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的本意,无非就是对一个人的称谓,但是它一旦加上后缀儿,如名声、名誉、名望、功名、名人等字眼后,名的身价顿时倍增,“一举成名天下闻”,会给人带来物资和精神上的无尽的好处,以至追名与逐利历来就是孪生兄弟,使得多少人为之疯狂,直至不惜丧失身家性命。先哲们早就料到了这一点,告诫人们万万不能这样做。“莫言名与利,名利是身仇”(杜牧《不寝》)。说的是,刻意的去追求名利,不管最终得到与否,都会被它所绑架所奴役。
然而,在诸多类似的名言警句中,较早出现的应该是“去名者无忧”这句话。它载于清代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中的《鬻子》二卷:“鬻子曰‘去名者无忧’”。
鬻子,即鬻熊,于商朝末年投奔周文王,成为周文王的火师。《史记》“楚世家”载:“鬻熊子事文王”,意为“鬻熊如同儿子般侍奉文王”。
如何理解“去名者无忧”?仅从字面上讲,这里的“去”字应该是去除、去掉的意思,舍弃对名声的刻意追求者,定会是快快乐乐、无忧无虑的。
其实,人的一生,就该是这个样子,不以名而立己,不以名而取利,在自然规律下专心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生命在自然的时空里发挥到极致,名于无求,名于自然,把名释放在自己的心怀里。它与“沽名钓誉”不会有半毛钱的关系。犹如颜之推《名实篇》所说:“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即名声与实际的关系,好似形体与身影的关系,一个人如果德才兼备,名声一定美好;一个人如果容貌色泽漂亮,身影一定美丽。
然而,由于名声可以体现德行,又可以带来巨大实惠,能够折算成相应的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待价而沽,以至求名心切必作伪,求利心重必趋邪者大有人在。
在这种氛围下,要做一个“去名者”谈何容易!耐得住寂寞与清贫,那是必须的。要明确“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也” (《淮南子》“卷一·原道”),即放纵情欲的人没有不损害自身的,争名夺利的人没有不走上绝路的。不仅要有“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陆游《一壶酒》)的定力,即人生之间起起伏伏再正常不过了,最终没有谁富谁穷,有的只是对生命价值的体现;还要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菜根谭》)”的宏大气度。
总之,欲望要约束,虚荣要打磨,行为要检点,否则,不但成不了大事,也成不了大写的人,离无忧无虑、幸福快乐就更远了。
作为共产党人,其名与利更是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要视个人名利淡如水,超脱世俗的追求和困扰,实实在在地对待职务、地位、名誉,豁达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一切。要做到信仰至上,人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心中没有远大志向,必然会看重眼前的利益。要视人民事业重于山。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说过,“领导干部要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必须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领导干部淡泊名利,却不能淡泊事业,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诱惑,要心如止水,恬淡不躁,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不为钱所动,不为色所迷。那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甚至撞没撞响都不去管了”的极端行为,不仅不是真正的淡泊名利,而是消极麻木,发展下去就是失职渎职,是万万要不得的。(左连璧)
编辑:Administrator
上一篇:
在承办“留置第一案”中成长
下一篇:
崇阳县纪委监委开展“六夜”活动纪事