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10月3日电 题:为祖国筑牢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新华社记者李银、庞明广、丁怡全
这是苍山及田野景观(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秋日的大理,天高气爽,云淡风轻,苍山翠绿欲滴,洱海清澈如镜,让无数游客流连忘返。
云南省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就坐落在“母亲湖”洱海边,村内道路整洁,溪水环流,绿树成荫。阳光洒在村边金灿灿的稻田里,几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往穿梭,覆盖不到的角落,村民们便弯着腰一步一镰,确保稻谷应收尽收。
村民何利成娴熟地挥动镰刀,身后留下一行整齐的稻茬。“别看都是种水稻,现在的方法跟过去不同。”这位从小在洱海边长大的白族汉子给记者讲起种田的门道,“我家的田没施一点儿化肥,用的都是有机肥。保护‘母亲湖’,咱也出了一份力!”
“只用有机肥,不用化肥,会不会影响水稻产量?”
记者的疑问,引来田间地头一阵笑声。何利成停住手里的镰刀,笑呵呵地说:“施有机肥,不但稻谷产量不降,每亩能打出450公斤左右的大米,而且对洱海的污染也减轻了。”
“取得有机认证的大米一公斤能卖20多元,价格是以前的几倍。”村民杨月圆直起腰补充道。
在洱海边,有许多像古生村一样的传统农业村落。村民们前些年多使用化肥种粮、种菜,大水大肥的种植模式产生大量富含氮、磷的农田尾水,顺着沟沟渠渠流入洱海,给“母亲湖”造成污染。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古生村考察时强调,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为削减农田中氮、磷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入湖,近年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在洱海流域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村民黑永乔告诉记者:“现在我们种田用的有机肥,都是周边村庄的牛粪‘变’来的。”
古生村往西不足2公里的南庄村,水泥路干净整洁,两侧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错落有致。
“以前村子可没这么干净,房屋旁、河边、路边都是乱堆乱放的牛粪,臭气熏天。遇上下雨,雨水还会把牛粪冲进洱海。”南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冲说,洱海流域有养奶牛的传统,养殖规模最高时超十万头,奶牛养殖产生的粪便也曾是洱海的污染源之一。
下午1点多,村里的养牛户段桥润正在牛棚里清理牛粪,铲出来的牛粪陆续被装进农用车车斗。“我家养了11头奶牛,每天早中晚各打扫一次,装满一车就送去收集站。”瞧出记者的好奇,段桥润说,“你们跟着我去看看吧。”
这是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景(2022年5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2公里外,在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湾桥收集站,排队卖牛粪的养牛户还真不少。过秤、确认、登记完后,段桥润算了算说:“一吨牛粪80元,一个月光卖牛粪就能挣差不多1000元。”
“牛粪可是好东西,收集站对牛粪进行简单的除臭和干燥处理,再送到工厂加工成有机肥,变成了肥料,还减少了环境污染。”收集站负责人杨松雄说。
农户有实惠,企业获原料,洱海得治理。“只有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洱海水才会更清,企业发展才能长远。”顺丰洱海环保公司董事长钟顺和说,公司已在洱海流域建起25座有机废弃物收集站,这几年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每年可收集处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各类废弃物195万吨,减轻入湖总氮、总磷负荷。
在生态搬迁、矿山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过度开发建设治理等系列措施推动下,洱海流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洱海水质呈现向好趋势。2020年、2021年,洱海水质评价结果连续两年为“优”;今年1至6月,洱海全湖透明度均值约2.7米,为近十年最好水平。
这是洱海生态廊道(无人机照片,2022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游客在洱海生态廊道上骑行(2022年9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如今,全长129公里的环洱海生态廊道已全线贯通,湿地、森林、传统村落如一颗颗宝石般散布在这条生态廊道上,成为大理新的网红打卡点。
“苍山下,洱海边,村民种的油菜花、水稻也成了景点。”古生村党支部书记何桥坤开心地说,“村里人都期盼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相信肯定会有更多让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好政策。”
不止苍山洱海,一幅令人欣喜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图景正在云岭大地徐徐铺展。
象群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山林间觅食(无人机照片,2022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的滇金丝猴(2022年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2021年,翻山越河、一路逛吃的野生亚洲象“短鼻家族”在国内外迅速走红,成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案例。除亚洲象外,云南滇金丝猴数量已增至3800只左右,绿孔雀、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也实现稳定增长。
目前,云南各族人民不断铸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守护好七彩云南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良田沃土,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滇池斗南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在湿地公园清理河道(无人机照片,2022年10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这是在云南金平中国·红河蝴蝶谷拍摄的蝴蝶(2022年6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编辑:yangweijie
上一篇:
喜迎二十大|陕西:写好黄土地上新时代新答卷
下一篇:
喜迎二十大丨青海:“生态优先”引领绿色发展
云南的无私援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云南人民的浓...
姜洪(赤壁)云卷云舒,眷恋着彩云之南那里有瑞丽江边版纳村寨苍山洱海香格里拉有石林里的阿诗玛蝴蝶泉边的五朵金花有月光下的...
咸宁网讯记者章文静报道:17日下午,受云南省委宣传部邀请,歌曲《孔雀来兮》演职人员飞赴云南参加云南省“云之南”民族团结...
咸宁网讯记者章文静报道:17日下午,受云南省委宣传部邀请,歌曲《孔雀来兮》演职人员飞赴云南参加云南省“云之南”民族团结...
【评论员文章】 作者:刘薇薇(云南日报评论员)2015年1月、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中共云南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云南坚持以...
咸阳市旬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任沙宏——把科技送到田埂上本报记者高炳“玉米追肥,应分三次:一次一尺高,二次正齐腰...
题:彩云之南描绘新画卷——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之云南篇新华社记者李银、吉哲鹏、林碧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岳修虎: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快同周边国家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以大通道带动大开放,以...
新华社北京7月3日电 题:云岭壮乡气象新新华社记者伍晓阳、陈一帆、丁怡全西南边疆的云南、广西,有人口近一亿,陆地边境线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