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咸宁日报记者宋文虎、通讯员赵冬平、黄高原报道:4月30日,记者来到通山县通羊镇新塘下村,一块耕地上拉着两根长线,一位身着白色衣裤的老人弯着腰将每一把玉米种子、化肥沿着长线播撒在地里。
这位老人名叫张长春,今年74岁,种植农作物是他一直以来的兴趣爱好,也是他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这是我自己‘研发’的新技术,虽然麻烦,但产量提升了不少。”张长春乐呵呵地说,去年光稻谷就收了3万多斤,除去自家口粮,还能有5万多的收入,如今的生活是餐餐有酒、顿顿有肉。
然而就在数年前,张长春还在为一家人的口粮而发愁。
虽说张长春种了几十年的田地,但在过去,他一直因种植技术不高,导致粮食产量很低,有时甚至连家人的口粮都供不上,加之种子、肥料等成本高,几乎每年入不敷出,生活越来越困难。2014年,他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很清楚原因在哪,所以参加了很多次培训。”2015年,张长春为提升种植技术,积极报名参加县内组织的各类农业技能培训,认真记录每一个技术要点。通过五六场培训后,他似乎找到了原因所在,决心重整旗鼓再出发。
此次,张长春不仅种满了自家田地,还四处寻找荒地荒山开垦种植,不分白天黑夜拼命劳作。
一天夜里刚吃完饭,张长春和往常一样戴上头灯前往田间劳作,没忙活多久,空中下起细雨。张长春心想着“反正衣服都打湿了,这点搞完再走”,便顶着雨继续劳作。
“明天天不亮了吗!也不看看几点了!”忙得正酣的张长春被吓了一跳,他抬头一望,发现老伴正站在田埂上。他掏出老人机一看,已是凌晨1点40分。最终,他在老伴的“训斥”下才回了家。
这样的事情,对张长春来说已有多次。为了实现脱贫致富梦,不论严寒还是酷暑,烈日还是暴雨,他始终悉心“呵护”那片土地。2016年,他凭借自身苦干巧干,成功摘下“贫困帽”。
“脱贫不是最终目的地,只是致富路上的中转站。”张长春说,成功脱贫后,他一直在探索提高产量的新办法,希望进一步增加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
如今,张长春还种有30余亩田地,努力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祝木生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