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20专题 >> 众志成城 坚决打赢新型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 评论解读 >> 正文

天堂上的比翼鸟 —— 咸宁市首例夫妻遗体捐献者背后的故事

来源:咸宁网 时间:2020-03-09 11:38

8年前妻子作出善举,8年后丈夫依约追随。

3月5日,市供电公司80岁退休职工陈家森老人因病去世,遵照生前和亡妻施锦美的约定,亦将遗体无偿捐献给湖北科技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至此,我市首对夫妻遗体捐献者完成心愿。

“悄悄的我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对夫妻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打开幸福的大门

1940年7月,陈家森出生在恩施州一个小县城。24岁那年,陈家森到武汉电校读书,陈家森的大哥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定居新疆。

从小,陈家森哥俩感情很好。所以,陈家森读书期间,只要一放假,就会立马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到新疆去探亲。

1967年夏天,陈家森和往常一样,来到新疆与哥哥团聚。没想到,这一次他在新疆哥哥家遇到了与他牵手一生的爱人——施锦美。

施锦美出生在江苏,比陈家森小两岁,响应国家号召,学校毕业后就支援了新疆,在新疆兵团当一名幼儿园老师。

也许是因为有相似经历,也许是因为有共同的善念,陈家森和施锦美认识后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情窦初开的他们越走越近,从心底认定了彼此。

1968年6月8日,陈家森和施锦美领取结婚证,在亲友同事的祝福中喜结连理。

陈家森电校毕业时,听从学校安排,支援偏远地区来到咸宁,在咸宁供电公司做一名技术工人。为了一家团聚,施锦美从新疆调到咸宁,在咸安液压件厂的幼儿园教书。

此后,两个儿子的出生,让生活充满了温馨和甜蜜。

种下乐善的家风

回忆父母生前的点点滴滴,陈声凯说,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的善良。

“小时候,父母很注重对我们哥俩的教育。那时候还在计划经济,生活条件不好,父母一直教育我们哥俩要舍得吃亏,吃得起亏。”陈声凯说,尽管日子过得不富裕,但陈家森一直把“为人向善”当成家风教育他们。

“我记忆中,妈妈在家附近的一小块地上种了蔬菜,每次去摘菜的时候,她会把地里的青菜分好几个袋子装好,要么送到单位给家里困难的同事,要么就送给小区的孤寡老人。”陈声凯回忆说,施锦美生前,许多人都称赞她是个大好人。

陈家森则一生好学,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50岁的时候还自学考上了电力工程师。

在单位,陈家森是技术骨干,一轮一轮地带着徒弟,把自己的技术毫不保留的教授给大家。同事们在工作上碰到的难题都爱找陈家森,“找他就能解决”。

“我爸爸退休后,厂里的领导还时不时把他请回去帮忙解决技术难题。”陈声凯说,他父亲尽心尽力,从不计较得失。

“如今,我也经常跟我的孩子讲,要怀有善心,能够帮助人的时候力所能及帮助别人。”陈声凯说。

写下共同的心愿

幸福的生活本可以这么继续下去,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其打破。

50岁那年,施锦美患上糖尿病和间歇性老年痴呆,因疾病缠身只能提前退休。

“妈妈病后,我爸爸一直悉心照顾她。”陈声凯说,为了生计,他大哥在北京打工,他也在广州赚钱,家里的一切大小事都是父亲陈家森在操持。

多年的服药,让施锦美的五脏器官承受不住了。2012年11月,施锦美71岁那年,她抵抗不了病痛的折磨,撒手人寰。

“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一天发生的一切。”陈声凯陷入了回忆:在医院病逝后,我和大哥正准备她的身后事,医院里突然来了市红十字会的人。他们说明来意后,我和大哥才知道,父母早就瞒着我们,到咸宁红十字会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

“我们当时脑袋发懵,特别不理解,但是我爸爸一直给我们哥俩做思想工作。”陈声凯说,现在回想,当时的父亲是忍着多大的悲痛劝说我们。

提起捐献遗体,大儿子陈卫东回忆说,父亲陈家森曾告诉他们,大概在2010年,他们老两口第一次从媒体上听说,可以捐献遗体,于是,他们便把这个事放在了心上。

“爸爸说,在妈妈治病的过程中,他们老两口就商量过这个事情,觉得人死以后烧成了一把灰,没有什么用。如果能把遗体捐献出来,对社会、对其他人能做点贡献,挺好。”陈卫东说。

后来,母亲施锦美的病情越来越恶化,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陈家森和施锦美主动联系咸宁红十字会,签下了志愿者捐献遗体申请书,成为我市第一批签订遗体捐献志愿者。

2012年11月25日上午,家里举行简单的遗体告别仪式后,施锦美的遗体被送往湖北科技学院基础医学系,供该系用于医学研究。

刻下永恒的名字

3月5日早上7点整,80岁的陈家森走了,突发心肌梗塞。一家人都没想到,一切会发生得这么突然。

“凌晨3点半的时候,护士给我打电话,说我爸爸有点不舒服,情况不太好。”刚睡下不久的陈声凯立马起床,拿起衣服就赶到了医院。

陈家森老人的主治医生石志华说,陈家森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2月20日,陈家森到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3月4日,因左足第四趾发炎严重,转到手足外科,准备调养2天进行左足第四趾截趾手术。

哪知道,陈家森老人突发心肌梗塞,经半个小时抢救无效,于 7 点去世。

遵照父亲生前追随故去母亲施锦美捐献遗体的意愿,陈卫东和陈声凯将陈家森的遗体无偿捐献给湖北科技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这是爸爸的心愿。”陈声凯说,父亲在临终前曾多次嘱咐他们,一定要让他和妈妈在湖北科技学院“重逢”。

父母的精神感染了全家人。陈声凯说,感怀于父母的善举和市红十字会的人文关怀,他们一家人也渐渐转变观念,认同父母的决定。

“我也决定追随父母的脚步,等把我父亲的身后事处理好,我就去市红十字会,签订捐献遗体协议。”陈声凯说。 

湖科医学院老师孙智告诉记者,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人体解剖推动了医学事业的发展,遗体是医学教研的“活教材”,是医学教学的重要支撑。陈家森、施锦美夫妇遗体捐献会给广大医学生带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让他们读懂生命之美,大爱之美。

市红十字会市级调研员郑强说,捐献遗体是造福人类,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善举,咸宁重传统,陈家森一家人能起到带头作用,带动更多人捐献,对社会也是功德无量的事。

郑强还说,再过几天,陈家森的名字会被刻在纪念墙上,与爱人施锦美“重逢”,夫妻二人将永不分离。

陈声凯说,他会带着家人,过去看看父母。

(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恬)


编辑:hefan

上一篇:
下一篇: 在感动中汲取战“疫”力量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