计行程4.2万公里;坚持为福利院老人送医送药送温暖,先后免费为600多名福利院老人诊治疾病;组织医疗队到下乡免费为村民体检;累计捐款12万余元帮扶15名高中生和大学生……
当晨光再次漫过“百年中药柜”,母连锦又翻开新的病历本。28年如一日的中药香里,母连锦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生命至上”的誓言,用行动证明:雷锋精神不仅是助人为乐,更是专业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深度融合。正如他所言:“中医的根在民间,学雷锋的路在脚下。”
编辑:但堂丹
2019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诊疗...
9月7日,在服贸会服务机器人专题展区,一款中医AI机器人为观众把脉。这家企业的中医AI机器人可通过中医诊断方式与人交互,并...
选取部分适宜中医康复理疗病种实行按床日付费、门诊日间付费,白天住院,晚上回家,不收取门槛费,既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特病...
咸宁新闻网讯(记者 庞赟 郑璐)11月1日,市中医医院10多名医务人员来到温泉办事处桂花路社区,为小区居民们进行义诊。 ...
对于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养老难等问题,吕建中建议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机械等,通过打造数...
万红梅还建议,将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全省医保支付范围内,加强生殖中心专科建设和技术协作,规范诊疗行为,正确...
多年来,母连锦坚持为福利院老人送医送药送温暖,组织医疗队到农村送医送药,免费为农民群众体检治病,帮扶困难家庭,捐资助学。
通讯员刘亚琴吴忠廉2月5日,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赤壁市龙佑防控冠状病毒肺炎医学观察区进行实地采访。脱下防护服,进入工作区休...
咸宁网讯记者朱亚平报道:近日,喜欢打网球的周先生手臂疼得受不了,医生说是肘关节发炎了,被称为“网球肘”。市中医院治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