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理论”
——记河南南阳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百姓宣讲(志愿)团团长梁海磊
光明日报记者 丁 艳
初夏的南阳盆地,树木葱茏,生机盎然。刚过清晨,仍有些许凉意,宛城区黄台岗镇刘宋营村的中共南阳第一支部旧址已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
“梁团长的课说啥都得去听。之前有位贫困户老问村里要救济,听了梁团长的课,自己干起了营生,已经脱贫了!”“俺听他讲怎么引导娃娃合理使用手机,娃娃现在真的不打游戏了!”“今年乡村振兴,村里策划咋发展,正说去找梁专家请教哩,今儿可到咱这儿了。”……
群众口中的“梁团长”“梁专家”就是南阳市宛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百姓宣讲(志愿)团团长梁海磊。多年来,梁海磊每年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数近2000小时,累计宣讲党的创新理论3500多场(次),线上讲党课1700多小时,制作各类课件300多个,被中宣部评为2020年度“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先当学生,再当先生
走进旧址大院,醒目的标题“第一支部话初心”映入眼帘,娓娓道来的话语入耳入心,群众的提问一个接一个。
“咱刘宋营村现在出了名,咋能把红色资源用好?”“为什么说百年大党正是风华正茂?”“能不能讲讲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亮点?”提问与互动,解答与掌声,一直没有间断。
面对记者“梁团长为啥受欢迎”的询问,一位村民说:“你要让咱说,那就是让俺们能听懂理儿,接地气儿,管办事儿。”
在宣讲中,梁海磊坚持用“党课标准”“百姓情怀”“群众语言”,把党的创新理论掰开揉碎:“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宣讲理论,做老百姓最喜欢的事情。”
“要把党的政策讲好,通俗易懂、接地气,但是也不能乱讲。”为了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梁海磊坚持不懈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认真思考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
“我的手机通讯录里,村支部书记等基层干部是最多的,他们的创新实践就是我进行理论宣讲的源头活水。”梁海磊积极探讨宣讲艺术,创新宣讲路子,经常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倾听基层一线的呼声,关注百姓话题,研究理论热点,为做好理论宣讲打下了坚实基础。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梁海磊在为老百姓理论宣讲的道路上愈发坚定。梁海磊的父亲是一位有着60年党龄、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转业干部。父亲去世后,梁海磊发现父亲床头小桌上的稿纸上写着:“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梁海磊把父亲学习中写下的话当成了对他的“遗嘱”,记在心上,落实在宣讲中。“父亲对党的信仰,让我深受触动,也更坚定了我继续宣讲、为党发声的决心和信心。”
梁海磊的妻子是一位干部,曾获评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她对丈夫的工作非常支持。“她是我的第一位听众,也是第一位‘学生’。”梁海磊经常把要宣讲的内容讲给妻子听,让她提提意见,做做参考。他儿子是哲学博士后,主攻“马克思主义原理”,梁海磊说:“儿子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分享给我,我把‘接地气的’百姓话题分享给他。这就叫‘爱党三代人,上阵父子兵’。”父子俩“异地备课、资源共享”乐此不疲。
为提高理论宣讲的针对性、实效性,梁海磊养成了做笔记、制作卡片的习惯。党的十八大以来,梁海磊撰写读书笔记30余万字,整理宣讲资料卡片7万余张,撰写讲稿600余万字。每年的百余场次党课,他全都制作了“习语金句”备课卡、微数据库和宣讲教案,还发表网络理论微文50多篇。
“带着忠诚与信仰,到人民中间去宣讲”
梁海磊从事宣传思想工作30年,坚持为百姓理论宣讲30年。“宣讲是一件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情,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了寻常百姓家。”退休不久的梁海磊,依然初心不改。
“老百姓需要有人来给他们讲一讲国家的政策、党的创新理论;党和国家也需要人把政策和理论讲给老百姓。这是一种双向需要。”梁海磊认为,宣讲搭建了党的创新理论和基层干部群众之间最便捷的桥梁,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2010年,时任宛城区宣传部部长的梁海磊倡议组建“草根宣讲团”(党的十八大后,改为“百姓宣讲团”)。
梁海磊精心为年轻宣讲员改稿并指导,做过300多场示范宣讲。他带领的百姓宣讲(志愿)团,宣讲骨干从24名发展到56名,队员也发展到如今的120名。
梁海磊常常教导新加入的宣讲队员:“沉下来备课,站起来讲课。”为什么这么说?梁海磊娓娓道来:“我们不能高高在上,‘沉’下来,才能知道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要仰视百姓,老百姓是我们讲课的目标,是一面镜子;同时,我们也要理直气壮地为党发声,要旗帜鲜明地与错误的观点和态度作斗争。”
“只有知道了我们党从哪里走来,才能明白我们将要去往何处。”党史课是梁海磊的“保留节目”。
“党史课,很抢手,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只要群众爱听,累点忙点算不了什么。百姓宣讲团就是服务老百姓的。”春节刚过,梁海磊就到学校为孩子们讲党史。梁海磊带领孩子们“跟着课本学党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狼牙山五壮士》《我站在卢沟桥上》《吃水不忘挖井人》《谁是最可爱的人》《朱德的扁担》,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串联起了中共党史。“党史与共产主义进课堂,本就是滋养心灵的应有之义。”
同事们都知道,梁海磊讲课的“标配”:党徽课件讲课稿,一杯开水降压药。身患多种慢性病的他常年奋进在基层理论宣讲一线,有时在田间地头,有时在车间学校。
“带着忠诚与信仰,到人民中间去宣讲。”这是梁海磊的初心,也成了他的使命。
用身边人故事教育身边人
为普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梁海磊创意并主持设计的“‘学习强国’党建主题公园”,成为当地理论宣讲的新阵地。
为了让学习有阵地,梁海磊手绘草图60多张,创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层宣讲教研室”“文明实践展览室”“党的创新理论大教室”和“志愿者服务大厅”,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老百姓自己的‘三室一厅’”。
最近,梁海磊又在忙着帮助宛城区仲景街道办事处打造“党史学习广场”。
每到一处讲课,梁海磊都结合当地实际,选取当地事例,用身边人的故事教育身边人。他创设了“互动式”“广场式”“庭院式”“圆桌式”宣讲场景,设问题、讲故事、善启迪、明事理,灵活运用党史、近现代史、改革发展史、名著导读,讲清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讲好党的创新理论。
在梁海磊工作室的统计栏里标注着宣讲内容和进度。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梁海磊主动要求去偏远乡镇宣讲,连续几个月,节假日从未休息过。
第一节课,梁海磊就选在一个贫困村的文化广场,讲题为《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送来了“大礼包”》。梁海磊结合该村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变化进行宣讲。几十组数据、十多个身边故事、七八个脱贫致富典型人物,梁海磊如数家珍,如拉家常,又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农村振兴战略”“三大攻坚战”等内容融为一体,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语宣讲理论。
“过年唱大戏,也来不了这么多人。”村民说。
截至今年四月底,梁海磊已在基层宣讲党史专题六十多场。“一天也闲不住。明天,梁团长已经被约好了三堂党史课,连晚上都排上了课。”结束采访时,宛城区宣传部副部长袁亚平对记者说。
扫描二维码观看更多内容
《光明日报》( 2021年05月17日 03版)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毛泽民:从韶山冲走出来的“红色大管家”
咸宁网讯记者焦姣、通讯员谭艳芳报道:为增强青少年爱眼护眼,保护视力的意识,促使他们养成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良好习惯, 9...
咸宁网讯记者陈希子报道:“董永是我国古代传说里的孝子……”近日,咸安区凤凰社区举办“孝道”文化宣讲活动,居民们共同度过...
题:增强制度自信,书写“中国之治”新篇章——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宣讲团宣讲活动综述新华社记者为更好地学习...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饶红斌、通讯员廖智伟报道,昨日,学习宣讲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报告会在我市举行。省委宣讲团成员、省政...
咸宁新闻网讯 记者饶红斌、通讯员廖智伟报道,昨日,学习宣讲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报告会在我市举行。省委宣讲团成员、省政...
光明日报记者陈建强刘茜光明日报通讯员罗凡)“我们要做党史学习的坚定力行者,做青年学子的思想引领者,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
据了解,从此次大赛产生的优秀选手和作品,还将以“青年宣讲团”的名义,到学校、企事业单位、农村社区进行宣讲,进一步弘扬...
《新时尚 我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推广项目选择在全市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开展,活动以香泉花园为主,辐射到昱园、曦园两个...
王远鹤在咸宁职院宣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时要求推动全会精神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咸宁网讯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周荣华、王恬报...
咸宁网讯记者朱亚平、通讯员沈家乐报道:16日,一场生动有趣的“爱国卫生教育月垃圾分类进校园”主题宣讲活动,在咸安桂花镇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