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21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正文

屯垦戍边 扎根奉献——兵团精神述评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时间:2021-08-12 17:34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 秦伟利 彭景晖

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奠基人王震将军所写的“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赫然映入眼帘。其道出的,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红色血脉。

1954年10月,新疆军区遵照军委总参谋部的批复,成立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多万将士脱下军装,在荒原戈壁上开展了垦荒造田、大兴水利的自给性生产建设。

60多年来,兵团人始终怀抱着建设新疆、巩固边防、报效祖国的初心使命,秉持着为民办好事、不与民争利的原则,工作生活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用青春和热血,把戈壁变成了良田,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唱响了一曲曲建设祖国、巩固边疆的壮歌,铸就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核的兵团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兵团人自从脱下军装、扎根边疆,就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起戍边与建设的重任。因为热爱祖国,所以奉献一生;因为热爱祖国,所以无怨无悔。

一部兵团建设发展史,就是一部兵团人屯垦戍边铸忠诚、开拓进取开新局的创业史。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应对各种恶劣特殊的环境,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在屯垦戍边、艰苦创业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群体精神特征和风貌;是兵团人在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孕育的重要精神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奉献

如胡杨树,矗立在祖国边疆

1949年,进疆部队在甘肃酒泉集结动员时,王震将军指着地图向大家说,新疆这一大块地方占全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帝国主义正在策划阴谋,想把它同祖国分开。如果这一大块地方被搞走了,我们的国家还成什么样子?为了不丢下新疆的每一寸土地,战士们每天走70公里以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最终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天山、阿尔泰山和帕米尔高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代又一代兵团人如胡杨树,矗立在祖国的边疆。

《军垦岁月》(油画)吴云章

萨尔布拉克草原野花点点,“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驻守边疆57年也没有厌倦。爱国的形式有无数种,而他穿越半个世纪无怨无悔地坚守着,成了边境线上的“活界碑”。

阿拉克别克河水声潺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护边员马军武听了30多年也没有听够。“割不断的国土情,难不倒的兵团人,攻不破的边防线,摧不垮的军垦魂”是他坚守的初心。

“面对蜿蜒的界河,背靠伟大的祖国。我们种地就是站岗,我们放牧就是巡逻。要问军垦战士想的是什么?祖国的繁荣昌盛就是我最大的欢乐。”一首《军垦战士的心愿》道出了兵团军垦战士的心声。

从大上海到北塔山,响应国家号召的上海知青李梦桃来到新疆一干就是几十年,累计行程26万多公里,救治病人2万多人次,接生婴儿800多个,成了深受牧民喜爱的“马背医生”。在巴尔鲁克山,第二代军垦人梅莲多年如一日守边治病,被当地群众称为“巴尔鲁克山的天使”。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在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光辉实践中,涌现出许许多多鲜活的榜样,如护边员草克特格斯、退伍老兵甘大国、煤化工领域专家熊新阳等,他们以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帮助着他人,也感染着他人,是忠实践行兵团精神的代表。

“十三五”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7%,2019年年底,兵团实现贫困团场全部摘帽、贫困连队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兵团经济稳中求进,全年生产总值2905.14亿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所有为祖国无私奉献的兵团人的不懈奋斗。

诞生了沙海老兵的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鸟瞰。光明日报记者 王瑟摄/光明图片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浩表示,兵团人为了民族理想和国家利益而牺牲、奋斗和坚持到底的精神,体现了兵团人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兵团人把集体和公共利益作为道德立足点,把奉献作为道德行为的核心标志,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先公后私、大公无私,并坚持不懈地服务于新疆各族人民,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

艰苦创业

戈壁变良田,塞外胜似江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重要使命。“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为了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兵团人在新疆解放后,集体转业、屯垦戍边。他们怀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默默无闻驻守祖国边陲,为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兴旺而不懈奋斗。

“谁言大漠不荒凉,地窝房,没门窗;一日三餐,玉米间高粱;一阵号声天未晓,寻火种,去烧荒。最难夜夜梦家乡,想爹娘,泪汪汪,遥向天山,默默祝安康。既是此身许塞外,宜红柳,似白杨。”这首描写军垦战士拓荒的诗,便是那个时代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兵团生活的生动写照。

因为不怕牺牲,兵团人在昔日落后的新疆、在亘古荒原上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开创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因为艰苦奋斗,兵团人把戈壁变成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创造了塞外胜似江南的人间奇迹。

“报告司令员,我们是一野二军五师十五团战士,我们胜利完成了垦荒戍边任务。你要求我们扎根边疆,世代建设边疆,我们做到了!”今年4月,新疆石河子军垦博物馆广场上,一列老兵的铿锵宣言荡气回肠。博物馆外,陈旧的飞机展物,仿佛诉说着兵团先辈们的峥嵘岁月;陈旧的徽章、泛黄的奖状,似乎仍带着老一辈兵团人不怕牺牲、艰苦创业的战斗气息。

当年从新疆阿克苏出发解放和田,在天寒地冻中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官兵们是“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的典型代表。和田解放后,他们一直常驻当地,绝大多数再没有离开,甚至没有回过故乡,没有见过火车。这些战士不仅自己驻守新疆,还教导下一代传承使命,“兵二代”“兵三代”便长留于此。他们无私奉献,默默肩负起历史的重任、人民的重托。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今天,兵团人仍广泛传唱着这首歌谣。

创业早期,兵团军垦战士面对困难恶劣的环境,自力更生、开动脑筋,不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夺取胜利。为了胜利,他们节省着一针一线,哪怕建设事业能进步一点一滴;他们用省下的口粮作为种子,牲畜不够就用人力拉犁。

“铸剑为犁,掘地为穴。”兵团前辈们艰苦卓绝的奋斗故事历历在目,迎难而上、坚毅乐观的优秀品质震撼人心。

20世纪50年代初,王孟筠从湖南参军来到新疆八一农场,在一次抢救国家财产的行动中,她不幸患病导致耳聋脑瘫。她顽强地与疾病抗争,写下数十万字的日记,鼓舞着万千年轻人艰苦创业,并主动向组织要求工作,自学成为蜂疗专家,为无数病人解除了病痛。

艰苦奋斗成为兵团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边,数百个生机勃勃的人工绿洲相继出现;在戈壁荒原,百余个生机盎然的军垦新镇相继崛起;在天山南北,千余家工业企业星罗棋布。

60多年来,兵团人在应对恶劣复杂的环境中展示出高昂的精神面貌,展示出他们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改天换地、创造未来的壮志豪情。正是在这种强大精神力量引领下,兵团人成功地适应了新疆的环境,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使兵团在新疆大地牢牢站稳了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

兵团人喜欢白杨,因为它向上;喜欢红柳,因为它坚忍;喜欢胡杨,因为它拥有对抗恶劣环境的毅力。兵团人把艰苦奋斗内化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支撑,在祖国的西北边陲铸起了一座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繁荣西部的丰碑。这一丰碑所凝聚的精神品质,值得后人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开拓进取

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

早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之际,毛泽东同志就指示:“你们要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办好事,不要与民争利,要坚持民族团结。”

1959年9月,扎根边防的吴德寿率领牧工郭德元、玉山和兽医许志清从天山九场出发,到达青海省。他们此行是为了把300头健壮牦牛安全赶回新疆。为了防止牦牛丢失和跑散,他们不进村、不住店,仅凭一顶小帐篷,几件军大衣,每晚傍牛而睡,轮流值班放哨,防止豺狼袭击。他们赶着牦牛穿越野马滩时,天空突然刮起沙尘暴,狂风刮得睁不开眼睛,牦牛全部跑丢了。

他们沿途寻找,发现牦牛又跑回了100公里外的牦牛山,只好重新把牦牛集结清点,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一路上,他们与野狼搏斗,穿越沙漠荒原,即使在断水断粮4天4夜,也不舍得杀一条牦牛充饥。

1960年12月,吴德寿等人把购来的300头牦牛和沿途繁殖生育的120头小牛犊,安全赶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天山九场第三牧场场部。

历时15个月,他们赶着牦牛群途径3个省份、12个县、26个大草原、15个大戈壁,翻越55座冰雪大坂,凭着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对牧场集体财产负责的态度,行程15900公里,硬是把牦牛安全赶回到了牧场,促进了兵团养殖业发展。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创建以来,始终牢记初心使命,自觉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新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最终追求,为推动新疆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献。兵团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

日前,兵团第十二师农科所选派的技术顾问刘君来到第十四师四十七团8连的温室大棚,指导如则妮萨罕·艾合麦提进行蔬菜种植。如则妮萨罕·艾合麦提一口一个“刘妈”,叫得十分亲切。

刚到四十七团不久,刘君就接到了如则妮萨罕·艾合麦提的求助。原来,如则妮萨罕·艾合麦提之前撒下去的芹菜种子一棵都没有发芽,看着其他人一起种下的芹菜都开始破土出苗,自家大棚里却一点动静都没有,心急如焚的她哭着找到了刘君。“我种植的前两批西红柿幼苗受病毒感染,也是一棵都没有存活,这次芹菜苗要是再死了,可怎么办呀?”如则妮萨罕·艾合麦提说。

“你只要听我的,给我10天时间,我保证能把你的苗子救活。要是救不活,我给你赔偿损失。”在实地察看了大棚的情况后,刘君向如则妮萨罕·艾合麦提立下了“军令状”。

重新安装滴灌带、重新调配肥料、重新调控温度……说干就干,10天里,刘君带着如则妮萨罕·艾合麦提忙得不可开交,几乎吃住都在大棚。1天、2天、3天……10天期限到了。“苗子出来啦!”看着大棚里由黄变绿的芹菜苗,如则妮萨罕·艾合麦提拉着刘君的手喜极而泣。

“一公斤芹菜批发价4元钱,一个大棚可以产一吨多,这一棚芹菜就能挣4000多元。一个大棚可以种植两茬蔬菜……多亏了刘妈,不然我还不知道在哪哭鼻子呢!”在温暖如春的大棚里,如则妮萨罕·艾合麦提掰着手指头边算边说,脸上挂满了笑容。

老一辈坚守信念,奋斗一生;年轻人接过接力棒,用青春和热血,再为这片土地奉献力量。如今,仅在四十七团这片诞生过沙海老兵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土地上,就有20名西部志愿者永远扎下了根,成为新一代兵团人。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号召,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胡杨精神和兵团精神,激励各级干部在新时代扎根边疆、奉献边疆。

今年7月,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新疆阿克苏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顺应民意、保障民生、凝聚民心,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努力解决影响新疆长治久安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8月1日,兵团首家“军垦之星”数创基地在第十一师建咨集团正式启动运营。这是兵团第一个集现代化演播、直播、文创、商务一体化的智慧展示综合体门户,担负着兵团文化、兵团品牌、兵团系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的重任。建咨集团党委书记王少军表示,“军垦之星”数创基地建设的初衷,就是本着“开放、交流、发展、创新”的宗旨,既全面讲述兵团故事,又传播兵团文化,推广兵团所属企业产品,成为面向全国、全世界的开放性窗口。

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息,奋斗的目标就在前方。为把兵团真正建设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兵团人传承弘扬兵团精神,以更大的勇气与决心,努力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开创新局面。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12日 05版)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下一篇: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走深走实

相关新闻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