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宁网讯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文谨、特约记者李星、通讯员李小梅、吴剑报道:一株16年的桂花树能长多大?4月29日,在咸安区桂花镇柏墩村桂花源景区内,68岁的农民李继华向记者展示了一棵碗口粗的桂花树。这棵树,是他在2004年村里启动退耕还林时栽下,16年过去,它陪着李继华从“知天命”到近“古稀”,记录着咸安退耕还林的变迁。
桂花源风景区紧邻S208省道,坐落在睏龙山上,漫山遍野的桂花树郁郁葱葱,绵延覆盖着千余亩的山脉。16年前,这里不过是一片土壤瘠薄的石头山,最多的植物是苞茅。
“怕呀!”回忆当年,李继华心有余悸。苞茅易燃,一点火星,就能引发山火。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李继华开始垦荒,12亩贫瘠的山地,只能种一些红薯、蚕豆、小麦,一家5口勉强度日。
2004年,咸安退耕还林政策开始实施,规定自政策实施之日起,政府在前八年,每亩林地补贴230元/年;后八年,每亩补贴125元/年。
李继华了解政策后,开始栽种桂花苗。穷了半辈子的李继华没有想到,小指粗的桂花苗种下去后,4年时间,就长到直径7公分左右。2008年前后,是桂花树最紧俏的时候,李继华仅通过销售桂花树,年收入就达到8万元。
一家人由此迈向富路,这些年,李继华不仅在镇中心建起房子,还正在景区对面建设小洋楼。儿女也成家立业,他终日在家含饴弄孙,其乐融融。镇上的年轻人也纷纷回归,投身电商、园林事业。
如今,李继华林地内的几棵老桂树还在不断为他带来收益,每到8月份,就有游客主动上门打桂花,多的时候能进账2000多元。
桂花林业站站长孔栋良告诉记者,2002年之前,睏龙山有耕地面积1035亩,占全村耕地的51.6%。通过退耕还林,这些坡耕地全都成了林地。十多年过去,如今的睏龙山桂花茂盛,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睏龙山上的巨变,只是咸安区退耕还林18年的一个缩影。在汀泗桥镇古田村,千亩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林下养殖收入可观。在高桥镇白岩泉村,高山油茶长势喜人。在大幕乡桃花尖村,退役军人阮明舒在千亩荒山开垦出世界一级濒危物种南方红豆杉种植基地。
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咸安区13个乡镇办127个村完成坡耕地退耕8.1万亩,3.5万农户参与退耕还林并从中受惠。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通山县大畈镇鹿眠塘村阮长奎 养黑山猪年收入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