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政务 图片 要闻 聚焦 县域 专题 文娱 科教 旅游 财经 论坛 名医 招聘 数字报 新媒体 返回
首页 >> 专题报道 >> 2025专题 >> 2025网络中国节·春节 >> 图秀 >> 正文

重现“芳华”!老建筑的新岁新颜

来源:咸宁日报 时间:2025-02-01 02:10

本报记者 饶敏 吴文谨 张欢 赵娴 通讯员 张练 王勤耕 郑颖欣

掌上咸宁报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辈人有一辈人的芳华。

这个春节,咸安区官埠桥镇“集镇焕新”行动正式收官,当“最后一块拼图”被补上,张公公社大礼堂和张公粮管所这两处老建筑,重现了半个世纪前的芳华。

红砖墙、黑板报、镂空花窗……记者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一场“穿越”之旅。


一曲“我把青春献给你”的动人旋律


张公公社大礼堂和张公粮管所相距仅数十米,都建成于1972年。如同矗立在集镇中心的时光坐标,串联着社会脉络,记录着时代变迁。

那时候的张罗生才二十郎当岁,是公社广播员。他回忆中的公社,只有一片荒坡、8名干部,挤在小小四合院内。“大家都需要有一个兼具工作与休闲功能的场所,大礼堂就是我们需要的‘地标’。”张罗生说。

大家进山砍、用肩挑、下地挖,众筹木材、红砖、石料,各生产大队选能人巧匠报名出力,除了匠人“记工分”外,一概没有其他报酬,前前后后耗时2年完成。

物资匮乏的年代,偏偏有着用不完的热情。粮管所的运行,也全靠群众“托举”,大家为了保障供给、发展经济踊跃缴纳公粮,也为了一家生计、读书求学而卖粮。张公公社作为当时咸安三大粮食主产区之一,最高峰时,粮管所的粮仓里能装下400多万斤粮食。

直到1984年底,全国基本完成了撤社改乡工作,公社大礼堂淡出人们的视野;随着20世纪90年代统销统购政策终结,老粮管所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那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旋律萦绕至今,半个世纪过去,这片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一穷二白的荒坡,如今变成了“2024湖北省综合竞争力百强镇”(72名)。截至2024年底,官埠桥镇共有18家规上工业企业、25家限上商贸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近2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多年稳居咸安区乡镇前列。


一次“如约而至”的美丽绽放


历史上的张公大礼堂最多能容纳650人,且配备有两名专职的“电影放映师”,每逢“电影日”,礼堂内外就会“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

“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红色娘子军……那时候,为了来大礼堂赶场电影,我每次要步行六公里。”原粮管所职工祝建新说,“一部电影,反反复复看!”

而当时的张公集镇,常住人口不过几百人,只有在看电影和卖粮食的时候,集镇才能热闹起来。

春节前夕,大礼堂的电影荧幕在时隔多年后再次亮起。这一次播放的是喜剧电影,礼堂内的观众多为“祖孙组合”,大人们脸上满是对过往的追忆;孩子们则充满好奇,就好像在探索神秘宝藏世界。

虽然“看电影”不再“收门票”了,但观影人数跟过去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毕竟,如今的官埠人的休闲生活越来越充实,出门便是际华冰雪·香城滑雪馆、奇幻森林亲子游乐场、大洲湖湿地公园等知名的休闲娱乐“打卡地”;也早已习惯网络购物、电子支付、拍摄抖音等新生事物。对于未来的更多可能性,他们只管大胆想象。

张公集镇也因大量市场主体聚集、商业气息活跃,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餐饮夜市,丰富了市民游客的精神需求,也支撑起大家的物质生活。浓浓烟火气,一直辐射到周边多个乡镇、街道,最多吸引常住人口过万人。


一份“不忘来时路”的不朽传承


在官埠桥镇党委书记张文彬看来,“不忘来时路”,就是继续坚持艰苦朴素、走好群众路线,唤醒沉睡资产,发挥最大效益。

“从操作层面上来说,就是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张文彬说。这场惠而不费的“微改造”一共耗时半年,主要时间用在了设计上。

设计师蔡猛格外谨慎。在改造之初,他就通过大礼堂那标准的“三七墙手艺”和精湛的“吸音墙工艺”,同半个世纪前的工匠大师进行了一场“对话”。

“既要做到修旧如旧,留住‘根’与‘魂’;又要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充分发挥老建筑的新功能。”蔡猛说,“最终,还要让老百姓说了算。”

“效果图”只用两个月,就变成了“实景图”:大礼堂改造突出“芳华官埠”主题,保留住历史文化气息,礼堂二楼打造微文创空间,以便于后期招商运营,实现自我运转。粮管所改造则突出“烟火官埠”主题,打造一个集邻里菜场、集中酒席等功能为一体的新生活空间,补齐集镇基础设施短板,方便群众生活。

随着粮管所改造完成,原先在主干道附近露天经营的30余户流动摊贩,自此从行商变坐商,告别了风吹日晒。

“政府做了一件大好事!”猪肉摊主杨光明脸上笑开了花,市场开业当天,他在两个小时内卖出2000多元猪肉,“更加集中集约,还能遮风挡雨的市场,让大家的生意更好做了。”

2025年,官埠桥镇的这场微改造还将继续,届时,老火车站、纪念馆、官埠桥等老建筑也将迎来全新升级。

历史,是过去传到未来的回声。一个个“历史现场”的修缮改造,终会组成一座连接今昔的“时光博物馆”,启迪着独一无二的今天,昭示更加美好的明天。




编辑:王苒宇

上一篇: 组图:春节温泉热 暖冬好时光
下一篇: 组图:三国赤壁古战场人气旺

咸宁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咸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咸宁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咸宁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咸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新媒体

  •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
    打好组合拳,跑出加速度!​咸宁工业经济奋战开门红
  •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喜讯!咸宁多了一个“中国天然氧吧”
  •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投资26亿元!嘉鱼县官桥八组把大学办到家门口
  •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咸宁一地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
    省级名单揭晓,咸宁这户家庭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