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当阳市草埠湖镇符台村饲料田,大型联合收割机和运输车来回穿梭。(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曙松 通讯员 魏茜 摄)
嘉鱼县湖北联创食品有限公司员工正在精选原粒湘莲。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卢建 摄)
秭归脐橙在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生产线上实现了从花到果、吃干榨尽。 (视界网 王辉富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通讯员 郭会兵
日前,省农业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发布《2021年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报告》(简称《报告》)。
2021年,省委、省政府以强烈的政治担当,作出推进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农业产量大省向农业产业强省转变的决策部署。
从顶层上设计,在瓶颈上攻关。围绕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总链长,7位省级领导挂帅链长,10家省直部门分别牵头一条产业链,省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各市州县积极响应。全省上下谋定快动,迅速打出系列组合拳,农业产业化起步“荆”彩。
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20家、省级龙头企业125家,创历史之最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自古就是天下粮仓,物产丰饶。
细数农业“家底”,我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去年夏收油菜籽产量251.8万吨,居全国第二;常年淡水鱼产量约480万吨,连续26年位居全国之首;茶叶、蔬菜、柑橘、中药材产量及生猪出栏量均居全国前列,鲜蛋、蜂蜜、食用菌、淡水小龙虾出口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湖北以占全国3.9%的耕地资源生产了全国4.2%的粮食、6%的生猪、9%的油料、12%的茶叶,以占全国10.4%的淡水养殖面积生产了全国15%的淡水产品。
然而,由于大龙头缺少、产业链不完整等因素,大量农产品作为原材料运往外地,附加值外流。做大企业,做大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是实现产量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变的时代抉择。
针对龙头不强,我省印发《关于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启动实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
省地方金融局建立农业企业上市“金种子”“银种子”后备库,全程跟踪辅导。省农业农村厅对接企业需求,搭建沟通平台。省农担公司谋划“龙头企业贷”产品,探索“大数据+信用”替代抵押担保贷款,为龙头企业提供最优惠的信贷支持。
争先进位、做大做强的氛围更浓,联合重组、逐鹿资本市场的步伐加快。2021年7月5日,随着一声“云敲钟”,赤壁神山兴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登陆新加坡交易所主板,实现我省农业企业国外融资“零”的突破。省家禽及蛋制品产业链,引导省内5家家禽及蛋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强强联合”,成立湖北七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禽蛋“航母”。省小龙虾产业链协调潜江华山、莱克两家领军企业“从对手到队友”,加快重组上市步伐。
2021年,省级龙头企业新增125家、达到99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增加20家、达到82家,创历史新高;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2万亿,增长12.2%。湖北粮油集团、劲牌公司入选“头部百强”,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由1家增至4家。
一手壮大本土企业,一手坚持招大引强。我省跳出农业抓产业,把招商引资、招大引强作为“一号工程”,开展“全线招商、全域招商、全员招商”。202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额达到2064.3亿元,增长62.8%。
“吃干榨尽”农产品,“接二连三”闯新路
2021年,我省发挥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丰富业态,宜农则农、宜加则加、宜旅则旅,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创新模式上,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发展,通过经营主体带动、主导产业拉动、资源要素促动,培育农业内部融合型、产业链延伸型、农业新业态型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和模式。推广潜江“虾稻共作”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
在加工转化上,优质稻产业由生产大米向生产功能大米、提炼米糠油发展;随州将香菇原料生产成香菇酱,一路“漂洋过海”;小龙虾虾壳、鸡蛋蛋壳及柑橘皮综合利用等9项技术在全国推广。
在拉动消费上,小龙虾产业链开发5种小龙虾休闲食品,借鉴“沙县小吃”模式,在西安开设3家“潜江龙虾”餐饮连锁店,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拓展功能上,创建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350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发布10条柑橘采摘精品线路,发展茶叶采摘观光体验乡村旅游点150多个,推进产区变景区。
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从“卖资源”到“卖品牌”,我省持续推动特色农业“接二连三”,推进农产品“吃干榨尽工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报告》显示,全省优质稻米产业链总产值达1099.5亿元,增长4.8%。全省收购油菜籽31.5万吨,收购价格上涨0.3元/斤左右,加工产值42.8亿元,分别增加11%、10%、48.8%,粮油实现增产增收增效。28万亩高油酸菜籽平均收购价每斤高出1元。730万亩虾稻,每斤虾稻增收3元,每亩虾稻增收1200元,共计增收87.6亿元。减少生猪调出量500万头,就地屠宰转化增值25亿元。
农业产业链“姓农”。全省创建153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带领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发展,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折股量化、利润返还等模式,与农户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同时,做大做强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农产品增值收益,直接带动农民增收。
聚集高端要素,构建资金链、资源链、人才链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去年,我省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建队伍,强化科技支撑。十大产业链聘请张启发、邓秀新、傅廷栋等7名院士,113名知名学者、专家,为十大产业链“望闻问切”。
建阵地,打造技术高地。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与我省共建洪山实验室,全力打造种业“种芯”。建设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科技平台,推动双绿源、康农种业、小码大众、金广农业等11个重大功能性平台和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在种业博览会技术转让上,中油所大豆新品种以1500万元高价成交。在中药材领域,我省获批1.1类创新中药1个,临床批件2个,位居全国前列;发布104个配方颗粒标准,显著提升“药材变药”的能力。
抓对接,推进成果转化。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对接,征集企业需求231项,科技成果130项,以项目化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深入实施院士专家服务农业产业发展“515”行动,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示范推广21项主要技术,增强农业科技由“纸变钱”的能力。
构建资金链、资源链、人才链,全方位为农业产业输血赋能。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亿元财政奖补资金和5亿元贴息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与12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未来5年累计投放不低于2万亿元涉农贷款。2021年,全省金融机构新增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近200亿元,同比增长96%。强化人才支撑,培训高素质农民3万人、农业产业领军人才180人、农业经理人750人。建立重大项目库、重点企业库、重点工作任务清单等“两库一清单”,出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用地支持政策,用地指标优先安排重大项目投资和建设。
“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按照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多元化、国际化的思路,以突破性的思路、创新性的举措、拼抢实的作风,进一步强壮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全力续写2022年精彩华章。”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吴祖云说。
“晒晒”农业产业链成绩单
优质稻
全省水稻总产量376.7亿斤,同比增长1%,其中早稻增产0.62亿斤,获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新稻价格在短暂低迷后反弹回升,稳定在1.3元/斤以上,新收获中晚籼稻国标三等达标率95.4%。
省市县对132家重点企业、215个项目、82项重点工作进行清单化跟踪服务。各地推进建设“大基地”,开展“大引资”“大招商”,培育“大品牌”。
全省1138家大米加工企业加工产值574.24亿元、销售收入568.01亿元,实现利润42.39亿元,同比增长136.8%。纳入清单管理的10家重点龙头企业和10家成长型企业年加工总产值147.4亿元,同比增长23.3%。
菜籽油
省粮食局、省农业农村厅“双牵头”,邀请傅廷栋、李培武等院士专家指导,制定《湖北省菜籽油产业链实施方案》。
推动企业抱团发展,组建菜籽油产业化联合体。培育新增油脂加工省级龙头企业2家。湖北省粮油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7亿元,成为首家突破百亿元的地方粮油企业。
着力打造“荆楚大地”好粮油、“湖北菜籽油”等公用品牌,16家企业、35个产品参与双品牌共建共享。遴选评定“荆楚好粮油”产品108个,其中38个获评“中国好粮油”,数量位居全国第三。
茶叶
全省茶园总面积达545万亩,干毛茶产量38万吨,茶叶农业产值220亿元,综合产值达到715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5%、4.6%、13.4%、12.3%。
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2家,国家级茶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
赤壁青砖茶、武当山茶、恩施玉露、英山云雾品牌价值分别达33.65亿元、32.02亿元、25.21亿元、24.64亿元,增长11.09%、7.84%、9.28%、12.05%。
小龙虾
全省小龙虾养殖面积达896.6万亩、产量107.7万吨,综合产值达到1325.4亿元,同比增长26.5%。其中,第三产业产值达643亿元。
梳理出台22项小龙虾产业链财政支持政策,组织10家金融机构与全省18家重点龙头企业对接,为小龙虾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养殖户量身定制54个小龙虾贷款系列产品。
主推12项小龙虾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遴选洪湖市、监利市、沙洋县等3个县市开展小龙虾集中连片基地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试点示范。
现代种业
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湖北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和《湖北省“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重要文件,构建种业振兴的制度框架。
推进省农作物种质资源中期库建设,总投资10984万元。支持洪山实验室建设,争取国家投资5000万元,推动大北农集团与华中农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主办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全国种猪大赛(湖北赛区)暨第21届中国武汉种猪拍卖会。
柑橘
全年实现产值368亿元,增长12%;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增长16.67%。
全年品种改良5350亩,形成5万亩高质高效“双高”示范基地和2万亩柑橘精品园。新建高标准厂房11个,改造生产线15条。加大“宜昌蜜桔”“秭归脐橙”品牌宣传力度,“秭归脐橙”实现海内外品牌双响。
海通柑橘深加工建设项目、丰岛果胶生产线项目、三峡银泰贸易保税冷链仓储加工项目、辰颐物语华中秭归产业园开园一期等开工投产。
蔬菜
全省蔬菜(食用菌、莲、魔芋)产业链综合产值825亿元,增长10.74%。其中,食用菌产业链510亿元、莲产业链240亿元、魔芋产业链75亿元。
精深加工产品增多,食用菌加工产品从干鲜调味品发展到高端护肤品、功能性保健品、食用菌多糖精粉等;莲产品涵盖水生蔬菜、饮品、休闲、特产等多个系列;魔芋加工产品在食品、保健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举办2021湖北·随州国际香菇产业博览会,“随州香菇”品牌价值评估16.88亿元,位居全国食用菌类之首。
中药材
全省中药材总面积505万亩,产量71.7万吨,农业产值135亿元,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过350亿元,增幅16.7%。
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2家,同比新增6家;销售收入30亿以上的龙头企业4家,收入增幅均超过20%;新增省级中药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1个。
科研实现“新突破”,第一批104个中药配方颗粒标准通过审评并颁布实施,第二批70个标准即将发布。获批1.1类中药新药1个,临床批件2个,上市申请3个,居全国前列。6个中药材新品种通过专家评审。
生猪
出栏量保持在4472万头左右,生猪存栏2777.6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264.53万头,分别增长26.02%、12.96%、增长9.52%,生猪产能已基本恢复到正常年份水平。
全省现有生猪屠宰企业共291家,占全国生猪屠宰企业总数的5.29%;屠宰设计产能为4500万头,产能利用率26.2%,高出全国平均产能利用率3个百分点。
开展生猪中央政策性保险试点,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实现省域全覆盖,育肥猪政策性保险覆盖全省44个生猪调出大县。
禽及蛋制品
全省家禽存栏41653.49万只,出栏61233.01万只;禽肉产量81.59万吨,禽蛋产量196.72万吨。家禽及蛋制品产业链总产值151.41亿元,同比增长15.95%。
新增省级龙头企业14家,达到37家,增长60%;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达到12家,同比增长50%,项目建设陆续开工。
省内5家家禽及蛋制品代表企业联合重组,化“零”为“整”,成立湖北七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树立做大做强的标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整理)
编辑:但堂丹
上一篇:
【泉都观察】工业经济开门红,咸宁为什么能?
下一篇:
三峡集团绿色电能突破3.3万亿度 替代1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全国汽车3.5年零排放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好100亿县域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100亿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债券,加快打造100个重...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志兵省委主要领导指出,产业的培育要有历史耐心、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省人大代表聂波——强化基础...
“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其他有创新优势...
咸宁网讯记者李嘉、通讯员王程海报道:11月12日,继全省茶产业链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召开电视电话会,安排部署我市茶产...
一起向未来,奋斗正当时。1月10日,市委书记孟祥伟,市委副书记、市长杨军带领市拉练检查团,到咸安区、嘉鱼县、赤壁市、崇阳...
工厂里,机械臂智能操作,生产流程一“键”触达.
咸宁网讯记者谭宏宇报道:3月22日,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茶产业链链长徐小兵带队赴赤壁市调研茶产业链建设发展情况,实地察...
杨军调研咸安区产业链重点企业时要求精细编制产业图谱 精准延链补链强链咸宁网讯记者吴文谨报道:4月7日下午,市委副书记...
杨军调研咸宁高新区产业链重点企业时要求充分发挥平台优势 带动产业加速聚集咸宁网讯记者吴文谨报道:4月10日,市委副书...
当然,做强做优蔬菜产业链并非一朝一夕可实现,还需各级各部门联合多方力量,以“深实严细久”的工作标准,持续发力、久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