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20专题 >> 英雄的城市 英雄的人民 >> 一线抗疫群英谱 >> 正文

武汉保卫战的八个瞬间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20-03-26 08:56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炜林 刘宇 左晨

3月18日,平常却不平凡的一天。

人们期盼已久的数字终于出现:武汉新增确诊病例0例,新增疑似病例0例。

尽管一例散发病例在连续5个“0”后再次出现,但随后,“0”又如期而至。

春天来了,希望来了。

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冠肺炎疫情迎来重大变化: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基本阻断!

3月25日起,武汉市以外地区解除离鄂通道管控;4月8日起,武汉市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

站在春天里,大武汉的生气与活力正在重启恢复。

站在春天里,人们难以忘怀,战“疫”中那一个个铭心刻骨的瞬间。

【关闭】

1月23日10点起,武汉市暂时关闭机场、火车站等离汉通道,暂停全城公共交通,坚决封堵疫情扩散。这对一座千万人口的大城市而言,是前所未有的非常之举。

腊月二十九,早上8点半左右。刚睡醒的龚静接到了表姐从美国打来的电话:武汉“封城”了。

龚静,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急诊科护士,徐凯,同济医院急救中心转运人员。按照计划,夫妻俩将带着7岁的女儿回通山老家过年。

“非典时也没这样呀。”医护人员的经历和直觉让龚静意识到:接下来医院肯定会很忙,先把孩子送走再说。

赶在离汉通道关闭之前,徐凯终于在出城高速路口与从通山赶来的老人会合。女儿哭着上了爷爷奶奶的车,央求龚静:早点接她回来。龚静满口答应,这,同样也是她的愿望。

流着泪,掉头回医院。她在朋友圈里写道:作为医务人员,作为武汉人,我们要回来和同事们一起坚守!护城!

不计报酬,无论生死!

1月31日,龚静所在的医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危重病人救治定点医院;徐凯一直在路上,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转运发热和肺炎病人。

【开建】

1月24日,大年三十,武汉蔡甸知音湖畔,数百台设备隆隆开动。面对各大医院“一床难求”的严峻局势,上万名建设者紧急行动。短短10天,建成1000张床位的“武汉小汤山”——武汉火神山医院。

“下雨啦,后面那个是你吗?”1月24日进场当天,中建三局二公司安装公司机电工长翟勇接打了近200个工作电话。妻子严美玲通过媒体直播看到了在现场忙碌的他,特意发来微信。

这是翟勇第一次在工地过春节。此时,身为心外科医生的妻子正在协和医院值守。

1月23日下午,翟勇接到公司参建火神山医院的通知后,立即从黄冈老家赶回施工现场,主要负责现场施工协调和机电安装。“人多工序多,交织施工,哪一块有问题、进度跟不上,都要紧急处理。”翟勇说。

工期太紧。住的地方离工地有六七公里,翟勇索性不回去休息,累了就在车上躺一下,或是在工地上找一个纸箱子靠一下。

2.5万平方米的工地上,翟勇每天要走很多个来回,脚底磨出了水泡,也顾不上了。几天下来,大家都知道在工地上一瘸一拐的就是他。

“只想快一点,再快一点。”对于上万名奋战在火神山、像翟勇一样的建设者而言,相比担心自己被感染,他们更多想的是抢时间。

2月2日,艰苦的工地传出令人振奋的信息——火神山医院建成移交!

2月4日,翟勇亲眼看到第一批病人转入火神山医院。他说,再累再苦也值了。

【驰援】

1月24日,除夕。万家团圆时,上海、广东等地医疗队医护人员告别家人,星夜奔向武汉。

下午5点48分,接到赴武汉的电话通知时,张明明和妻子正在去买春联的路上。

张明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病科90后护师,第一批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

按照传统,他们原本打算晚上8点做年夜饭。现在,晚8点前他必须赶到医院。妻子说不买春联了,赶紧回家给他包10个饺子垫垫肚子,“年夜饭必须吃。”

“不瞒你说,她太心急了,饺子其实还没煮熟。”匆匆吃了3个,张明明就出发了。

此刻的上海,下着雨。“机场外很冷,但机场内很热。”来自上海52家医院的136名医护人员集结在上海虹桥机场。张明明说:“热,是因为都是亲人在送别。”

怀着7个月身孕的妻子来了,站在离他大约10米远的地方。他说:“人太多,你往外面站站,别挤着。”

1月25日1点25分,鼠年第一个凌晨,载着上海援鄂医疗队的飞机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

武汉,也下着雨。

2点10分,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抵达入住酒店,看到附近“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闪着红光的大字,张明明知道:战斗马上就要开始了。

此时、此后,天南海北的4.26万名医护人员纷纷收拾行装,驰援武汉、湖北,舍生忘死,救死扶伤。

张明明们,危难时刻的光明使者、希望使者!

【封闭】

2月11日凌晨起,武汉市内所有住宅小区封闭管理。2月17日,武汉市启动为期3天的拉网式大排查,摸清底数,阻断传染源。

2月16日晚8点左右,江岸区桃源社区书记胡郡艳仍在小区巡查。她抬头一望,只见一个单元楼只有两户亮灯,其他人呢?“要比对前几天排查的数据,才能更准确。”

胡郡艳赶紧叫来所有网格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分成6个小组,44栋住宅,挨家挨户数灯。

胡郡艳说,数了灯,就找到了重点。

2月17日,结合数灯情况,胡郡艳和社区工作人员开始“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大排查,每天上午从8点半开始到晚上10点多,挨家挨户上门调查登记。

“那个时候,感觉不少人很恐慌。有的半夜三更打电话,说自己体温不正常,要去医院做核酸检测……”刚开始,胡郡艳也有点蒙,电话微信响个不停,彻夜睡不着觉。每天除了各种工作,她要随时安抚居民情绪。

“封住居民的腿,更要服务好居民的嘴。”为了让居民安心居家,社区成立了医疗、生活、应急等11支小分队,定期组织爱心菜发放、社区团购,帮助居民买药。

“哪怕居民要买一张创可贴,我们也给代买、送到家。”一位高龄婆婆的尿袋坏了,志愿者张勇骑着电动车跑了30多家药店,才买到这种特殊型号的尿袋。

一个个“小巷总理”,一个个网格服务员,奔波在大街小巷。没有惊天动地,却厥功至伟。

【反转】

3月3日,武汉确诊病例22368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24890例。这是疫情期间武汉市累计治愈出院病例首次超过确诊病例。

98岁的时老太终于挺过来了。

3月3日,46岁的潘文和79岁的母亲、98岁的外婆同时从武汉市第一医院出院。“两位老人能把命保住,就是胜利了。”

潘文一家的主治医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李元十将从哈尔滨带来的蛋白粉、维生素片送给了两位老人。“如果我奶奶还在世,应该101岁了。”听到李元十的话,潘文知道他也想着家人。

从医院病房到集中隔离康复点,不到半小时的车程,院方给她们穿上了防护服。“年纪较大,感染风险高。”医生说,要确保她们从出病房到隔离点的路上不会被再次感染。

1月21日,潘文从深圳回到武汉,与母亲、外婆团聚。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疫情,一家人闭门不出。

2月初的武汉,天气有点冷。外婆开始发烧,潘文以为她是感冒,喂外婆吃了几天感冒药没有好转,她自己也开始发烧了。上报社区后,一家三口查血、拍CT、检测核酸。

2月12日晚上,拿到3人全部确诊的结果,潘文失眠了。“压力大,担心年近80岁母亲和年近百岁的外婆能不能挺过这一关。”

第二天,祖孙三代住进同一病房。15日开始接管病区的黑龙江援鄂医疗队,将轻症但有高血压的时老太视为重症,实施个性化诊疗,特地安排粥、牛奶等营养流食。

庆幸的是,经过10多天治疗,外婆情况好转,出院前一周,更是一天比一天好。潘文和母亲的感染症状也全部消失。

当天,有1856人和潘文一家一样治愈出院。

每一例治愈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庆幸。

【嘱托】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武汉考察疫情防控工作,称赞“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号召坚决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

20岁的谢小玉没想到,她获得了总书记的点赞。

13点15分许,谢小玉站在东湖新城社区生活物资集中配送点。“总书记一下车我就看到了。”

谢小玉,土生土长的武汉女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大二学生,一家搬到这个社区才两年,她只在寒暑假才回来,“连对门的邻居都不认识。”

谢小玉想在疫情期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2月15日起,她穿上了红马甲,每天帮街坊邻居们买菜买药。

总书记与社区工作者、基层民警、志愿者等交流时,社区书记介绍了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稚气未脱的“00后”,总书记亲切地问:“你有没有20岁?”

谢小玉大方地介绍了自己和自己做志愿者工作的情况。“总书记问我,做志愿者苦不苦,怕不怕困难。我说,也有辛苦的时候,但遇到困难,总会得到社区和下沉党员干部们的帮助,他们的奉献精神时刻都感动着我,居民们对志愿服务的认可,也让我觉得做这些事特别有意义。”

总书记当场点赞说,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抗疫一线有很多年轻的护士,很多都是90后,甚至95后,都有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中国的年轻一代,有担当,能奉献。

总书记的到来,让她感觉更有了希望,更有了信心。作为奔波在武汉的万名志愿者中的一员,谢小玉说,目前社区防疫形势一天比一天好,武汉保卫战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休舱】

3月10日,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休舱。这是疫情期间,武汉首批开舱、最后休舱的方舱医院。至此,武汉市16家方舱医院全部休舱。

朱忠桥,武汉市汉阳区城管执法局公厕管理站清掏班班长,60岁的他,还有3个月就退休了。

2月12日中午,朱忠桥接到通知,汉阳国博方舱医院公厕发生堵塞,需要紧急疏通。

放下吃了一半的午饭,朱忠桥带着班组人员和工具赶往现场。只见三个堵塞的厕所蹲位一直往上面冒污水,在外等待如厕的病人越聚越多,大家都很着急。

朱忠桥赶紧清理现场并检查,发现了堵塞原因——有异物落入排水口。因为异物卡在管道内较深位置,他用了全部带来的工具仍无法取出。

“如果破拆,耗费时间长不说,公厕在短时间内也没法正常使用。”根据多年经验,朱忠桥说只能用手探摸。

来不及细想,他在防护服外套上长筒橡胶手套,将手伸进排水管内摸索异物,两三分钟后取出异物,排水管很快疏通。

“虽然穿戴了防护服和手套,但仍有少量污水渗到了手上。”朱忠桥说,为保险起见,他被送到了一线人员集中居住点单独隔离观察。

所幸,他没有被感染。2月27日,隔离14天后的朱忠桥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脏了我一人,方便了大家。”干了41年的环卫工,这是朱忠桥常说的一句话。

他说,疫情期间很多普通的环卫工人都在坚守岗位,他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而已。

【“0”新增】

3月18日,武汉确诊病例首次零增长。对于宅家50多天的武汉人来说,希望的曙光已经显现。网上授课、居家写作、练习厨艺、花式锻炼……宅家的武汉人忍受不便,以各自的方式参与着这场战“疫”。

光谷,一辆757路公交车上,安装了全新的智能弥雾消杀系统。关好车窗,轻按遥控器,44个喷头启动,仅10秒,车内便消毒水雾弥漫,效率是人工的20倍。

这套系统,是宅在家里的姚涛,在阳台上试验出来的。

姚涛,武汉全华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不出门的初期,他不时感到郁闷。后来想,生活还是要继续,不如去找一些之前想做、没有时间去做的事。

看到新闻上说接送医护人员的公交车每天靠人工消杀,他觉得既费时又不安全,为何不智能化消毒?

1月30日,姚涛将初步设计的“弥雾消杀系统”图纸发到同事群中,喊话同事:大家都闲着,不如出点力,为防疫做点贡献。

“弥雾消杀系统”需要8个组件:水箱、水泵、喷头、稳压器……为了凑齐这些材料,姚涛花费了3个星期。

“用水泵从水箱中抽水,再通过喷头喷洒,原理很简单。但是,喷头要什么角度、间距多少、喷多长时间,得一遍遍做试验。”

不到两平方米的阳台上,姚涛从早到晚做着喷淋系统试验。2月27日,他觉得系统可用了,就联系东湖开发区,捐出了这套系统。

如今,疫情好转,姚涛的公司逐渐复工。北京的客户一口气订购了100套智能弥雾消杀系统,公司正在抓紧生产。

姚涛说,春天到了,武汉也会一天天好起来。

比拼意志、比拼决心,史无前例的武汉保卫战何止这些瞬间?

直面病毒的白衣天使,迎着风雪的建设者,日夜坚守的水电气工人,整天忙碌的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宅在家里的武汉市民……他们万众一心,用坚韧、牺牲和奉献,书写着一个个平凡的抗疫瞬间。

平凡,照样闪光。连绵接续的瞬间,透出这座城市的英雄气质。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武大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为爱而行,传递真情
下一篇: 摆渡生命 守护英雄——快递哥汪勇讲述的战“疫”故事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