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百年关村,中央媒体采访团成员在采访新老两代村医代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江卉
“往日的工人村,住得人发毛……如今的工人村,环境多美好,青山碧水映蓝天,红花配绿草。”
这是十里钢城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社区,在央媒的镜头前,年近八旬的“老武钢”吴传发唱起自创的“湖北慢板”《幸福不忘共产党》,质朴的话语直抵人心。
8月底,由中宣部组织的中央媒体“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团行走荆楚大地。从东湖之畔到华中屋脊,从长江之滨到鄂西深山,50余名记者跋山涉水、走村串巷。在欢快的“慢板”歌声中,勃发的生机扑面而来。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的人和事、辛勤与汗水,在眼前徐徐展开……
绿色发展,打好底色
无人机腾空而起,从空中俯瞰,银色“巨蛋”整齐排列,颇为壮观。
这里是枝江市姚家港化工园,湖北三宁化工有限公司乙二醇项目现场。该项目投产后,将打破对进口乙二醇的依赖。
从关停子公司、搬迁尿素厂到百亿元建新厂,三宁化工的转型之路,是宜昌化工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2017年,因为关停化工产业,宜昌GDP增速跌落到2.4%;随后,推动化工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2019年GDP增速达到8.1%,高质量发展考核位居湖北省第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宜昌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上做出了示范。”长期从事产经新闻报道,《经济日报》记者杨忠阳认为,宜昌经验值得宣传。
破解“化工围江”,宜昌壮士断腕、涅槃新生;走出资源枯竭,黄石久久为功、探出新路。
垂直高度444米,相当于150层楼高。这里是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千百年采矿留下的印记——“亚洲第一天坑”。
“壮观!”采访团多位记者早就知道这个“天坑”,真正到了现场还是被深深震撼。
黄石矿山人在这个天坑里种出万亩槐花林。昔日的“天坑”,如今成为网红打卡地。
“石海变绿洲,太了不起了!”中新社记者梁婷感叹,黄石探索“工业+旅游”新模式,走出了工业游与生态游双轮驱动的转型之路。
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们来到位于鄂西北崇山峻岭之间的神农架大九湖。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大九湖先后经历采伐木材、挖渠围田、畜牧养殖等粗放开发,水面一度消失。
2013年,神农架林区对大九湖实行生态移民搬迁。7年间,460余户1400余名居民陆续搬迁到20公里外的坪阡古镇。把大九湖还给自然植物、野生动物,消失的湿地又回来了。
“生态好了,旅游火了,村民富了!”近3年,《人民日报》记者范昊天两次到大九湖采访,在他看来,“大九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样板。”
荆楚土味,富了乡亲
漫山遍野的艾草随风摇曳,气味独特的艾香四处弥漫。重阳节前后,艾草将迎来今年第二轮收获期。走进医圣故里蕲春县,记者们来到五斗地村蕲艾种植基地。
2015年,该县将蕲艾作为振兴中医药产业的切入点,引来市场主体盘活蕲艾产业。5年间,当地涌现出蕲艾种植、加工、电商、艾灸培训等上千家市场主体,全产业链带动10万人就业,帮助全县3万多人脱贫。
从大别山到秦巴山,一个个村庄、一户户农家在特色产业的带动下,换了新业,拔了穷根。
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依山傍水,是全省最大的单体易迁集中安置点。
1.5万余名贫困人口同住一个社区,如何让大伙“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郧阳区“无中生有”,建起香菇小镇。
来到香菇小镇制高点,记者们看到,不远处汉江蜿蜒流过,一个个香菇大棚随坡就势,层层叠叠。
“专业公司统一建棚、提供技术,配齐设备。”青龙泉社区香菇办主任何宗平说,有了政府的支持和技术作保障,贫困户种香菇的热情和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
“易地扶贫搬迁,关键是村民致富要有门道。青龙泉社区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国日报》记者罗京湘子拍摄视频后,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在微博发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次采访,央媒记者们见到了一名特殊的老乡——28岁的肢残青年唐根根。
仅1.4米高、娃娃脸、说话不太伶俐的“小男孩”,就是唐根根。在孝感市孝昌县,他可是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创办家庭农场、成立养殖合作社,靠养羊脱贫后,又带领大家共同养羊致富。
“唐根根拔掉的穷根,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思想上的。”《农民日报》记者莫志超感受到,这个小个子脱贫的内生动力被激活了,迸发出大能量,奔小康就是要有这股子精气神!
惠民实事,托举幸福
青山区因武钢而兴。新中国成立之初,10万建设大军搭建简易工棚安家落户,形成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2016年,棚户区改造完成,居民搬进青和居等5个安置小区。
“从低矮的平房搬入电梯房,一步跨越60年。”采访中,《中国青年报》记者朱娟娟感受最深的是,青和居社区把居民“鸡毛蒜皮”小事当作大事办,探索出一条社区治理新路径。
从繁华都市到鄂西深山,记者们一路倾听、一路见证:看病难、饮水难、养老难,小康路上的“绊脚石”被一个个搬掉。
“大学生村医来了,我有了好帮手,能更好为村民服务。”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百年关村70岁老村医裴光鑫早就盼着这一天。
五峰山大人稀且交通不便,群众就医困难。当地克服财力薄弱,拨出专款定向委培大学生村医、发放乡村医生养老保险补贴、启动乡村医生培养“双百”工程,让每个村寨都有健康守门人。
“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在《工人日报》记者唐姝看来,乡村医生队伍稳住了,村民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就打通了,五峰村医工程暖心又贴心。
“来,尝一尝高山深井水泡的茶!”在保康县赵家山村,村党支部书记赵祥华一定要邀请记者们喝杯茶。
保康县七成以上地区属喀斯特地貌,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为水愁、为水困。2017年,该县在海拔1000多米的赵家山村打出483米的深井,成功探索高山深井取水,全县8.3万名贫困群众喝上“幸福水”。
“对大山里的乡亲们来说,小康就是这么简单。”“小康,既是中华民族筑梦千年的宏大叙事,也是百姓生活宽裕殷实、安康幸福的日常点滴”……从五峰村民对大学生村医感激的眼神,到保康乡亲拧开水龙头时脸上绽放的笑容,记者们记录着,也感动着。
5天的采访,中央媒体采访团披星戴月、日夜兼程,一路采写、一路发稿。大家纷纷表示,“奔向小康,每一个故事都打动人心,要把这些充满温度与感动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下一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荒凉”土地掘金记——甘肃旱作农业发展“变奏曲”
编者按: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围绕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讲述小康...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从今天(7月2日)开始, 《...
开栏的话:“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连日来,新华社记者奔赴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火热的生活,记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脱贫...
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针对特困人员、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
本报评论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带来了挑战,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需要我们一鼓作气、乘势而...
让人们脸上绽放幸福笑容——从“社会更加和谐”品味我们的小康生活新华社记者刘奕湛、陈国洲、王君宝、丁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
“通过努力找到自信”唐根根的家在孝昌县邹岗镇林场新村,父亲长期生病,无法干重体力活,母亲何华云靠养羊支撑一家人生活。...
“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确保乡亲们持续增收致富。不仅有黄花,还有宁夏肉牛、黑龙江蓝莓、河...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朱哲、通讯员程懿君报道:昨日,市委代理书记李建明到通城县就经济社会发展、党委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
本报记者汪晓东崔璨姚雪青王伟健闪闪发亮的吴王夫差剑、玲珑剔透的秘色瓷碗……夜晚的苏州博物馆内,游客们远离白天的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