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语晗
1935年10月中下旬,陕北延安的山坳坳里来了一支风尘仆仆的队伍,从此,中国的历史因他们而改写。
这一年秋天,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终于有了自己的“落脚点”;之后,他们来到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当时的陕北“经济重镇”瓦窑堡,并于当年12月17日-25日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苏维埃工农共和国”在这里更名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
瓦窑堡会议旧址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摄/光明图片
在陕北延安市下属县级市子长市采访,处处感受着红色文化:瓦窑堡会议旧址,毛泽东、周恩来旧居,谢子长陵园,以及那些依然健在的革命见证人、老红军。
“瓦窑堡是一块红色资源挖掘不尽、革命贡献说不完的神奇土地。”子长市委书记雷兴平说。
岂曰无衣 军民同心
1935年冬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踏进由谢子长、刘志丹等革命家开创的西北革命根据地中心时,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动荡、大巨变、大分化时期。“党内,思想尚未统一;党外,蒋介石顽固剿共,数十万敌军大兵压境。特别是在华北,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步步紧逼。中华民族正经受着一场空前劫难。”陕西党史专家袁武振对记者说。
在这样一个矛盾极其尖锐复杂、局势诡谲难测的时期,党的领导者们果断抛开党派之见,高举抗日救国大旗,召开了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瓦窑堡会议。
“当年的瓦窑堡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而今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都’。”据子长市瓦窑堡会议旧址管理处负责人回忆,当地民谚曾有曰:“小小安定,人口四万,闹红共产,人人好汉。”作为西北革命的“心脏”之一,子长市(原安定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据不完全统计,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在这个不足万户人家的山区小县,就发生大小战斗700余次,先后有3000多名子长儿女献身革命,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400多人。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乱、瘟疫、天灾等诸多因素制约,子长全市人口始终在4万上下徘徊。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人口增加到十四五万,改革开放的40年里,人口又增至二十六七万。”子长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同志说道。
清子高速公路子长段 新华社发
红军初到瓦窑堡时正值寒冬,物资供给极度匮乏,指战员多是单衣草鞋,当地人民伸出热情的双手,家家户户缝棉衣、做军鞋、捐钱粮、献牛羊,从各方面给予了党和红军最无私的帮助与奉献。雷兴平说:“仅1936年5月,西北军委办事处就向群众买粮2500担,借粮2000担,合计约18万斤。”在群众的支持下,党中央在瓦窑堡的7个半月,中央红军由不足万人发展到近3万人,革命形势焕然一新。
“革命成功了,现在吃穿不愁,安居乐业,太幸福了。”今年97岁的老红军白成宝,家住瓦窑堡会议旧址附近。这个13岁参加陕北游击队时“个子还没有枪杆子高”的“红小鬼”,先后当过勤务兵和警卫员。如今他已儿孙满堂,在他家,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挂在窑洞墙上的“全家福”。“130多口的大家族,太有福气啦!”听了记者的话,老人轻声地说:“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对得起那些死去的战友。”
“立根原在群众中”,依靠群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密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这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未来的坚定指引。
统一战线 凝心聚力
瓦窑堡会议旧址坐落在瓦窑堡城内田家院内。冬日的午后,院子里静悄悄的,阳光斜射进当年的会议室,恍惚间,80多年前那场改变时局和国运的会议场景,浮现到记者眼前——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刘少奇等共产党人,就是在这方不起眼的小小天地里,擎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也促成了全民族的觉醒与团结。
“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毛泽东在瓦窑堡说——86年前,经瓦窑堡会议通过决议,成立不久的“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名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从“工农”到“人民”,两个字的改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树起了旗帜,中华民族挺起脊梁,万众一心。
从此,中国共产党从陕北出发,一路向东,一直走到了天安门。
瓦窑堡会议旧址内景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摄/光明图片
“会议最终决议要求党员必须为群众的切身利益而斗争,使他们相信共产党不但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建森教授对记者说。
“这个决议的通过,证明中国共产党这支队伍的领导集体,已经在总结革命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中成熟起来。”延安市延安精神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刘小龙说。
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党一以贯之,接续发展,推动建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对统一战线的时代意义给出了解答。
红色文化 网上地标
时光荏苒,瓦窑堡会议已经过去了80多年,在党中央曾经战斗过的这块红色圣地上,革命前辈们留下了极其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陕西拥有包括中国革命标识延安宝塔在内的丰富革命文物遗存,国家公布的两批3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中,陕西涉及川陕、陕甘、长征、陕甘宁四个片区68个县(市、区)。”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介绍说。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共投入54亿元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335项,完成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254处,修复可移动文物2.4万余件(组)。同时,全国唯一一个以红色革命资源为依托的示范区——陕西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创建正在有序推进。”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告诉记者,“5年来举办革命文物展览900余个,开展活动2400余场次,参观人数超8000万,大批展览引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陕西省围绕传扬红色文旅着力开展数字创新。建设陕西革命文物大数据库,推动19家革命纪念馆实现线上展出;推进“延安革命旧址陈列数字化及互联网+展示提升项目”等。这些网络上的红色文化地标正在吸引更多的年青一代了解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1日 06版)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这场伟大“创业”为什么会成功?
穿汉服、逛国风集市等也引领了一波端午新风尚。微博投票:琴棋书画、京剧、武术、舞蹈等国粹艺术580票汉服、团扇、国风美妆、...
5000年前,那一束照耀辽河流域的文明曙光——“玉出红山——红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印象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提起“红山文化”,您...
吟诗词、观非遗、赏民俗、做月饼……28日下午,一场别具一格的“网络中国节·中秋”节日文化展示活动在北京前门大街北京坊举行...
光明日报记者李韵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延禧宫烫样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一紫禁城宫殿何以能坚固600年丹宸,就是宫...
光明日报讯(记者刘艳杰 通讯员姚青)9月1日晚,青岛莱西市吕剧团创作排演的现代吕剧《民心安处是吾乡》在青岛人民会堂首演。...
8月30日, “格物匠心——福建传统工艺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光明日报记者李韵摄/光明图片《光明日报》(2020年08月31日0...
近日,河北沧州京剧团推出“2020年戏曲消夏惠民演出(线上版)”,将线下剧场转移到线上,通过网络播出京剧经典剧目,计划演出4...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与中国广播电影电视节目交易中心制作的首部抗疫题材电视系...
●1959年8月2日,刊发夏承焘的文章《如何评价“宋诗选注”》,其中写道:钱钟书先生的《宋诗选注》的出版,使我们耳目一新,得...
讲述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浙江省网络作协副主席蒋胜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在工作室内展示他设计的甲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