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觉得我是英雄,真正的英雄是那些长眠在战场上的战友们,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和平。我要替牺牲的战友们好好地看看新中国、看看他们用鲜血灌溉的土地,如今已是何等辉煌的山河!”——原志愿军老兵孙乃强
◇“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捍卫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原志愿军老兵于作友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摄影/本刊
9月28日,礼兵护送志愿军烈士遗骸棺椁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安葬地宫 杨青摄/本刊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
70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肩负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他们中最年轻的85岁,年纪最大的96岁。他们有参加过松骨峰战役的战斗英雄,有血战汉江南岸的“白云山团”副政委,有鏖战长空的英雄飞行员……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最可爱的人”的鲜活面孔,响起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70年前,当原志愿军炮兵第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高唱着他写的那首后来与抗美援朝一同永载史册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与战友们一道奔赴硝烟正浓的战场时,大家坚信这一战不但将捍卫年轻共和国的安全与尊严,而且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一次有力诠释。
“美帝朝鲜放了一把火,烧了朝鲜烧中国;中国同志快救火,救了朝鲜就是救中国。”今年89岁的王力平曾在原志愿军后勤部第三分部军务科任军务参谋,身体硬朗的他,讲起战场往事连当年的顺口溜都能背得出。据说,这个顺口溜就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口号的早期版本。
老兵们说,抗美援朝战争不是中国人民要打,而是美国当局强加给中国人民。“不打不行,不得不打。”原志愿军46军136师老战士、曾任辽宁省军区参谋长的程茂友将军说,中国卷入朝鲜战争,是美军将战火推进到鸭绿江边,并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如果像抗日战争那样,把敌人放进来打,国家、人民将付出惨重的代价与巨大伤亡。”
但对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一幅数字对比图引人注目: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高居世界第一,中国只有60.60万吨;美国工农业总产值2848亿美元,中国只有574亿元人民币。
并且交战双方武器装备水平也相去甚远。第一批赴朝作战的原志愿军40军118师354团老战士程龙江回忆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美军一个师大约有各种坦克140辆,装甲车35辆,榴弹炮72门,联络飞机22架,而志愿军一个军都没有这些重型武器。
尽管如此,70年后,87岁的原志愿军39军116师老兵赵振声却一语道出当年所有将士的心声:“与祖国的安危相比,还有什么危险和困难是我们不能克服的?”
原志愿军38军113师老战士关长义说:“当年过鸭绿江的时候,就没想过回来,每个过江的战士都抱着用生命保卫新生共和国的决心,视死如归。国家让我去,我就去。共产党员冲在前,打在前。那个年代,大家的思想就是活着就干、死了就算,从来没怕过。”
在长津湖战役中,许多志愿军战士牺牲时还保持着战斗姿势。“气温大约有零下40摄氏度,很多战士为避免被敌人发现,趴在雪地里隐蔽直到被冻死。”亲历了这场战役的原志愿军27军79师司令部参谋常宗信眼含热泪回忆说,“咱们装备是没敌人好,但当时大家都有一个信念:守住阵地才能保卫祖国,把敌人打跑了,咱们才能有太平日子过。”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我们为什么能打赢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原志愿军32师坦克团参谋长、曾任沈阳军区装甲兵副司令员的孟昭身说:“打仗最终还是靠人,靠人那股子精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
在孟昭身看来,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对不足4平方公里的阵地发射炮弹190万发,投掷炸弹5000多枚,历时43天,未能前进一步,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抵挡住了敌人的钢铁洪流。“这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孟昭身说。
老兵们说,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一部志愿军百万将士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从鸭绿江到“三八线”的群山中,从汉江到清川江两岸的土地上,处处浸透着中华儿女的忠诚与热血。
“现在有些人认为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壮烈牺牲的事迹不可思议,事实上朝鲜战场到处都有这样的战士。”原志愿军23军老兵、《英雄儿女》王成原型人物之一的蒋庆泉说。
抗美援朝战争中曾负重伤的原志愿军38军老兵金朋玲告诉记者,战士们在战场上面对人高马大的美军毫不畏惧,一打仗就来精神。“眼里只有敌人,杀红了眼,不知道害怕,就是干!”
原志愿军38军老兵孙德礼讲起当年拼命炸美军坦克的情景时说:“我什么也不怕,一下就跳上坦克,拉开坦克的舱门,扔进去5颗手榴弹……”
尽管过去了近70年,但朝鲜战场的惨烈仍深刻在老兵们的记忆中。曾任原志愿军50军149师447团副政委的吕品,先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戎马一生的老人想起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忍不住老泪纵横。“知道什么是粉身碎骨吗?”吕品声音开始颤抖:“我们五连副连长代学友,被敌机的重磅炸弹炸死了,战士们想去找他的尸体,但连拳头大的肉都找不到了……”吕品说,战士倒下了,班长倒下了,排长、连长也倒下了……流血与牺牲,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吕品所在的447团是后来被命名为“白云山团”的英雄部队。1950年10月入朝作战,1951年1月在汉江南岸打响了白云山阻击战,447团与敌激战11个昼夜,取得了毙、伤、俘美军1400余人的辉煌战绩。
程茂友至今保存着一本工作笔记,记录着战友们的英雄事迹。“我们有一个班长,叫罗连成,在打掉敌人三个碉堡的时候已经两次负伤了,第三次负伤的时候肠子都流了出来。可是他看到战友的冲锋路上还有敌人的机枪从碉堡向外扫射,他就把肠子弄一弄塞进去,爬过去把碉堡炸了。”程茂友有些激动地说,“我们的胜利靠的是军魂、是共产党人的信仰、是对人民对祖国的忠诚。”
金朋玲说,一次战斗中,他所在的部队被美军强大的火力封锁在山洞里,接近零下40摄氏度的天气,没穿棉衣的战士抱在一起,相互提醒不能睡觉。“山洞里没有食物,大家在洞口扒下松树皮当食物,洞口的雪吃没了,战士们就喝自己的尿,就这样在山洞中生存了40多天。”
原志愿军15军29师87团担架连老战士韩远泉回想当年和战友一起抬着邱少云烈士遗体下战场的情景,仍禁不住泪流满面。他说:“为什么战旗美如画,是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共歼敌718477人,缴获、击毁各种武器99289件。中朝军队并肩作战,把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以南,打到了谈判桌上。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换来了国家和人民70年的和平,可以说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原志愿军16军老战士、曾任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南启祥将军说,抗美援朝战争使美国人清醒意识到,中国愿意用鲜血捍卫国家核心利益。“国家富强幸福的好日子都是斗争得来的。如果不是当年的保家卫国,哪有现在的和平日子?”
在朝鲜战场战斗了780天的原志愿军40军120师战士徐良龙说,这场战争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美国同时从朝鲜、台湾、越南三个方向向中国施压和攻击的情况,有力保障了新中国的地缘战略安全,为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非常有利的国际环境。
原志愿军39军115师343团1连指导员鞠万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4次负伤,虽然老人已离开部队几十年,但仍关注国防安全。他说,抗美援朝一战定乾坤,中国至今还在享受这场战争带来的“和平红利”,比如东北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稳定,稳定的工业和农业基础得以营造,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跃而起。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一定要薪火相传”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采访中,有些志愿军老兵由于年事已高,交流已很吃力,但听说是要了解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事,眼睛马上焕发神采。曾参加松骨峰战役的孙德礼回忆往事已很费劲,却能扯开嗓子唱出当年的战歌。曾跟随部队打入汉城的宁殿云说话断断续续,依然常盯着家里的作战地图回忆当年的峥嵘岁月。
老兵们最大的期盼不是自己健康长寿,而是抗美援朝精神薪火相传;他们期盼“最可爱的人”永远活在国家和民族的记忆中,像红色基因一样代代相传。
“抗美援朝精神没过时,今天同样适用,是激励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原志愿军高射炮兵501团老战士李维波说。
在李维波家中,整齐摆放着各种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书籍资料、老照片,以及李维波和战友们整理的回忆录。为了替牺牲的战友尽责,88岁的李维波每年清明节都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做义务讲解。今年第七批117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李维波特意赶到机场迎接这些素未谋面的战友。“我说不出来此刻的心情,既痛心又高兴。”他说,“痛在他们牺牲在异国他乡,高兴的是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怀抱。”
“我相信抗美援朝精神有着永恒的生命力。”86岁的原志愿军47军炮兵31师老战士邹继良说,当年志愿军战士很多只有20岁左右,他们用青春和生命铺就了胜利的道路。今天的年轻人仍然能从抗美援朝的历史中汲取力量、获得启示,包括正确认识困难、敢于面对困难。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从抗美援朝的历史中学到自己所需要的品质与精神。
近年,邹继良还将自己的经历与对现实的思考一笔一笔写下来,相继出版了《我的历程》《我的认知与彻悟》等多本回忆录。
记者采访的这些老兵中,最年轻的也已85岁,但他们仍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他们担心有一天抗美援朝精神成为只留在书本里的冰冷文字与轮廓,没有骨肉与细节。“不要因为我们离开人世而使抗美援朝精神失传。”
强烈的使命感驱使老兵们撰写回忆录,为社会义务宣讲抗美援朝精神。
92岁的宁殿云是原志愿军50军150师449团老战士。数十年来,宁殿云为社会义务宣讲抗美援朝国防教育130多场。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后勤一分部四大站任统计员的马世勋,自2010年起成为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志愿军老战士报告团的一员,为军队、大中小学、社区和企业等,介绍自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历和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我希望能把志愿军战士们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精神传给下一代,这是十分必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马世勋说。
“对于抗美援朝,中国人民有理由以最热烈的感情予以纪念。”90岁的原志愿军40军老战士于作友说:“我们纪念战争,是为了捍卫和平。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每个中国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勇气和力量。” (记者 曹智 徐扬 赵洪南 丁非白)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一等功臣 英雄本色——96岁志愿军老战士孙景坤深藏功名甘于奉献一生清贫
下一篇:
穿越时空的思念——社会各界祭奠抗美援朝英烈侧记
新华社平壤10月31日电 通讯:“所有志愿军烈士都是我的父亲”——一名志愿军烈士后代的朝鲜寻亲之旅新华社记者江亚平程大雨10...
今天,第6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正式回到祖国。2014年以来,共计有599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在这些烈士的遗物中,我们发...
4月3日,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韩方(右)向中方礼兵交接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新华社韩国仁川4月3日电...
新华社北京7月2日电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
题:穿越时空的思念——社会各界祭奠抗美援朝英烈侧记新华社记者张非非、孙仁斌、高爽搭载437具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专机...
今年3月2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联合央视新闻以及多家媒体共同发起了“寻找英雄”大型媒体行动,通过在这些遗骸遗物中发现的24枚...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坐落于辽宁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19日重新对外开放。1950年11月,杨根思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敌军战斗中,率领全...
孟祥伟王远鹤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弘扬传承抗战精神 凝聚力量接续奋斗咸宁网讯记者 姜明助、马丽娅报道:今年是中国人...
孟祥伟王远鹤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老同志弘扬传承抗战精神 凝聚力量接续奋斗咸宁网讯记者 姜明助、马丽娅报道:今年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