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遗址、纪念馆、科普馆、科学馆、博物馆……这么多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都有啥特点?您最想去哪一家?不用担心“选择恐惧症”,更不用担心防疫期间预约困难、门票“一票难求”,本报整理了全国最具特色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场所信息,并特邀讲解员,带领大家“线上”纵情游览,学习防震减灾知识。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
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地震主题纪念馆,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世界整体原址原貌保护规模最大的地震遗址
类型:纪念馆(含地震遗址)
始建年份:2010年
地址:四川省北川县曲山镇
面积:室内场馆14.23万平方米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
教育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
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特邀讲解员:羊芳(5·12 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管理中心)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后,为铭记灾难,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按照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关于“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的指示精神,根据灾后重建规划,当地建设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并于2013年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纪念馆包括室内场馆和室外遗址。室内场馆包括主馆和副馆(地震科普体验馆),室外遗址包括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沙坝地震断层、唐家山堰塞湖地震遗迹。
室内场馆的建筑方案有个特别的名字——“裂缝”,寓意“将灾难时刻闪电般定格在大地之间,留给后人永恒的记忆”。走进主馆,可以分别参观序厅、旷世灾难破坏惨重展厅、万众一心抗震救灾展厅、科学重建创造奇迹展厅、伟大精神时代丰碑展厅、结束语展厅六大部分。副馆是科普体验馆,分为时空隧道、灾难现场、解密地震、穿越地震断裂带、震前防御、避险与救援六个展区。
参观完室内场馆,我们可以移步室外遗址。其中,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是世界整体原址原貌保护规模最大、破坏类型最全面、次生灾害最典型的地震灾难遗址。在这片遗址上,我们不仅能看到地震给大地带来的“伤痕”,还能直观感受到灾害带给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破坏力。
沙坝地震断层是中外地震史上一个罕见的断裂层,位于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沙坝村,处在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垂直位移10.5 米,面积 37 公顷。地震断层周边地质灾害种类齐全、地质灾害点多,是地震次生灾害展示的宝贵资源,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室外遗址中还有一个神秘地点——唐家山堰塞湖。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川老县城上游5公里处右岸发生了特大型滑坡,滑坡体阻塞河道,形成了当时库容量最大、最危险的堰塞湖。后来,经过几次泄流,该湖处于安全状态,也成为灾害教育的一个重要地点。
唐山抗震纪念馆
全国首个收藏陈列地震资料实物、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专业展馆
类型:纪念馆
始建年份:1986年
地址:河北省唐山市中心
面积:占地5772平方米
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河北省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特邀讲解员:刘金红(唐山抗震纪念馆)
唐山抗震纪念馆原名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坐落于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与唐山抗震纪念碑、映水池位于东西方向同一轴线上。1980年,在国家地震局向国务院呈报的《关于保存唐山地震遗迹的请示报告》中提到,“建一个地震资料陈列馆,陈列唐山地震的资料和实物,供科学研究和参观”,由此开启了纪念馆的历史。1996年,纪念馆进行了改扩建,有了今天的名字。因为存有大量地震资料,该馆也成为全国首个收藏陈列地震资料实物、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专业展馆。
纪念馆由序厅及其他五个部分组成,以弘扬抗震精神、唐山精神、民族精神为主题,讲述的是唐山这座英雄的城市,从开启工业文明,到创造唐山辉煌,1976年突遭重创,奋力重生进而再创新辉煌的唐山故事。
进入纪念馆后,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唐山市地形地貌模型和纪念浮雕。展览的第一部分“人杰地灵,工业名城”讲述了唐山如何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第二部分“灭顶之灾,回天之志”讲述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的经过。除了山崩地裂的场景外,展厅中还有一些实物反映了地震中的特殊现象——地光。
关于地光的形态、颜色,大多是依据亲历者的描述而记录的。
当时在室外工作的人大约有60%在地震发生前见到了这种现象。
但今天的我们认识这种地光现象的影响,要靠展厅中保存的一个青椒。据了解,震后专家考查时,在一条穿过农村菜地的地裂缝边缘发现了一些青椒有被烧伤的痕迹,这就是地光造成的。这些都给我们认知地震灾害提供了参考信息。
第三部分“涅槃新生,惊艳全球”,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唐山正在蓬勃发展。
最后两个部分有一些互动体验项目。在互动留念区,我们还设置了“触摸屏+投影”互动式祭奠留言留影系统,大家可以在这里留下祝福,表达哀思。
南京地震科学馆
存有世界上体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且仍在运行的大型维歇尔地震仪
类型:科学馆
始建年份:1990年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景区
面积:室内400多平方米
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首批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青少年自护教育基地、南京市中小学校外科技教育基地。
特邀讲解员:叶学(江苏省地震局宣教中心)
我们的展馆主要分为探索地震、解读地震、应对地震三大展区,在这里,大家能学到很多防震减灾知识,但我今天最想介绍的是“镇馆之宝”——世界上体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且仍在运行的大型维歇尔地震仪。
这台地震仪重达30吨。为何这么大呢?因为它由记录水平和垂直方向地震波的2个仪器构成,囿于当时的技术,地震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增加摆锤的体积来提高地震仪的灵敏度,再加上维歇尔地震仪利用了机械杠杆放大原理,身形也就“瘦”不下来了,造出这样的地震仪是异常艰难和意义非凡的。
1900年,德国天才科学家维歇尔首次利用缓冲筒的小滞性阻尼,设计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大型维歇尔地震仪。该仪器的成功研制,首次实现了地震记录由定性描述到定量计算的转变,从而真正获得了地震时空强度的准确信息,在地震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时,大型维歇尔地震仪全球一共生产了3台,德国保留了1台,墨西哥购置了1台,剩下的1台就是今天南京地震科学馆的这台。这台地震仪是在时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的建议下,于1930年底从德国哥廷根市订购的,在1930年底运抵中国南京北极阁地震台,1932年7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仅7天后就记录到第一个地震。抗日战争时期,该地震仪观测中止。1947年,经过整修,它持续工作至今。在它运行期间,记录到大量地震,比较典型的是龙陵双震。1976年5月29日,云南省龙陵县境内先后发生了7.3级和7.4级强烈地震,当时全国大部分台站无法确定震级,只有该地震仪记录清晰、震级准确,于是,国家地震台网参考此数据确定了震级,为震后救援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这台地震仪“宝刀未老”,如果你对着它的摆锤猛吹一口气,金属笔尖便能在薰烟记录纸上记录到0.5厘米的震荡波。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利用人防山洞建成,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地震博物馆
类型:博物馆
始建年份:1988年
地址:甘肃省兰州交通大学后山
面积:占地7000余平方米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
特邀讲解员:杨义煊(甘肃省地震局宣教部)
作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地震博物馆,兰州地震博物馆收藏了记录中国地震事业发展最完整的资料及文物,它不仅仅是地震事业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部分。
博物馆的展厅是利用人防山洞建成的,包含六个分馆,其中,地震壁画分馆中绘制了 83 个真实故事和1000多个人物,壁画为上世纪80年代所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生产,精美异常。
从这些壁画中,我们可以学习古今有关地震成因、地震前兆、地震观测、地震预报、防震抗震及识别地震谣言等的基本方法、知识。所有壁画汇集在一起,就像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防震减灾知识教材。
在甘肃地震分馆,我们可以了解甘肃省的地质环境。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会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是山地型高原地貌。
国外地震分馆主要以七大洲为基础,从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开始,用大量详实的文字和图片向大家介绍了世界上发生的几次影响力较大的地震。
抗震设防分馆通过抗震设防知识、我国抗震设防政策演变、古代抗震设防典范、各类建筑与抗震设防及活断层的概念五个方面,让观众从中认识到抗震设防在人们生活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最为独特的是文物史料分馆,馆内陈列有300余件实物,其中有很多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我国第一张烈度区划图原始手稿,第一块地震破坏程度分布图石碑,1920 年宁夏海原地震后制造的全国唯一的“地震货币”——固化沙柱及世界罕见的碳化断层泥珍品等。今年 12 月16 日是海原地震 100 周年纪念日,我馆将开展一系列相关科普活动。
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
国家地质公园,迄今全国保护最完好的地震遗址之一
类型:地震遗址
形成时间:1856年
地址:重庆市黔江区
面积:水域2.87平方公里
黔江小南海国家地震遗址保护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素有“ 活 的 地震博物馆”之称。
特邀讲解员:刘海燕(重庆市黔江区应急管理局法宣科)
地震遗址是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天然“大讲台”,重庆黔江小南海地震遗址距今 164年,被誉为“深山明珠”。每年来此的游客络绎不绝,除了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外,游客还能学到很多地震方面的知识。
那么,小南海地震遗址是如何形成的呢?
《黔江县志》记载:“清咸丰六年五月壬子(1856 年 6 月 10日),地大震,后坝乡山崩。先数日,日光暗淡,地所蒸郁异常,是日弥甚。辰巳间,忽大声如雷震,屋宇晃摇,势欲倾倒,屋瓦皆飞,池波涌立,民惊号走出,仆地不能起立。后许家,溪口遂被堵塞。厥后盛夏雨水,溪涨不通,潴为大泽,延袤二十里,适浸寺址,四面汪洋,宛如金礁,泽名小瀛海,土人讹为小南海。”
小南海原是板夹溪峡谷,由于地震时山崩岩塌、溪流堵塞,形成了地震堰塞湖。专家们认为,小南海地震震级至少6.3 级,烈度为 8 度。除了形成一个天然大坝外,地震滚石还四散周围,整个滚石区堆积物达到 4000 多万立方米,成为小南海地震遗址中最壮观的部分。
小南海水资源丰富,周围溪流众多。湖中地震前的4个山丘变为美丽的岛屿,分别是牛背岛、朝阳岛、老鹳坪岛、月亮岛,与湖水连为一体,岛上树木葱郁、景色格外怡人。
牛背岛为第一大岛,因其形状如一头水牛在湖中露出背脊而得名。其头部仰望着湖中圆月形状的月亮岛,形成一幅完美的“犀牛望月”图。
朝阳岛是小南海湖泊中的第二大岛,又因形如蝴蝶也称蝴蝶岛。岛上最早的朝阳寺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间黔江知县杨云彩积善重建,为寺宇四合大院,有房屋 60 多间,内供奉着南海观音及二十四诸天神、十八罗汉等。寺院毁于上世纪60年代,如今只能看到寺院院址,这里树木和花草丰茂。
老鹳坪岛,以白鹤、青鹭长年栖息而得名,岛为椭圆形状,岛上古树参天,枝遒叶茂。
月亮岛,形如湛蓝湖水中的一轮满月。岛上四季常青,青松翠柏、鸟语花香。
新疆地震局移动科普馆
全国最灵活便利、多场景使用、可移动的地震科普馆
类型:移动科普馆
始建年份:2019年
地址:新疆辖区内(流动)
面积:可根据实际变化
全国首个地震移动科普馆,填补了新疆自治区级地震科普馆的空白,结合新疆实际和抗震农居特色,创新了科普宣教方式,打破了传统科普馆的空间限制。
特邀讲解员:高玉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宣教中心)
今天我要带大家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移动科普馆。介绍之前,我们再来回顾一些地震常识。众所周知,地震是对人类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全球,每年发生约五百万次地震,其中大陆地震只占全球地震非常小的一部分,但因震源浅、成因复杂、破坏性强、预测难度大,大陆地震引起了国际地震学界的高度关注。
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挤压作用,我国大陆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总数的三分之一。
新疆处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前沿地带,主要有五大地震带,由北向南分别是阿尔泰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南天山地震带、西昆仑山地震带和阿尔金山地震带。新疆地震频度高、震级大、范围广,是我国多震省份之一。因此,生活在新疆,了解地震科学知识,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应急避险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地区特点,我们提出一个设想,让地震科普“动起来”。在中国地震局的支持下,这个移动科普馆应运而生,不仅成为全国首个地震移动科普馆,还填补了新疆自治区级地震科普馆的空白,展品内容、外观设计70%为原创。
科普馆运用了 AR、VR 等先进展示技术,内容包含地震基础知识、典型地震事件、防震减灾科技研发及应用、防震减灾工作成效、应急避险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益智桌游、应急技能展示等。
为了满足流动布展的需要,科普馆的展品外观设计大胆创新,按照便于搬运、组装便捷、多场景使用、流动布展等要求,每件展品在体积、形状上都尽量统一,并都配有万向制动轮,便于移动,同时,为了适用于室内和室外两种场景,展品采用了防水设计。
除了“外在”的创新外,展品的“内在”也有不少独特之处,科普馆充分考虑新疆防震减灾科研特色,结合区域内震例实际,介绍了新疆安全农居工程等内容。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第12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了!
后来我们甚至结伴启程想去西沙,我去采访海军战士,他要去找沉船……即使这样,当年聆听中国水下考古奠基人俞伟超先生描述未...
三月的莺啼最清翠,三月的桃花最火红,三月的思念最动情
咸宁网讯通讯员杨惠春报道:为进一步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唤醒党员使命意识,日前,嘉鱼农商行组织全行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