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青岛7月1日电 当前,网络、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很多诱惑和陷阱。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检察院的办案检察官结合近年来办案实际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对电信诈骗应该保持警惕,一些打着购物、贷款等幌子的诈骗手段也应引起注意。
花样一:以提高信用额度为幌子,骗人转账
20岁出头的侯某是青岛平度人。2018年夏天,他和自己的小学同学白某一起合租,并从白某处学会了通过办理所谓的“网贷”业务赚钱。
“网贷”业务很简单。第一步就是通过微信群发软件广泛发布贷款广告。为了增加“广告”的覆盖面、阅读量,他们还在微信群里发送换群广告,增加群的数量。
等有人主动加为微信好友后,侯某、白某就会让他们发送支付宝芝麻信用积分。然后,根据他们的积分推荐网络贷款平台,让他们按照平台要求填写贷款信息。贷款平台会根据规定审批并下放贷款。
整个贷款流程和侯某、白某没有任何关系。但是,通过在微信聊天的过程中,他们可以了解对方是否懂网络贷款业务,如果对方不懂,就会成为他们下一步的诈骗对象。因为,大多数他们的“客户”都想提高贷款金额,于是,他们就会借机告诉对方可以通过帮忙刷流水的方式提升贷款额度;或者帮对方办理贷款软件分期。
已经通过网络贷款平台成功贷款的受害人,这时往往已经对他们深信不疑。接下来,就会按照他们的要求,将自己的刚刚贷款所得款项转过去。收到钱后,两人先是拖,之后就不再回复玩消失。
花样二:朋友圈卖手机和配件,收款不发货
今年19岁的杨某喜欢泡酒吧,大手大脚的花钱自然入不敷出,于是打起来网络诈骗的歪脑筋。
他先是从朋友处要来一个没有经过实名认证的微信号,给自己换了个女孩的头像,起了个假名“李欣”。然后,就用这个微信号大量的朋友和群聊或通过朋友圈互发微信二维码的方式加微信好友。
当好友数量足够多之后,杨某就将之前保存的二手手机及配件的照片配上文字后发到朋友圈。当有人信以为真,通过微信询问二手手机的事情,他便会与人商定买卖价格,并要求留下收货地址。
然而,杨某却并没有手机或者配件可以发出。等对方催货时,杨某先是拖,然后再将这些客户的微信号推送给朋友王某,让他假扮“老板”“快递”“财务”等各种身份再拖对方一阵,实在拖不住了就将微信删除或者拉黑。
花样三:虚构“花呗”套现
“花呗”是蚂蚁金服推出的一款消费贷款产品,既可以网上购物,也可以线下消费,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很多人都想通过“花呗”套现。而赵某和王某就声称自己能够办到。
2019年赵某和王某在洗浴中心玩,因为身上没钱了,就想着骗点钱。于是赵某就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发了一条花呗套现的微信。很快就有网名“小白猫”的人联系赵某要套现。
见有人上钩,赵某先让她通过支付宝扫二维码的方式元转账1000元。之后,又将“小白猫”的微信号推送给王某,让他继续忽悠对方。
王某在加“小白猫”为好友后,继续骗对方说套现需3000元起才能套,1000元套不了现。为了套现,“小白猫”再次给赵某转账2000元。等收到钱后,赵某和王某就不再理会对方,最后将对方微信拉黑。
检察官提醒,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利用手机网络等诈骗同样需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广大网民在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听不信不转账,切莫贪小便宜吃大亏,掉进骗子的“陷阱”。
编辑:hushao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